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霜冻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霜冻是农业气象灾害之一,霜冻的发生会对正在生长发育的作物造成伤害,从而导致减产和品质下降。通过与霜的对比分析揭示霜冻的成因和特征,并阐述其在农业生产等方面造成的危害,同时简述其预防措施,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减轻霜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自然气象灾害,在秋、冬、春三季都会出现。气象专家观点:所谓“霜冻”,必须是对农作物产生了不利影响。对农业生产而言,既怕早霜冻早,也怕晚霜冻晚。本文在详细揭示霜冻的成因和特征的同时.阐述了霜冻在农业生产等方面造成的危害,同时简述其预防措施,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减轻霜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霜与霜冻的形成条件及类型,分析了霜冻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并根据霜冻特点提出防御霜冻危害的措施,以便为准确地发布霜冻预报、减轻霜冻造成的危害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姜秀萍  周光会  王丽娟  黄金福  廖世  张钰  刘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1946-1947,2008
[目的]探讨霜冻灾害对开鲁县红干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开鲁县基准气候站1961~2010年地面最低温度资料及2005~2011年红干椒田间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年霜冻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对红干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开鲁县无霜冻期的延长基本来自于终霜冻日提前的因素,春季终霜冻对红干椒种植造成的灾害概率较小,而秋季初霜冻给红干椒产业造成的损失巨大;秋季初霜冻的致灾频率要大于春季终霜冻。针对早晚霜冻对红干椒生长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结论]为开鲁县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红干椒损失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霜冻天气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危害严重。结合瓜州县农业生产实际,分析了霜冻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霜冻天气防御对策,以期降低霜冻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会宁县霜冻发生规律,针对会宁县农作物生育期间发生霜冻及危害情况,提出了在农作物生育期间对霜冻害防御的有效措施,主要为避霜冻、抗霜冻和防霜冻,以期避免或减轻霜冻造成的危害,促进作物稳产、高产、优产,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茄果类蔬菜是近年来我县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品种,但在我县早春栽培过程中,仍然会因低温霜冻而造成严重危害,2011年3月初,我县益民达公司多个蔬菜大棚内种植的辣椒、番茄等茄果类蔬菜作物图遭受春寒低温霜冻,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8.
在详细揭示霜冻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霜冻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同时给出了相关的防御对策,以期减轻霜冻天气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一般情况下,柞蚕放养于有柞树的山上,暴露于自然环境之中,难免受到不利条件的影响,柞树霜冻就是产生柞树不良叶片的一个主要方面。本文主要通过对柞树春季晚霜危害的表现症状、发生机理与原因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霜冻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早晚霜冻是影响金塔县棉花生长和产量的不利气象灾害,尤其偏早的早霜冻和偏晚的晚霜冻可造成棉花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提高霜冻灾害的预报预测工作、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加强棉花种植管理是防御灾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冬季积雪与冻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长白山地区3种不同林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采样观测与室内模拟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积雪与冻融过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季冻融过程使白桦成熟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MWD)出现显著下降(P<, 0.01),但并未显著影响白桦幼龄林和阔叶红松成熟林。冬季冻结及春季冻融过程都能显著影响团聚体MWD值(P<, 0.01), 2)提前雪盖能够防止土壤秋冬季冻融及冬季土壤结冻,并能够显著增加团聚体MWD值,但并不能防止春季融雪冻融阶段团聚体MWD值下降。3)土壤团聚体在冻融过程中受到不同冻融次数、不同林型以及不同含水率影响,差异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冬季降水格局变化这些全球变化因素能够影响到雪盖、土壤温度、湿度等因素,从而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临安县为典型,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思了一个50阶次县级林业系统的SD模型,记以LFSSDM,用DYNAMO语言编制了源程序。籍助计算机仿真,输出了主要林业变量(面积、蓄积,采伐量、资金等)的“时间轨线”,探讨了该县用材林系统优化调整后的远景行为,并对实现林业区划设定的远景目标的可行性进行了定量论证。  相似文献   

