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寄主植物对百合上桃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广东百合种植区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为害宜兴百合Lilium peciosum的蚜虫有桃蚜Myzus persicae和豆蚜Aphis craccivora,其中桃蚜发生的数量较多。在百合未出苗前,1-3月桃蚜主要在小白菜和芥菜为害,并在这些作物上越冬,转入春季后,当食料条件发生变化后,产生有翅蚜迁出,当年3—6月主要在百合上为害,当百合现蕾及成熟后,又产生有翅蚜迁出,在菊花和茄子等植物上为害,随后再转到小白菜和芥菜上为害。当地种植的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var.Chinensis、芥菜B.juncea等植物都属于桃蚜的嗜食寄主。通过组建不同寄主上实验种群生命表,表明桃蚜在百合和小白菜上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8.512和27.027,最有利于桃蚜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寄主植物对青花菜上桃蚜试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桃蚜对10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以及青花菜、小白菜、油麦菜对桃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并以作用因子组建3种寄主上桃蚜试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芥菜、结球甘蓝、小白菜和青花莱为桃蚜的嗜好寄主;桃蚜在油麦菜上的发育历期较长,而产仔量较少;小白菜、青花菜上桃蚜种群趋势指数较大,分别为27.82和26.63,较适合桃蚜种群增长,油麦菜上桃蚜种群趋势指教较小,为16.82,对桃蚜种群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寄主蔬菜上桃蚜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观察统计桃蚜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能力及相对日均体重增长量等生物学指标,室内研究了不同寄主小白菜和油菜对桃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寄主小白菜上1~4龄若蚜发育历期显著长于油菜上的若蚜;同时小白菜和油菜上成蚜产若蚜数量差异显著,分别为105.4和40.7头;小白菜上桃蚜个体日均体重增长率显著大于油菜桃蚜,分别为0.45和0.21;而2种蔬菜上桃蚜各时期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桃蚜在小白菜上的生长发育比在油菜上具有明显优势。[结论]为进一步探讨大田不同蔬菜品种间抗蚜虫性大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1主要虫害 1.1 桃蚜.桃树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卵在桃枝梢、芽缝、小枝杈缝隙及杂草处越冬.3~5月下旬桃蚜从繁殖期到扩散期,再到高峰期.6月中旬,桃蚜开始消减,慢慢产生翅蚜,并迁至十字花科等寄主上繁殖为害.  相似文献   

5.
施肥与覆盖对百合桃蚜种群变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不同施肥与覆盖对百合桃蚜种群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棚内氮量一定的条件下,高钾处理在百合现蕾期和成熟期蚜量较低,说明钾元素在百合养分积累和分配上起着较大的作用,从而影响桃蚜在寄主上的取食;遮阳网双层覆盖的桃蚜数量高于单层覆盖;露天栽培的百合上下部叶片和花蕾桃蚜数量明显高于茎部和中部叶片。  相似文献   

6.
不同百合种类对桃蚜种群动态、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广东主要百合种类对桃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百合种类因所含的营养成分和化学物质不同对桃蚜数量及生长发育产生不同影响。以作用因子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龙牙百合上的桃蚜种群趋势指数最大,为35.765,最有利于种群的增长;其次为宜兴百合、麝香百合,其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8.512和14.533;兰州百合上的种群趋势指数最小,为4.166。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规模扩繁中的最佳繁蚜冬寄主,比较了自然条件下7种不同冬寄主上烟蚜的种群数量变化,烟蚜茧蜂对各寄主上烟蚜的防控效果及僵蚜羽化率.结果表明:烟蚜在7种寄主上种群数量的自然增长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烤烟K326、芥菜、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萝卜、红菜薹、白菜;芥菜上烟蚜茧蜂的寄生率为70.56%,显著高于其他寄主;7种冬寄主上僵蚜羽化率均高于70%,其中芥菜最高,为97.33%,萝卜最低,为72.8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烟蚜茧蜂均能寄生7种冬寄主植物上所饲养的烟蚜且僵蚜羽化率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芥菜上烟蚜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烟蚜茧蜂的寄生率和僵蚜羽化率均最高,可利用芥菜来替代烟草作为冬季繁蚜寄主,也可在春烟种植前对芥菜田释放烟蚜茧蜂使其在田间建立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寄主上不同体色桃蚜的遗传分化特性,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烟草和甘蓝上的桃蚜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以烟草为寄主的2个体色生物型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近于以甘蓝为寄主的2个体色生物型种群,红色生物型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近于绿色生物型种群,同时表明所用的桃蚜样品为不完全周期型类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青花菜上桃蚜种群数量及其天敌动态。[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调查青花菜和其他寄主上有翅桃蚜、无翅桃蚜和天敌数量并加以分析。[结果]桃蚜可以在小白菜、菊花、萝卜和青花菜等作物上互相转移为害。在11月中旬以前桃蚜保持较低密度,11月中旬以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其数量显著增多,至12月上旬其数量达到高峰;天敌共有6科11种,其中六斑月瓢虫、菜小脉茧蜂为优势种;随着桃蚜种群的增加,天敌数量逐渐增加,具有明显的跟随效应;将桃蚜数量与天敌数量进行回归分析,桃蚜数量与天敌数量显著正相关。[结论]佛山青花菜种植区桃蚜发生高峰期为11月至12月间。  相似文献   

