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琳  李季  康文力  张琴  李银金  屈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569-1570,1572
介绍了城市景观水体的特点、污染来源及其污染状况,并且分别从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3个方面综述了景观水体的各种污染控制和管理措施,详述了微生物、水生动物、水生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结合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技术,指出了目前的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加强微生物、水生动物、水生植物之间的结合,尤其是不同方法、技术的综合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再生水是城市的第二水源。城市污水再生景观利用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再生水景观回用既能减少水环境污染,又可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污水的再生利用和资源化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景观水体的必选。而国内外学者对如何有效的修复再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做了很多研究,笔者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再生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生物修复及新型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生态修复在景观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超  梁卓  李小燕  何国富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36-138,179
分析了城市景观水体的污染现状,提出其修复和治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总结了近年来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的技术及其机理,重点介绍了人工浮床、生物操纵等技术在景观水体修复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曝气-生态浮床处理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曝气与生态浮床组合处理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效果。[方法]选取黄花鸢尾和花叶菖蒲组合作为生态浮床,将生态浮床和曝气-生态浮床进行对比研究,研究曝气-生态浮床对景观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效果。[结果]生态浮床对景观水体中的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85.14%和40.98%;曝气-生态浮床对景观水体中的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93.17%和53.28%。在生态浮床处理景观水体中,增加曝气能够对景观水体中TN、TP的去除率提高10%左右。[结论]曝气-生态浮床能够很好地去除景观水体中TN、TP,是处理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几种类型的景观水体的情况,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对污染景观水体的修复和美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与水环境有限承载力出现冲突,导致水体污染问题愈加突出.世界各国政府积极推行一系列水生态修复措施来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因具有无须转移水体、运行维护成本低、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而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生态浮岛修复技术是原位水生态修复技术的一种,主要通过植物根系及其周围所聚集的微生物来吸收和转化水体中过剩的氮、磷等营养成分及污染物.在综述了水生态浮岛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其分类构成、植物选用、功能强化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等,以期为水体生态浮岛修复技术的发展、完善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污染中最普遍的现象,现对水生植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的几种模式的技术原理、植物组建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使用水生植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湿地植物修复水体能力,湿地植物在水体修复中应用形式以及影响植物修复效果等方面对植物修复富营养水体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植物修复工作进行了展望.植物材料对氮磷吸收能力不同,筛选净化能力好的植物是植物修复工作的基础.植物修复富营养化的形式主要是浮床、浮岛、湿地等,在此基础上配合水生动物、微生物净化水体的案例越来越多.基于植物对富营养化修复的研究现状,建议今后筛选氮磷去除能力强的湿生植物,首先要考虑本地区存在的优势物种,具有抗寒抗冻且不易感染病虫害的植物;根据不同水体环境和类型构建多种形态组合的湿地或浮床,在湿地和浮床构建中引入新技术也是一种趋势;另外开展模型预测等多学科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9.
以江苏省句容市某人工景观湖为对象,选用浮床栽培的香蒲、黄菖蒲、鸢尾、再力花和花叶芦竹进行修复。试验结果表明,水质有了明显改善,透明度也有所增加。其中再力花的长势最为明显,各植物对受污染景观水体溶解氧(DO)含量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水体中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氨氮(NH3-N)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并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对TP净化效果最好的是再力花,去除率最高达到了91.3%;对NH3-N净化效果较好的是黄菖蒲和再力花,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4.8%和92.2%;各植物对COD的净化能力相对于对TP和NH3-N的净化能力弱,对COD的净化能力相对较强的是香蒲和花叶芦竹,去除率分别为40.2%和38.4%。  相似文献   

10.
