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油酸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8087 × 8108的P1、P2、F1、B1、B2和F2 等6个世代种子油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组合油酸含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遗传;(2)该杂交组合的B1、B2和F2群体油酸含量主基因遗传力为43.83 %~94.71%,多基因遗传力为0.65 %~30.85 %,表明该组合油酸含量是由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共同控制的,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3)油酸含量以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比较小.  相似文献   

2.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以加工黄瓜为试材,研究F1、F2、BP1、BP2、P1和P2共6个世代可溶性总蛋白质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和肉径比3个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可溶性总蛋白质含量与肉径比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效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可溶性总糖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可溶性总蛋白质含量的狭义遗传力较低,对该性状的选择只能在高世代进行;而肉径比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对该性状的选择可在较早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3.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万寿菊W217×W203组合的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的叶黄素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色素万寿菊叶黄素含量性状最优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遗传效应为主,多基因效应为辅。主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作用很大,在B1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78.47%,B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86.86%、多基因遗传率11.77%,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60.82%、多基因遗传率38.42%。可见,色素万寿菊叶黄素含量性状遗传变异中主基因作用大于多基因作用。  相似文献   

4.
选用吉林农业大学特用玉米研究室育成的糯玉米自交系JN1和JN8组配的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群体为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性状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分别为85.35%、53.06%和62.30%,微效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0,13.77%,3个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糯玉米的支链淀粉含量性状主要受主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
玉米雄穗分枝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个株型不同的玉米自交系自330和PH4CV构成的6世代群体为材料,目测计数玉米不同群体雄穗分枝数量。通过P1、P2、F1、F2、B1和B2共6个世代联合分析法,以玉米雄穗分枝数为性状,研究控制玉米雄穗分枝性状的基因遗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F2分离世代群体呈双峰分布,B1和B2群体分离世代呈多峰分布,说明玉米雄穗分枝性状遗传为多基因数量性状控制,且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即C模型)。显性效应起主要作用,多基因遗传力较高,在74.83%~80.42%之间,若选择雄穗分枝较少的自交系必须从基础材料入手。这一研究结果为玉米雄穗分枝选择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瓜雌性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黄瓜雌性遗传效应,为黄瓜雌性系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雌性系(D0401、D0420)、强雄性系(D06103、D0819)、普通的雌雄异花同株(HL-3)黄瓜为试材,按照Griffing 双列杂交试验方法Ⅳ1/2P(P-1)配制杂交组合,同时选取其中一个组合(D0420×D06103)构建6世代群体P1、P2、F1、F2、B1、B2,调查统计单株25节内的雌花节率,采用数量性状A-D遗传模型,分析不同季节(春季、秋季)黄瓜雌性遗传规律。【结果】黄瓜的雌性遗传符合A-D遗传模型。加性方差、显性与环境互作方差占总变异的比率分别为51.05%、19.66%,显性和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均为0;狭义遗传力、广义遗传力均为51.05%;环境互作狭义遗传力为0,环境互作广义遗传力为19.65%。【结论】黄瓜全雌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雌花节率主要是由基因加性效应所控制,常规杂交育种早期世代选择有效;环境(季节)对雌花节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玉米生育期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生育期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该研究选用玉米品种44长与南无名-8、Mo17与44长、嫩169与44长作为亲本,组配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P1、P2、F1、F2、B1、B2),分析了各世代从出苗~吐丝的天数及此生育期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各世代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低,生育期受环境影响较大。模型分析表明:控制生育期的基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说明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是生育期产量性状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开展水稻耐低磷种质资源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遗传基础。[方法]对1个耐低磷水稻基因型和1个低磷敏感基因型,以及它们的正反交F1、RF1及F2后代的根系性状的遗传基础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F1代的耐低磷性向高值亲本99112偏斜,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正反交F1代的表型值几乎没有差异,可以推断为细胞核遗传。F2表现为连续变异性状,即数量性状。[结论]主根长符合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模型),主基因遗传力为62.47%,多基因的遗传力为20.49%;而根干重与根冠比这二个性状符合D-0(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38.73%和59.80%,而多基因的遗传力分别为27.56%和35.60%。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明弱光胁迫下黄瓜下胚轴性状的遗传特点。【方法】以耐弱光黄瓜品系M22与不耐弱光黄瓜品系M14及其F1、F2、回交世代(B1、B2)为试验材料,应用F2群体分离分析方法与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分析法,于2007和2008年对弱光(日平均光强为100μmol/(m2.s))条件下黄瓜的下胚轴长与下胚轴粗进行遗传分析。【结果】群体分离分析结果表明,黄瓜F2代群体中下胚轴粗和下胚轴长性状遗传变异幅度均较小,其中下胚轴粗在2007和2008年的变异幅度分别为0.258和0.226cm,下胚轴长分别为8.5和4.5cm;广义遗传力较低,其中下胚轴粗在2007和2008年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4和0.62,下胚轴长为0.60和0.69,表明不宜在F2代进行性状选择。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表明,黄瓜下胚轴粗的遗传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D2)控制,B1、B2、F2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7.03%,56.25%和60.38%。下胚轴长遗传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C0)控制,B1、B2、F2代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4.38%,63.29%和83.37%。【结论】下胚轴粗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下胚轴长性状主要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受环境影响很大,不宜进行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0.
樱桃番茄果长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樱桃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var.cerasiforme Alef)圆形白交系W403(P1)和梨形自交系W403(P2)为亲本,构建P1、F1(P1×P2)、P2、B1(F1×P2)、B2(F1×P2)和F2共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经典遗传学方法对该6个家系世代群体果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W403果长受一对隐性等位主基因控制,W403×W405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0.20%、54.73%和48.78%,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19.94%和26.67%,说明F2世代果长表现出较高的主基因遗传率,并受环境影响.对W403×W405组合果长性状的改良要以主基因为主,同时注意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春小麦高蛋白品系F93-486和优质品种张春11号为母本,分别与生产上推广的丰产性品种武春1号,陇春8号和高原338为父本的3个组合的P1、P2、F1、F2、B1和B26个群体为供试材料,研究了F93-486和张春11号的3个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角质率)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F93-486的蛋白质含量与角质率两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遗传力高。张春11号的沉淀值主要受加性效应以及加性与显性互作效应控制,遗传力高;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遗传力也高。因此,F93-486与张春11号均可作为改良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2.
黄瓜耐热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两个耐热和两个热敏的黄瓜亲本进行完全双列杂交,连同亲本、F1代自交和回交世代(P1,P2,F1,F2,B1,B2)作为试验材料,对高温处理的叶片进行细胞质膜热稳定性测定。运用MINQUE(1)的统计方法,以Cockerham提出的遗传模型建模原理,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结果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黄瓜耐热性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由主效基因控制;加性效应为59.052,显性效应为18.509;广义遗传率为42.109%,狭义遗传率为55.308%。  相似文献   

