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前,鸡腿菇栽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铺料畦式栽培,存在菌丝不容易完全吃透料,感染率高,头潮菇死菇率高,产量低。(2)摆袋(规格为12cm×28cm的聚丙烯袋)栽培,存在栽培袋口径小,装料少,费工费时。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鸡腿菇栽培方法对产量的影响入手,作了大量的对比研究,提出利用大口径短袋(经过筛选以25cm×35cm规格的料袋效果最好,发好的菌棒高度正好与畦床深度一致)栽培鸡腿菇,取得了成功。既控制了栽培料的感染率,同时又提高了栽培料的利用率,使鸡腿菇的产量有了较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前,鸡腿菇栽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铺料畦式栽培,存在问题:菌种不容易完全吃透料,感染率高,头潮菇死菇率高,产量低;摆袋(规格为12 cm×28 cm的聚丙烯袋)栽培,存在问题:栽培袋口径小,装料少,费工费时。针对这两种情况,笔者从鸡腿菇栽培方法对产量的影响入手,做了大量的对比研究,提出利用大口径短袋(经过筛选以25 cm×35 cm规格的料袋效果最好,发好的菌棒高度正好与畦床深度一致)栽培鸡腿菇,取得了成功。既控制了栽培料的感染率,又提高了栽培料的利用率,使鸡腿菇的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日引1号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L.Riyin No.1)适宜的栽培袋规格和装料量。[方法]对日引1号杏鲍菇3个规格的栽培袋口径(对折径:A1,17.0 cm;A2,17.5 cm;A3,18.0 cm)及33个不同的湿料装料量(从800 g到1 300 g,每隔50 g 1个处理)进行袋栽试验。[结果]日引1号杏鲍菇栽培袋口径为17.5 cm,装袋量为1 250 g时,产量和效益最佳,平均每袋总产量433.5 g,生物学效率99.09%,平均每袋商品菇产量350 g,商品菇转化率77.78%,利润达到了最大值1.21元/袋,利润率达到64.21%。[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日引1号杏鲍菇配套、实用、简便的集成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各鲍菇5种栽培模式的研究表明:以半脱袋覆土出菇效果最好,其生物转化率为80.06%,且出菇整齐;不脱袋顶端覆土效果次之,其生物转化率虽达82.48%,但出菇不整齐,时间较长;直接覆土与出一潮菇后再覆土出菇效果一般;而排展出菇生物转化率最低,只有69.64%。  相似文献   

5.
对金福菇进行不同栽培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脱袋床栽覆土栽培模式的金福菇朵大、柄粗、成丛,朵形好,产量高且易管理,经济效益好,适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王敏强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8):96-96,93
本文对鸡腿菇栽培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大口径短袋法栽培鸡腿效果好,既控制了栽培料的感染又提高了利用率,产量也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李南 《农技服务》2001,(4):20-20
<正> 平菇的袋栽、床栽和室外覆土栽培,是当前平菇的三大主要生产模式。这三种生产模式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袋栽平菇朵形端正,出菇均匀,料袋搬动灵活,温度低时可以堆叠旋转,占地面积小。但后期出菇时由于基质水分散失多且难以补充,养分利用率低而造成浪费。床栽平菇一般采用立体式层架栽培。这种栽培方式立体空间利用率高,但出菇朵形不均匀,常出现菇体过分拥挤等现象,影响菇体品质。室外覆土栽培平菇,地表湿度大,水分易保持,菇质细密产量高,但发菌阶段管理不便,易烂料。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培方式对猴头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不同栽培方式(瓶栽、袋栽、泥墙栽培)对猴头菇生物学效率、生育期和子实体性状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上选择适合的栽培技术体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瓶式栽培猴头,菌丝萌发快,发菌期短,生物学效率较高,菇体圆整;袋式栽培猴头,产量高,菇体适中;抹泥墙栽培猴头,现蕾需时长,易产生巨型猴头,生物学效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9.
盛夏栽培平菇,通常是采用室内发菌、室外覆土出菇法.采用与此相反的栽培方法,露地埋袋发菌,室内脱袋降温出菇,可以控制高温期杂菌污染,有利于平菇菌丝生长繁殖,提高平菇产量.  相似文献   

