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不同的耕作方式下产量差异明显,耕翻25厘米和耕翻20厘米两种秋整地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平均亩产达到699.2千克,比其它三个处理增产4.6%,主要表现在提高了平方米穗数和穗粒数;耕翻15厘米、旋耕和免耕产量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冬季保护性耕作对后茬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研究稻田冬季保护性耕作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汁了5种冬春季稻田种植模式,即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马铃薯处理(T1)、免耕直播黑麦草处理(T2)、免耕直播油菜处理(T3)、免耕直播燕麦草处理(T4)以及空闲对照(CK),以杂交组合国稻6号为供试材料.结果表明:T1、T2和T3处理的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6.05%、13.20%和12.85%;在品质上,T1、T2和T3处理的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对照,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低于对照.T1、T2和T3处理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良好作用在于这3种处理较好地促进了水稻生长发育,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①T1、T2和T3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叶片比叶重均明显高于对照;②相对于对照,T1、T2和T3处理的水稻根系活力较高、灌浆中后期叶绿素含量下降缓慢,有效延缓了叶片衰老,并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  相似文献   

3.
在江苏省如皋地区稻麦轮作的种植方式下,以施用氮、磷、钾肥作对照,进行4种不同的耕作处理方式(不施氮肥、水稻生长后期控水、旱作前深翻处理和秸秆半量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半量还田和后期控水处理能够增加水稻产量,不施氮肥及深翻处理都会导致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4.
试验设横直深松,蔗叶覆盖;横直深松,不覆盖蔗叶;单向深松,蔗叶覆盖;单向深松,不覆盖蔗叶;常规耕犁,蔗叶覆盖;常规犁耕,不覆盖蔗叶(CK)6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春植甘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横直深松,蔗叶覆盖栽培处理的甘蔗产量优于单向深松,蔗叶覆盖栽培方式和常规犁耕,蔗叶覆盖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5.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增产的机制。【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和免耕)对直播稻和移栽稻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无论直播或移栽,免耕稻最高分蘖期的根冠比、单蔸根干重、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均高于翻耕稻,其成熟期0~5 cm土层的根重、根重密度和5~10 cm、10~20 cm土层的比根长也比翻耕稻高。在移栽条件下,免耕稻成熟期0~5 cm土层的根长、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高于翻耕稻,其最高分蘖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40.72%、13.81%;在直播条件下,免耕稻最高分蘖期、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54.56%、19.53%、2.80%和12.59%、24.06%、74.19%,其孕穗期的地上部32P的转运率比翻耕稻平均增加13.68%,而其根系残留率比翻耕稻平均降低10.22%。无论移栽或直播,免耕稻的有效穗数比翻耕稻低,但其每穗粒数高于翻耕稻。在直播和移栽条件下,免耕稻的产量平均分别为8979.0 kg·ha-1和8588.0 kg·ha-1,比翻耕稻分别增产2.30%和1.19%,但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结论】免耕稻相对于翻耕稻有明显的增产优势,是其根系特性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6.
为了合理利用农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稻田土壤环境,促进水稻增产。在连续2年大田分区定位试验基础上,以水稻品种F优49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薯-稻(PR)、油-稻(RR)、冬闲-稻(WFR)3种种植模式下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R、RR较对照WFR相比,可显著提高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水稻整个生长期内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分蘖盛期和齐穗期达到峰值,2个时期均是PR模式最高,分别为2.78和2.38 mL·g-1。3种耕作模式的脲酶活性均在水稻抽穗期最高,具体表现为PR>RR>WFR,抽穗期后稻田土壤脲酶活性开始下降,齐穗期至成熟期脲酶活性下降幅度最大。各处理下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和产量的变化趋势均为PR>RR>WFR,PR和RR模式较WFR模式分别提高了14.00%、4.96%和7.23%、0.72%。说明PR、RR两种保护性耕作模式较WFR这种非保护耕作模式能够提高土壤酶活力,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产量。  相似文献   

7.
新疆棉区植棉一般采用翻耕地膜覆盖技术,产量较高。但过度翻耕会造成地表残茬太少,不能有效降低风蚀、水蚀,导致土壤侵蚀,少耕、免耕法具有保持水土、保蓄土壤水分和增加土壤肥力等优点,在小麦、玉米等作物种植上已广泛应用,但在棉花上应用较少,本试验对棉花的常规耕作和保护性耕作下的棉花产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在玉米生育过程中根据不同耕作方式,地膜覆盖、米麦套种和空栽培、米豆间作,测定对玉米的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农业生产中,应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与方法,达到产量的最上限.  相似文献   