13.
选择单穗质量和千粒质量较小的亲本CB1和CB7与较大的亲本CB4配制CB1×CB4和CB7×CB4组合,建立了相应的P1、F1、P2、B1、B2、F2群体,将其分为中、晚2个生产季节种植,考察了穗质量与粒质量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1、B2、F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表明:单穗质量在所有B1、B2、F2中均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58.06%~75.60%,多基因遗传率为5.03%~25.46%,总基因型遗传率为68.07%~96.68%;同一遗传群体不同种植季节下主基因遗传率无明显差异,但同一季节下CB7/CB4组合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均比CB1/CB4组合群体大,表明单穗质量遗传分析时应考虑到构建遗传群体的亲本选择问题;千粒质量在所有B1、B2、F2中均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模型模式,其中CB1/CB4组合群体中季主基因遗传率最高,为60.06%~69.38%;CB1/CB4组合群体中季多基因遗传率最小,为10.73%~23.21%;CB1/CB4组合群体中季总基因遗传率为71.48%~83.55%;CB1/CB4组合群体中季一阶参数d值最小,说明粒质量遗传研究时需要考虑构建遗传群体的亲本及种植季节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4.
爆裂玉米蛋白质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爆裂玉米杂交组合吉爆902(吉812×吉704)的P1、F1、P2、B1:2、B2∶2和F2:3 6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对爆裂玉米蛋白质含量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爆裂玉米蛋白质含量受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主基因存在显性效应,显性效应为负值(...  相似文献   

15.
玉米行粒数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玉米行粒数进行遗传改良,以PH6WC/7873(组合Ⅰ)和MX002/MS001(组合Ⅱ)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玉米行粒数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组合Ⅰ的行粒数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C-0模型)。组合Ⅱ的行粒数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3模型)。组合Ⅰ3个分离世代的行粒数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5.13%、74.51%、82.59%。组合Ⅱ3个分离世代的行粒数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3.50%、73.20%、72.40%;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40%、8.90%、9.10%。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应采用轮回选择和聚合回交的方法积累微效基因,对玉米行粒数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不同种植季节下水稻株高进行遗传分析。[方法]选择株高差异大的3个亲本CB1、CB4和CB7,配制CB1×CB4和CB7×CB4组合,建立相应的P1、F1、P2、B1、B2、F2群体,将其分为中、晚2个生产季节种植,考察了株高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1、B2、F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株高在所有2个季别B1、B2、F2中均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38.63%~78.53%,多基因遗传率为1.72%~36.04%,总基因型遗传率为45.52%~92.93%;2个遗传群体2季别下株高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分别为-4.56、-9.16、-7.19和-9.38,表明主基因加性效应会降低株高性状的表达。[结论]水稻茎粗性状的遗传率受种植季别及所配组合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不同种植季节下水稻株高进行遗传分析。[方法]选择株高差异大的3个亲本CB1、CB4和CB7,配制CB1×CB4和CB7×CB4组合,建立相应的P1、F1、P2、B1、B2、F2群体,将其分为中、晚2个生产季节种植,考察其株高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1、B2、F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株高在所有2个季别B1、B2、F2中均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38.63%~78.53%,多基因遗传率为1.72%~36.04%,总基因型遗传率为45.52%~92.93%;2个遗传群体2个季别下株高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分别为-4.56、-9.16、-7.19和-9.38,表明主基因加性效应会降低株高性状的表达。[结论]水稻茎粗性状的遗传率受种植季别及所配组合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遗传特点,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杂交组合IDO580×宁麦13号、鄂恩1号×IDO580的两套P1、F1、P2、B1、B2和F2的6个世代群体的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合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0)混合遗传的控制;在两对主基因的一阶遗传参数中,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但以上位性效应所占比例为最大;在二阶遗传参数中,主基因遗传率远大于多基因遗传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B1、B2和F2的3个分离世代中,以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最高,其在这两个组合中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0.49%和82.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