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厄瓜多尔花生栽培种籽仁的脂肪、蛋白质、灰分、脂肪酸及甾醇含量NelsonR.Groso等南美洲的花生栽培种和野生种已被广泛收集。花生属和花生栽培种可能的起源中心分别在巴西的GranPantanal和玻利维亚安第斯山脉东麓。为收集不同的基因型,在南美组...  相似文献   

2.
改变冬油菜栽培方式,提高和发展油菜生产   总被引:60,自引:11,他引:60  
针对我国冬油菜现行栽培方式存在劳动生产率不高等问题,提出油菜“机播机收,适度管理”的栽培方 式,并介绍部分实践结果,以说明这一栽培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通过茶屑、茶粉代替木屑、麸皮栽培食用菌的结果表明:1、利用茶屑代替木屑栽培毛木耳、黑木耳、香菇是可行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随着茶屑用量的增加,产量呈递度增长,而且产品内质也有所提高。2、茶粉代替麸皮栽培毛木耳、黑木耳是可行的、适量的比例对产量有促进作用;茶粉对香菇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4.
土豆-夏花生双覆膜栽培是我县耕作制度改革内容之一。由于其经济效益好,农民易于接受,很快在我镇得到推广,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实践,形成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体系。 一、土豆-夏花生双覆膜栽培经济效益高。 据我站试验,覆膜栽培土豆平均亩产1687.6公斤,比露地栽培亩增产638.6公斤,增产60.9%,亩纯收入400元左右。覆膜栽培花生亩产327.6公斤,比露地栽培亩增115.4公斤,增产54.4%。覆膜栽培两作亩产值915.7元,扣除地膜成本纯收入为865.7元,比两作露地栽培增收322.4元。  相似文献   

5.
科学实施花生、玉米、西红柿一年三作栽培模式,提高了复种指数,解决了粮油争地的矛盾,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论我省推广棉花“密、矮、早”栽培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章康华江西省植保植检站我省以及长江流域棉区,多年来棉花栽培基本上采用“稀、高、迟”方式,即实行稀植,充分依靠个体在增产中的作用,在管理上以促为主,实行高肥,高水的方法,力图培育高大株型,利用棉花无限...  相似文献   

7.
李经勇 《再生稻》1997,(2):36-42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旱育抛秧头季稻叶龄、抛植密度、施肥水平对杂交中稻、再生稻单产的影响,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在电子计算机上优选了各种生育类型品种的头季稻、再生稻及两季总产的不同产量水平的栽培措施组合方案,解析了各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单独效应和交互作用。为制定杂交中稻、再生稻的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培育双杆棉是棉花增产的一个途径。本试验是研究栽培双杆棉,夺取棉花高产的关键因素,选用适合双杆棉生育特点的品种,摸索双杆棉栽培经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用正交法。因子及水平:品种为小籽鄂光棉、387、岱红岱。密度为每亩2000株、2500株、3000株。第一次打顶时期为二叶一心、三叶一心、四叶一心。试验结果表明,双杆棉栽培,不同品种对产量影响极为显著,打顶时叶数多少次之,密度不同影响不大。三种因素配合的最佳方案是品种为387,密度为每亩3000株,第一  相似文献   

9.
野生,半野生及栽培大豆的几个主要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付永彩  张贤泽 《大豆科学》1993,12(3):255-258
本试验研究了三种进化类型的大豆主要生育时期的光合速率、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EC,4·1·1·39)活性、叶绿素含量、叶质重、气孔阻力等几个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野生大豆营养生长期光合速率高于栽培大豆,生殖生长期则小于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介于两者之间,接近于栽培大豆。各生育时期,与光合速率关系密切的性状也表现出类似的超势。  相似文献   

10.
1 前 言制定育种目标是品种选育的首要工作 ,也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毕节地区是贵州省马铃薯的主产区和种源区 ,播种面积 15 3万hm2 ,马铃薯是山区人民粮食和饲料的主要来源 ,地区内于 5 0年代开始马铃薯研究 ,进行了地方品种收集、整理到引种、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多年来育种目标是以高产、抗病为主攻方向。 80年代为了发展中低海拔地区的马铃薯 ,地区农科所着重选育适合间套栽培的品种 ,把高产或适产、株高、株型作为主要育种目标 ,而加工品种的选育在我区还是一大空白。毕节地区生态条件非常适合马铃薯栽培是本区的一大优势 ,然…  相似文献   