10.
牛连成 《吉林农业》2005,(10):31-31
一、改宽袋栽培为窄袋栽培 许多人认为,采用25cm×50cm的塑料袋栽培金针菇为好.但宽袋易感染杂菌,且菇蕾少时,子实体容易弯曲,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盖小、柄长、色浅、肥嫩的优质要求.所以,还是以17cm×33cm的塑料袋为好.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不同营养土和容器培育葡萄容器苗,研究能保证苗木生长质量和适用于生产上推广的育苗技术。结果表明:营养土采用苇末基质、砻糠灰和园土按体积比为1∶1∶1配制为最佳;适宜容器包括无纺布袋、聚乙烯塑料袋、聚乙烯塑料花盆,规格为25~30 cm×20~30 cm的类似圆柱体,此组合培养的苗木根系发达、茎杆粗壮,又能节约育苗成本。  相似文献   

12.
了解不同灵芝菌株的差异,探究其最佳的栽培模式,可为灵芝精深加工源头提高优良的栽培品种和栽培模式。通过不同栽培模式对4个灵芝菌株其子实体农艺性状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段木栽培中黄灵芝子实体农艺性状表现最好,代料栽培中野生灵芝子实体农艺性状表现最佳;段木栽培中平芝多糖和三萜含量最高;代料栽培中野生灵芝多糖含量最高,而平芝三萜含量最高。灵白、平芝和黄灵芝其多糖和三萜含量段木栽培皆高于代料栽培,野生灵芝其多糖和三萜含量代料栽培明显高于段木栽培。由此可见,不同灵芝菌株适宜于不同的栽培条件和栽培模式,这为选择获得活性成分高的专有灵芝菌株及相应的栽培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杏鲍菇栽培基质不同含水率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为杏鲍菇的生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杏鲍菇PE-1菌株为供试材料,在栽培基质含水率为59.0%,60.5%,62.0%,63.5%,65.0%,66.5%和68.0%时,以该菌株生长周期、子实体形态及基质利用率为指标,研究不同含水率基质对杏鲍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当栽培基质含水率为65.0%左右时,各指标均达最大值,其中,子实体鲜质量为286 g/袋,生产周期为48.5 d,子实体密度为0.528 g/mm3,子实体长度为191 mm,栽培基质利用率为35.68%。【结论】杏鲍菇栽培基质的最佳含水率为65.0%,此时杏鲍菇的生物学效率最高、密度最大、生产周期最短、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4.
以美国大灵芝为试验材料,探讨了灵芝栽培时的接种量、培养料、每袋培养料装量、专用肥加用量、栽培方式和培养料C/N与产菇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量为30袋时灵芝产量最高;灵芝产量高低与每袋培养料装量成正相关(培养袋越大,产量越高);后期专用肥的施用会使灵芝增产;半覆七及覆土栽培要比传统的袋培增产,其中覆土增产更为明显,增产24.9%,而且成熟期比传统袋培提前了5~10 d;C/N低的培养料(添加占培养料5%的牛粪)要增产24.8%.  相似文献   

15.
分离野外采集到的西藏米林县和波密县野生灵芝菌株.采用全脱袋覆土埋栽的栽培方法,菌丝长满菌包后移至高效日光温室,经过三个月的栽培试验,在拉萨高效日光温室驯化栽培成功。  相似文献   

16.
以香菇为材料,在袋料栽培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的壳聚精研究香菇的生长代谢.结果表明,壳聚糖浓度为100和500mg·kg-1时,栽培料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长势浓密,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菌丝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滤纸纤维素酶(FP酶)、淀粉酶、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POD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力,在菌丝快速生长期均达到最大值,且明显高于对照.可选择壳聚糖浓度为100和500mg·kg-1作为香菇栽培生产中固体栽培料中添加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17.
苹果套袋栽培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生产低残毒苹果,打开国际市场,促进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为追求市场效益,苹果早采的经营、生产理念,失去原有的品种特性。在市场上的农药可以满足生产国际标准果的条件下,无袋栽培是可行的。从果树生产基地入手,选择应用世界先进的组合农药,是推行无袋栽培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影响杂交早稻免耕抛栽立苗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四个不同因素对杂交早稻免耕抛栽立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浅水(1cm左右)抛栽、短秧龄(20d)抛栽和前期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扎根立苗,早生快发,促进地上部生长。非直立苗的立苗速度与秧龄长短有很大关系,短秧龄有利于加快非直立苗的立苗速度和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19.
林地网脉木耳的仿生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林地小气候特点,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夏季栽培网脉木耳,介绍了网脉木耳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栽培季节、培养料配方、灭菌接种、菌丝培养、林地摆袋出耳和采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