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扰素是由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分泌型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在免疫应答调控中处于中心地位。干扰素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现已经证明在人及小鼠、羊、兔、犬、鼬等哺乳动物,以及大量野生动物、鱼类、龟类和昆虫等都有干扰素类似物质存在。干扰素在医学和兽医学临床方面疗效显著,为病毒性和肿瘤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科研工作者除研究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外,也在不断探索基因工程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改善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基因工程重组技术使干扰素规模化生产变为现实,而干扰素在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本文就基因工程干扰素的研究、临床使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干扰素是一类多功能细胞因子,是由哺乳动物体细胞合成与分泌的潜在的生物活性蛋白质,具有抵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其基因表达受多种因素和调控元件的调节。干扰素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已被应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由Isa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干扰素自被发现以来,由于其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其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而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在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以及体外重组表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本文综述了干扰素的种类、基本特性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IFN)是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由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于活细胞后,由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当它作用于其他细胞时,使其他细胞立即获得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方面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6.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年代 ,人们发现机体感染某一病毒后 ,会对另一种抗原性毫无关系的病毒发生干扰现象。但直到 1 95 7年 ,Isaacs和Lindenmann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才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 ,作用于其它细胞 ,干扰感染病毒的复制 ,因而命名为干扰素 (interferon ,IFN)。目前 ,已知干扰素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根据对干扰素基因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它于 5— 1 0亿年前即于生物学细胞中存在。是生物体内一类古老的保护因子。自它发现以来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 ,干扰素在抗病毒性疾病和恶…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IFN)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生物学功能.干扰素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就家禽IFN的产生、分类、生物学活性、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V康——犬基因工程干扰素是南海南海利博泰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制,该产品主要表现为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其适用范围主要包括:犬瘟热、犬病毒性肝炎、犬细小病毒感染等,笔者根据研发单位的要求在扬州科汇生物技术研究所,结合该产品功效,进行了犬基因工程干扰素的临床治疗试验。  相似文献   

9.
犬基因工程干扰素由海南海利博泰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制,该所拟准备向海南省申请登记注册该药。该产品主要表现为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其适用范围主要包括:犬瘟热、犬病毒性肝炎、犬细小病毒感染等,扬州科汇生物技术研究所根据研发单位的要求,结合该产品功效,进行了犬基因工程干扰素的临床治疗试验。  相似文献   

10.
猪基因工程复合干扰素对仔猪病毒性疾病防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市和江汉平原2个规模猪场发生猪瘟、猪蓝耳病等病毒性传染病为对象,用猪基因工程复合干扰素配合常规药物进行了预防和治疗效果试验.结果:干扰素配合常规兽药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2%、84.6%;与对照组总有效率29.1%、26.1%相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干扰素对病毒性疾病预防试验仔猪成活率分别为95.8%、93.6%,与对照组成活率54.7%、68.1%相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表明,猪基因工程复合干扰素对规模猪场仔猪病毒性疾病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猪白细胞干扰素治疗小鹅瘟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白细胞干扰素是一种非特异性广谱抗病毒的生物制剂。其在用于治疗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性腹泻、温和性猪瘟、流行性感冒和牛病毒性腹泻方面,获得较好效果并已见报道。但在用于治疗家禽病毒性疾病方面还未尝试。针对于此,笔者用猪细胞干扰素对小鹅瘟试验性地进行了治...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在犬病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干扰素的基本特点 (一)具有严格的种属特性:即某种动物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只能作用于同种动物的细胞,使其建立抗病毒状态。例如用犬的细胞生产的干扰素,只对犬有抗病毒作用。 (二)作用广谱性:干扰素对机体细胞的抗病毒作用一旦形成,就能获得抗多种病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在鸡病防治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在家禽肿瘤和病毒性疾病临床应用中,使用效果好、作用速度快、无残留、持续时间长,不论是产蛋鸡、肉仔鸡还是种鸡均可使用。1干扰素的性质及作用干扰素是纯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生物活性物质,应用于家禽肿瘤及病毒病的临床治疗,能迅速缓解各种症状,并有效抑制各种病毒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4.
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是近年来科研单位研究开发、生产的新型生物药品,可显著诱导、提升家禽机体内源性干扰水平,并能增强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具有广谱抗病毒的作用。在控制病毒感染、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扩散以及促进病毒性疾病的痊愈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安全、无副作用,疗效迅速、确切、用药量少、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对家禽病毒性疾病有独特疗效,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已广泛地应用于兽医临床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其是一种新型生物药品,且有注射、口服两种剂型,故在临床应甩时,还须注意其一些事项。现谈谈在使用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若干事项。  相似文献   

15.
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可分为α、β、γ三种,目前广泛用于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治疗。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类。研究发现干扰素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同时它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由于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加  相似文献   

17.
猪α干扰素具有抗病毒作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获得重组猪α干扰素,本研究应用Bac-to-Bac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将编码成熟猪α干扰素基因插入供体质粒pFastBac~(TM) Ⅰ多克隆位点,置于pH启动子控制下,在C端融合6个组氨酸标签以利于纯化.将重组转移栽体质粒转化DH10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穿梭质粒rBacmid,转染对数生长期的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重组蛋白通过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blotting证明在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昆虫细胞中获得表达.镍亲和层析柱纯化的重组蛋白经SDS-PAGE电泳相对分子质量为19 000.通过在猪肾细胞(PK-15)上抑制猪水泡性口炎病毒(VSV)致病变作用检测其抗病毒活性为9.67×10~4 U/mL.昆虫培养上清及细胞裂解液经2~8稀释在Mare-145细胞上能够抑制猪蓝耳病病毒增殖.从而为进一步作为抗病毒药物应用于猪疫病的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猪α-干扰素表达系统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猪α-干扰素的分子特征、生物学特性、表达系统和猪基因工程α-干扰素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猪α-干扰素在广谱抗病毒活性、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γ干扰素及其在动物疾病防控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γ干扰素(interferon gamma,IFN-γ)是干扰素的一种,又称为Ⅱ型干扰素或免疫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是动物机体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是主要的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crophge-activating factor,MAF),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目前,干扰素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已被应用于人类疾病临床治疗和动物疾病防控研究.文章就IFN-γ的基本特征、生物学活性及其在动物疾病防控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传达后,各地密切注视冠状病毒科病毒所引起的动物疫病,对已发现疫病进行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早控制,经临床验证,猪白细胞干扰素系广谱抗病毒生物药品,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病毒病治愈率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是通过干扰素分子与干扰素敏感细胞相互作用,使其形成“抗病毒状态”来实现的。首先是干扰素分子与其敏感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相结合;由于这种“结合”的相互作用就激活了目标细胞内的“抗病毒蛋白基因”;于是被活化(去抑制)的基因就按“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