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能源与动力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我国自解放初期开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然而在多年的国家政治经济及教育体制的变革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也几经调整,本文主要在电力行业特点和优势背景下,为满足我国电力行业人才的需要,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更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践及参与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传统石化能源的日益枯竭和能源需求的增长,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同时对新能源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能源行业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新能源电池技术及其应用》是德州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我们以《新能源电池技术及其应用》课程为试点,结合新形势下"新工科"的要求、行业的需求和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农业人才需要具备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能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生产和管理环境。提出了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学来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思路,并对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分析,基于目前推行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最后,强调了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这是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而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素质偏低,尤其是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本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现状.提出为“中国制造”培养和造就高技能人才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1.20世纪农业工程技术的内容美国从20世纪初提出农业工程概念,内容包括以下方面:①土地利用工程,主要是土地规划整理。②农业水利工程,主要是蓄水、引水和灌溉。③农业动力工程,主要是拖拉机、农机制造与使用技术,以及电站、电网和电力利用。④农业建筑工程,主要是农业设施建设等方面。21世纪初,我国实施国家农业发展第三步战略部署,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农业领域就是要把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适用成果和经验应用于农业发展,使农业实现现代化。2.农业工程技…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现代化是未来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现代农业不仅要求有先进的栽培技术,对农机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农业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并论述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农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燃烧学”课程是双碳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针对目前农科院校工科专业教学和科研特点,结合该门课程的复杂性、学科交叉性及技术更新迅速的特点,对应对碳达峰背景下人才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适用性更强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手段,以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能,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适应新能源战略下的具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8.
正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而农业机械化关键在于农机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农机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农机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领域和实质环节,是人  相似文献   

9.
<正>一、职业学校农机专业教学改革背景(一)国家职业教育背景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具备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工作基础。旨在扎实推进职业院校“三教”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对推动中等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的趋势,职业教育急需一套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以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高等农林院校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人才结构不够优化、人才培养不够系统的问题,通过对目前我国农机行业要求农机专业人才所具备技能类型及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提出以"3+1"订单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基础,以科研创新型、应用技术型、管理型三种类型为方向,对农机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高等农林院校现代化农机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许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通过对四川省中职毕业生去向、走访和调查部分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导向和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工作岗位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应该结合当下发展状况,采用就业和升学双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职人才培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对于汽车专业本科学生,不仅需要足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也尤其重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改革突破口.文章对汽车人才需求现状进行概述,对汽车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定义,阐述其培养现状,提出了汽车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3.
把握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的农业工程内涵,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农业工程类专业高质量人才,是农业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农业产业需求、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阐述了新发展阶段下高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科交叉、工农融合的发展内涵,顺应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人才的需求,结合华中农业大学工农融合校本特色与新工科专业建设背景,开展教学规模与质量平衡途径、虚实并存育人条件、产学研融合实践平台、专产协作培育机制、交叉耦合培养范式、全人教育创新文化等探索与实践,总结分析华中农业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对深化农业工程类专业教育的改革成效,提出了革新质量育人理念、创新多维育人模式、优化完善育人体制等农业工程类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实现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未来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在职业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技能教育、实践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赛项为例,分析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并付诸实践,以此培育更多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文章借鉴国内外机电和林业行业的人才培养经验,理清林业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我国林业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对优秀人才的要求,为中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涉农工程类专业是依托农业工程和机械工程两大学科,服务于农业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专门的工程类人才的工程技术学科专业。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工程类人才培养标准,深度关联分析了英国教育学位体系与工程类人才、教育课程体系与工程专业能力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农业大学和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为例,系统对比研究了中英农业工程和机械工程专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研究结论对于高等教育革命性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国探索新的教育培养模式与机制,助力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英国工程类人才培养标准,深度关联分析了英国教育学位体系与工程类人才、教育课程体系与工程专业能力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农业大学和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为例,系统对比中英农业工程和机械工程专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在高等教育革命性变化的新形势下,该研究结论对于我国探索新的教育培养模式与机制,助力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我国高等教育学科正式步入科学化教育路线以来,“3+1”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采取了举例分析法,从农业机械类专业的视角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下现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变革。同时以农业机械类专业为例,发掘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及初期目标,并且分析了在该模式下对于工科学生所产生的引导作用,以期对现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张科星  贾如  高璇 《农业工程》2020,10(4):92-95
为有效解决中国农业工程领域的人才缺口和断层现象,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承办的调研项目,对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及该学科下本土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农业工程领域尽快培养出国际化的创新型领军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教育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工程是顺应人才强国战略加速实施和大学制度创新深化发展战略。其意义在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增强研究生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面对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模式变革创新改革的发展潮流,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也需要进行改革的创新。农业工程研究生是充分利用学科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培养体现出的理论知识掌握与专业实践工作能力运用兼具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