10.
在小麦拔节到乳熟期内,麦长管蚜自然种群是以不同虫龄、不同翅型和不同体色蚜虫组成的混合群体.小麦拔节-孕穗和乳熟期以绿色有翅蚜为主,扬花-灌浆期以绿色无翅蚜为主.抗感两小麦品种上麦长管蚜自然种群在数量、翅型、虫龄和体色组成等方面差异显著.抗蚜品种上麦蚜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感蚜品种;小麦灌浆期,抗蚜品种上成蚜比例和无翅蚜比例均显著低于感蚜品种.蚜虫自然种群体色结构分析表明,红体色麦长管蚜更喜取食感蚜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寄主生育期和寄主品种显著影响麦长管蚜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11.
经"实践八号"卫星搭载蒙农杂种冰草种子(Agropyron cristatum×A.desertorum cv.Mengnong),播种后当代出现了矮化突变株。本文利用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开花期叶片进行过氧化物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空诱变后矮化突变株,过氧化物酶谱带减少,酯酶谱带数增加,酶活性明显增强或减弱。太空诱变影响了蒙农杂种冰草开花期的细胞生理代谢。  相似文献   

12.
在田间低温条件下研究了MET对甘蓝型油菜638抗寒性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冬前抽薹率、冻害指数较对照降低80%;叶柄维管组织分化加快,叶肉细胞层数增加;叶片细胞膜的相对透性降低;渗透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大鼠补饲对亚硒酸钠可以减少镉在体内沉着,促进镉的排泄。在镉污染期间补饲亚硒酸钠虽可使粪便镉排泄增多3.67%~35.57%,尿液镉排泄减少9.58%~17.05%,但差异均不显著,在停止镉污染后继续补饲硒,则可大大促进镉的粪、尿排泄,补饲硒越多,排泄镉越多。试验中补饲5,10,17mg/kg饲料硒,与未补硒的相比,可分别使粪便镉排泄增多58.40%,105.78%,171.17%,尿镉排泄分别增多28.57%,33.42%,126.98%,差异极显著。这一现象可能与硒在体内促使与金属硫蛋白结合的镉向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转移,并有利于向胆汁或尿液排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纳豆激酶溶血栓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通过纳豆激酶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实验、纳豆激酶体内血栓溶解实验对纳豆激酶的溶栓作用做了较全面的研究。对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研究结果显示:高、中、低剂量的纳豆激酶均能显著地降低血浆优球蛋白的溶解时间、显著地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显著地增加纤维蛋白裂解产物的含量,表明纳豆激酶具有较强的纤维蛋白溶解性,且同等剂量的纳豆激酶和尿激酶相比,前者的纤溶性大于后者;体内血栓溶解的实验结果显示:纳豆激酶可明显地延长血栓形成时间、显著减少股动脉的长度及湿重并明显提高血栓的再通率、显著减少肺内血栓的形成,表明纳豆激酶具有较强的体内溶栓作用,且同等剂量的纳豆激酶和尿激酶相比,前者的溶栓作用高于后者。显示了纳豆激酶具有强大的溶栓作用,且起效快、药效长,有望成为一代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5.
16.
17.
对贵州独山牧草场酸性土壤进行施石灰试验表明,石灰有利于土壤钾—钙交换平衡,缓冲容量 PBC~K 变大,强度因子 AR_O~K 减少,土壤有效钾降低,固钾容量增加,白三叶草钾含量增多。  相似文献   

18.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几种附红细胞体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显示:附红细胞体属典型原核生物,多数为环形、球形、卵圆形、杆状等多形态生物体,直径为0.2~2.6μm,大小不等,常在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单个或成团寄生。该病原无细胞壁、由单层界膜包裹着,无明显细胞器和细胞核。部分附红细胞体尚见有一至数根细长的细丝结构。附红细胞体通过这些细丝连接到红细胞膜上,使红细胞膜产生小而深的凹陷,导致红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9.
氮肥施入深度对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外对氮肥应用的研究,多数认为:氮肥施于土壤后,作物利用率仅达30~70%,10~40%残留在土壤中,淋洗损失占5—10%,气态损失10—30%。可见氮素利用潜力很大。为挖掘氮的有效利用,我们于1981、1982两年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分别采用不同深度(表施、1—2寸、3—4寸、5—6寸、7—8寸)追施氮肥(硫铵、硝铵)的试验,以明确对玉米经济产量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深施肥对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有明显效果。一、氮肥适当深施可增根、增叶,显著促进玉米的吸收和光合效能,导致提高产量构成因素,其中以穗粒数影响效应最大,千粒重次之。二、不同种类氮肥对施肥深度的反应是一致的,均为随施肥深度的增加产量增加,在追施3—8寸内,5—6寸为最佳施肥深度,3—4寸仅次于5—6寸。三、年际间增产效应一致,就两年施肥层次x(x=1时表示表施;x=2时表示1—2寸;x=3时表示3—4寸;x=4时表示5—6寸),与其相应产量y进行回归,F=145.66>F0.01=98.49(呈高度显著) y=1114.7+67.6x (x=1、2、3、4) 即施肥层次每增加两寸,产量相应提高67.6斤/亩,增产5.73%;若采用5—6寸深施,产量比表施提高202.8斤/亩,增产17.3%。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