11.
提高南方大豆生产的高产、质优、高效技术分析周新安,王国勋(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南方大豆栽培区包括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5个省(市、区),大部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域广阔,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该区为一年多熟制耕作区,大豆作为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广泛征集、观察我国各地野生茶树及栽培群体的遗传型、生态型及其生物学特性等系统研究资料为基础,并结合闽、粤、桂、黔、川及缅甸东北部等的实地考察以及各有关资料等,初步论述茶叶植物的起源、传播与演化途径及其相互关系,并对现有野生和栽培群落,依其生态环境与群落主要特征,大致划分为:“川、黔”区系群;“三江”区系群;“南岭”区系群;“武夷”区系群及“江、汉”区系群等五个演化区系;“三江”区系群;“南岭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省栽培茶树,很不注意生态条件,园地周围也很少林木间植。特别是三十年来采取集中连片辟种茶园,更是这样。然而茶树原生于亚热带林区,形成喜温好湿,耐荫忌强风暴日的习性。虽然经人工长期栽培驯化,适应性较强,但人为地创造接近原来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茶树的成长。据测定,茶树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在20~30℃之间,遮光度30~50%之间,漫射光多,直射光少,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最好。一般叶面温度超过35℃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选用多系系列组合单一栽培和配方混种栽培。研究表明,多系组合经过配方混种后,产量差异减小,即产量优势获得协调互补,从而提高了水稻的稳产性;抗稻瘟病能力明显增强,对于不同稻瘟病的生理小种有抑制作用,从单一的垂直抗性趋向抗稻瘟病的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15.
赵久然 《玉米科学》2004,12(1):103-105
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玉米产业现状,概括总结了玉米的三大类:子粒用、鲜食和青贮;三冠王:高产之王、饲料之王和加工原料之王;三种产销关系:自给有余、自给自足、自给不足;四元利用:粮、经、果、饲;六区一带:即我国6个玉米产区和一条从东北经黄海至西南形成的主产区玉米带;3个竞争优势:市场区位、食品安全和成本空间;3个竞争劣势:规模小效益低、水分高商品品质差和流通体制不完善.指出了由于我国目前生态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突显,使玉米栽培学科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栽培学科本身应融入到整个玉米产业链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面向生产  相似文献   

16.
《中国马铃薯》2017,(5):272-277
为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马铃薯新品种‘定薯3号’为材料,采用黑、白地膜和玉米秸秆为覆盖材料,探讨陇中半干旱区马铃薯覆盖栽培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和露地栽培相比不同覆盖方式均可提早马铃薯出苗时间2 d以上,增强苗期长势,促进茎叶生长,生育期延长2~17 d,产量增加10.09%~30.26%。增产效果最显著覆盖方式为"玉米秸秆+黑膜"和"黑色地膜覆盖"。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块茎的淀粉、干物质和还原糖含量有较大影响,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各有差异。因此,生产上应根据不同用途,采取相应的覆盖栽培方式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麦套春棉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益的技术对策高东玉,王海珍(山东省聊城地区农科所252058)在麦套春棉两熟栽培中,棉花往往出现迟发晚熟,霜后花多,品质差,综合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为此,我们采用边示范推广,边总结提高的技术方法,重点围绕提高麦棉产量,促进棉...  相似文献   

18.
引言 很久以来,栽培稻品种分为两种类型,即籼稻和粳稻。这两种类型很可能是通过对不同环境因子如日长、水分条件和温度的适应而产生的。 东南亚农民在传统上将栽培稻分为几种类型。在印度,按其耕作时间清楚地分为aus, aman和boro类型( Chandraratna,1964)。在印尼,按其形态和生理性状分为bulu和tjereh类型(Chandraratna, 1964)。Morinaga( 1968)将这些类群都称为生态型。有些研究报道了每一种生态型在栽培上所要求的环境条件(Hector,1930;Tanaka,1958) Morinaga, 1951, 1955; Chandra-ratna, 1964)。 迄今为止,由Morinaga所分类的生态型…  相似文献   

19.
栽培茶树的目的在于获得高产优质的茶叶,而茶树上芽叶萌发多少、质量优劣,与树冠大小、高矮、形状及其结构,关系至为密切。因此,树冠的培养,是茶树栽培非常重要的措施。 目前我省有部分茶树的树冠较好,亩产达几百斤。松溪县西门大队、邵武县综合农场、平和县高峰茶场等的大面积茶园,平均亩产都在200斤以上。仙游度尾公社有三个大队各有几十亩茶园亩产300余斤。福安王家茶场、福州红旗茶场都有小面积亩产七、八百斤,甚至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栽培条件对棉花纵、横间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的纵、横间期因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盖膜和摘除早能缩短棉花的纵、横间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