富营养化水体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成因、危害及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植物水体修复的机理、研究进展等进行了综述;同时,分析了目前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修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蒲金涌  李晓薇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9):1971-1976,1996
[目的]研究麦积山景区生态需水特征。[方法]运用麦积山景区内多年土壤湿度资料及气象资料,对景区内生态需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麦积山景区内年实际需水量为678×106m3,土壤含水占21%,蒸散量占79%;最小生态需水定额为480×106m3,土壤含水占16%,蒸散量占84%;最小适宜生态需水定额为624×106m3,土壤含水占18%,蒸散量占82%。降水量为614×106m3,可消耗水中水分盈余78×106m3。降水量大于蒸散量的年份占76%。自21世纪80年代以来,蒸散量呈线性增加趋势,一年之中,6~10月降水量大于蒸散量,11~12月以及1~5月降水量小于蒸散量,蒸散需水靠土壤水调节。春季降水量与蒸散量相差较大,对瀑布、溪流等自然有一定影响。[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麦积山景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长远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试验研究水葫芦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态修复应用。[方法]以模拟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水槽中投放不同数量的水葫芦,研究水葫芦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态修复应用效果。[结果]在无底泥模拟试验中,不投放水葫芦的对照系统中叶绿素最大浓度为434.6 mg/m3,而投放1、4棵水葫芦的系统中叶绿素浓度最大浓度分别降为285.0和119.0 mg/m3。在有底泥模拟试验中,与无水葫芦的对照组相比,投放4棵水葫芦(覆盖率为51%)的系统中叶绿素浓度削减了58%。可见,水葫芦可以显著抑制富营养化藻类的生长,但存在一定的种植密度阈值(覆盖率达51%),种植密度过小则抑藻效果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河道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单一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只能起到短期的治理效果,长期有效的治理理念是使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自净功能,回到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综述了国内外在水质净化与水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生态修复的复合技术,如植物强化修复技术、微生物强化修复技术、水生态多样性修复技术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改善惠州西湖水质的有效途径。[方法]于2007年5~10月对惠州南湖(西湖子湖之一)生态修复中试区的水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工程区水体中总磷和总氮含量分别降低54.47%和52.67%,叶绿素含量也降低78.59%。水体由浑水态转变成清水态,透明度由原来的30 cm厚提高到150 cm厚。营养指数下降28.5%,营养盐含量大幅度降低,生态链的多样性提高2~3倍。沉水植物增长迅速,其覆盖率达50%~60%,其中苦草生物量为2.2 kg/m2,黑藻生物量为9.6 kg/m2,说明工程区有向原生演替的趋势。[结论]沉水植物的恢复与重建是改善西湖水质的关键。恢复并建立相对复杂的水生态系统,是解决惠州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云龙湖水环境现状评价及其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环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211-2213
针对徐州市云龙湖水环境质量10年前后的变化,分析了云龙湖水量平衡状况、水体的功能和水环境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及目前仍存在的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态氮、总磷、总氮、粪大肠菌群超标等问题,并提出采用设立环湖绿色保护带、建立生态处理工程、建立污泥处理工程、建立环湖污水截流系统、优化云龙湖给水系统、增大云龙湖水环境容量、控制云龙湖主水体的生物量平衡、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建立南湖生态养殖区、多渠道筹集环保资金和依法监管、加强宣传、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卓元午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99-14800
以大莲湖为研究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工程实践,在分析了大莲湖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将大莲湖工程区划分为湿地恢复与重建区、森林湿地培育区以及浅滩湿地恢复与多样性保育区,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措施。通过森林湿地、浅滩湿地等多种湿地的恢复及重建,提高湿地的经济产出以及生态修复工程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探索湖泊生态修复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之路,以期为淀山湖湿地修复工程乃至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污染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简要分析了我国河道污染的现状及其原因,阐述了传统河道整治带来的负面影响,论证了河道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和原则。探讨了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河道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先期处理技术、河道形态修复技术、生态河堤修复技术、生态河床修复技术、生态护坡修复技术和生态水体修复技术以及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等,展望了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以巢湖典型易侵蚀湖滨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原位生态修复条件,包括物理基质、水文和生物的修复条件,提出易侵蚀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通过基质修复、水文修复与生物修复,最大限度地恢复湖滨带的原生态结构和景观。依据示范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易侵蚀湖滨带修复提供技术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典型草型富营养化湖泊——内蒙古乌梁素海设立试验研究基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试验,实施了两项草型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技术措施:沉水植物收割工程与芦苇园田化生态管理工程。以机械化方式收割沉水植物,能够削减湖泊内源性营养物负荷的积累和释放,减少二次污染,抑制生物填平作用,改善水体环境;采用机械化技术控制芦苇蔓延、打开芦苇区通风道和通水道,可以重建湖泊绿色自然景观,提高全湖水流循环速度。研究表明,有计划、合理地运用生态恢复工程不仅可以减轻草型湖泊所面临的巨大生态压力、延缓沼泽化演化进程,而且可以在实施生态工程的同时开发利用水生植物资源,使湖泊环境与湿地综合利用得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旭  周光益  李家湘  邱治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93-15295
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科学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已逐渐得到了重视。研究以深圳为例,通过对生态风景林和近自然经营概念与原则的表述,结合深圳生态风景林构建的实际情况,具体阐述了深圳生态风景林构建中的立地划分、树种选择、采伐作业、群落构建、抚育管理、效益监测等各方面的要求、原则以及实施办法,对近自然经营理论在生态风景林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强调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利用自然,尊重自然,将人工林改造为结构丰富稳定和生态防护功能更高的近自然状态风景林。以期为生态风景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促使生态风景林在深圳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