9.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玉米生育过程中根据地膜覆盖、米麦套种和比空栽培、米豆间作等不同耕作方式,测定其对玉米的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品种的影响最大,产量较高;相间种植能够产生边际效应,使玉米对光能和空气CO2的利用程度增加。在农业生产中,应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与方法,以最大限度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常规耕作和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秸秆分解率及产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速效养分,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比常规耕作高5.39%、14.52%、8.33%,蔗糖酶活性比常规低32.82%,表层、全耕层、深层秸秆粗分解率分别比常规耕作高11.71%、4.96%和9.10%,最终产量比常规耕作提高21.34%.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垦区属北方寒地优质粳稻区,目前生产上秋整地的耕作方式主要有耕翻和旋耕两种,以耕翻为主,而免耕栽培在生产中很少应用.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了3种耕作方式对比试验,寻求适合当地的耕作制度,提高地力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达到水稻生产低耗、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结果表明:麦草还田、干耕能显著降低施肥期间稻田水氮、磷浓度,减少稻田对水网的潜在面源污染;麦草还田可显著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和磷、钾含量,对水稻穗数、千粒重及水稻产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不同栽插方式对水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根据早稻和晚稻的育苗移栽方式设置双季稻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插处理,对3种栽插方式下双季稻的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和产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早、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抛栽和手插处理均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各处理水稻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大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大小表现为分别手插>抛栽>机插和机插>手插>抛栽。各处理间水稻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抛栽处理最高,分别较机插处理增加1 506.7和1 444.5 kg·hm-2。因此,抛栽处理有利于提高双季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4.
康启忠 《安徽农学通报》2014,(12):136-137,142
通过对不同耕作方式的比较,对大田的耕作质量、水稻机插质量、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方面分析,结果表明,麦收后水稻机插以大型旋耕机采取旱整方式最佳,其次为水整方式,而小型耕田机耕作方式已不能适应目前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不同栽插方式对水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根据早稻和晚稻的育苗移栽方式设置双季稻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插处理,对3种栽插方式下双季稻的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和产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早、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抛栽和手插处理均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各处理水稻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大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大小表现为分别手插>抛栽>机插和机插>手插>抛栽。各处理间水稻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抛栽处理最高,分别较机插处理增加1 506.7和1 444.5 kg·hm-2。因此,抛栽处理有利于提高双季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针对四川丘陵旱区小麦受水分影响,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通过不同耕作方式,初步研究了花后小麦干物质积累及相关生理指标。明确了2m带距问作是丘陵旱区小麦的高产栽培模式,其中,间作高于净作,平作高于垄作;分蘖成穗率和最大灌浆速度是丘陵区高产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7.
在小麦—水稻、黑麦草—水稻和油菜—水稻3种种植模式下,研究土壤保护性耕作对太湖地区稻田水稻生育期土壤主要养分的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种植模式下水稻成熟期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均比移栽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速效钾含量则呈下降趋势;水稻产量以油菜—水稻种植模式为最高,其次为小麦—水稻和黑麦草—水稻种植模式。保护性耕作(秸秆全量还田、小麦或油菜免耕、水稻2次旋耕)和常规耕作Ⅱ(秸秆全量还田、小麦或油菜旋耕、水稻耕翻加旋耕)处理较少耕秸秆不还田、小麦或油菜免耕、水稻2次旋耕和常规耕作Ⅰ(秸秆不还田、小麦或油菜旋耕、水稻耕翻加旋耕)处理更有利于提高小麦—水稻和油菜—水稻种植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也有利于提高黑麦草—稻种植模式下的全氮、速效氮及速效钾含量。保护性耕作对麦—稻和黑麦草—稻种植模式的增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冬种马铃薯的栽种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冬种马铃薯更是有着相当高的栽种率,然而由于每个地方的马铃薯的耕作方式不同,所以冬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也就各有差异,文章将针对不同耕作方式对冬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在冀中南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行性,于2003—2004年度,在藁城廉州镇,就免耕、深松耕、旋耕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状况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生育期田间苗情和成熟期产量性状调查结合定期的土壤水分测定分析,探明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深松耕的耕作方式,有利于改善土体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墒性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水、节本、增产增效明显,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免耕、常耕等4种不同耕作方式条件下,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固氮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常耕和稻草免耕处理的水稻总固氮酶活性相对高于其他两个处理;从灌浆期至成熟期,各处理的总固氮酶活性明显下降,下降程度由大到小是稻草常耕>常耕>稻草免耕>免耕,说明不施稻草、免耕方式较常耕方式能延缓成熟期水稻固氮酶活性的降低。在不同时期,均以水稻茎的固氮酶活性最高,叶片的最低;从灌浆期至成熟期,不同处理水稻根、茎固氮酶活性明显降低,叶片的变化最小。因此,不同生育时期和耕作方式对水稻根、茎固氮酶活性影响明显,而对叶片固氮酶活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