13.
森林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能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森林产出、市场需求、林区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林业政策等方面入手,系统分析了森林承载能力的各主要影响因素,在森林的经济产出量与承载人口的人均林业收入标准值总合相等的条件基础上建立了森林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能力模型。为森林承载能力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4.
针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现状,依据2001—2014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相关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值增长率、产业主导性及多样性,并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实际情况及《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提出:从资源型接续产业、非资源型替代产业、生态产业园区3个方面,构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神经网络的森林火灾危害程度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玉荣  张贵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3):147-150+162
以可燃物分布、可燃物含水量、可燃物载量、可燃物种类、平均月发生次数、距居民点距离、坡度、温度、湿度等因素为输入变量,危害程度为输出变量,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林火危害程度预测模型,定量分析这些指标对林火危害程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输出结果的误差小于3%。  相似文献   

16.
云南河口安村擎天树林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河口安村的擎天树林分布在具较高温度及湿度的岩溶地区,含蚬木、金丝李、肥牛木等石灰山植物。据群落生态学分析,这类森林显示了季节雨林的特点。这一地区及邻近地区具有许多珍稀物、植物,但森林面积日趋减少,急待建立保护区。  相似文献   

17.
掌握延川县森林资源动态及经营现状,为科学、精准编制森林经营规划提供依据。根据延川县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综合考虑森林内在价值和森林服务效能,以森林生产力、森林结构、森林健康、生态服务效能,社会和经济服务效能等5个二级指标,及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利用率等17个三级指标建立森林质量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物元分析法相结合对延川县森林资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延川县森林资源质量综合等级为“中”,其中森林内在价值等级为“中”,森林服务效能等级为“优”。森林质量主要特征包括:单位面积蓄积量(18.7 m3/hm2)和林地利用率(44.27%)较低,森林生产力仍较低;森林覆盖率(30.55%)较低,幼龄林、中龄林面积比例过大(97.89%),落叶阔叶树种面积偏多(93.43%),混交林面积较低(3.65%),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性较弱;生态区位重要,公益林地面积占绝对优势(83.05%);林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产值较低,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06%,社会、经济效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作者根据森林水分平衡原理,采用大面积调查、定位观测及必要的补充测试等方法,对河北太行山区现有三千四百零五点三八平方公里的有林地,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涵养水源的年效益值为13.9亿吨、相当于1.807亿元;2.森林防止泥沙流失效益的年计量值为89.26(百万吨),相当于0.0248亿元;3.森林防止土体崩塌的年效益值为24.63(百万吨),相当于0.0068亿元;4.森林防护效益年总额是年直接产值的9.3倍。  相似文献   

19.
林业数字化的关键是林场数字化,林场数字化决定于小班的数字化.该文结合甘肃省基层林场的管理现状,从小班管理入手,通过对小班卡片信息的整理与提取及图形的扫描矢量化,建立了小班属性数据库及图形数据库,并按照小班→林班→营林区→林场→林业局逐级汇总的原则,结合林业部门经常应用的报表形式,研建了林场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统计生成各种报表,同时还输出基本图、林相图、森林分布图等各种图面材料,实现一体化查询,解决了基层林场数字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黑穗醋栗枝条死亡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抗枯死能力不同黑穗醋栗(RibesnigrnmL.)品种的形态及解剖观察,含水量测定,人工冷冻试验和冻害观察等研究,结果表明,黑穗醋栗枝条含水量下降到33%以下时出现死亡现象.下降到24%以下时会大量死亡.死亡时期集中在4月上旬至中旬,而不是最冷的月份.冻害是造成株丛枯死的主要原因,冻害部位发生在枝条基部距地表之上5~20cm范围内,由冬季到春季冻害逐渐发展和加重,因此冻害引起的枯死是自下而上的,是严重的.生理干旱也能引起枯死,但它是自上而下的。为害较轻.冻害和生理干旱经常同时发生,此时株丛死亡更重.由于不同品种抗冻能力和抗脱水能力的差异,存在着越冬枯死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