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超级稻Ⅱ优航2号超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设计基蘖肥与穗肥的不同施氮比例,对超级稻Ⅱ优航2号的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超高产栽培水稻总颖花数的增加主要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多,超高产栽培水稻产量的显著提高主要是库容量的显著扩大。(2)超高产栽培水稻群体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少,群体源库协调。(3)超高产栽培水稻根系活力、光合能力在孕穗期、齐穗期均高于普通高产栽培水稻,超高产栽培有利于水稻生育中后期有机物的积累。因此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途径是:(1)在一定穗数基础上,通过主攻大穗扩大库容;(2)培养健壮个体,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粒叶比,协调源库关系;(3)提高根系活力和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超级稻Ⅱ优航2号的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超级稻新品种Ⅱ优航2号的特征特性,包括其产量表现、生育期、适应性、米质、农艺性状等;从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促进该品种的推广。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超级稻新品种Ⅱ优航2号的特征特性,包括其产量表现、生育期、适应性、米质、农艺性状等;从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促进该品种的推广。  相似文献   

5.
Ⅱ优航2号高产结构分析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保  王乌齐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7):41-42,45
Ⅱ优航2号根系发达,分蘖力较强,株叶形好,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高产稳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其高产结构中,有效穗对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0**),对产量通径(P=0.9528)和净贡献率(Pr=0.4764)最大,其次为每穗实粒数(r=0.42*,P=0.9005,Pr=0.3782),千粒重是品种的稳定性状,对产量的贡献有限(r=0.08,P=0.1654,Pr=0.0132)。认为产量9000 kg/hm2适应产量结构为有效穗240万/hm2,每穗结实粒数140粒,千粒重28.5 g左右,攻穗增粒是高产栽培的重点。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培育多分蘖壮秧;适时移栽,适当密植(基本苗150~180万/hm2);科学运筹水肥,施纯氮、P2O5、K2O分别为150、105、150 kg/hm2;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安溪县魁斗镇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以超级稻Ⅱ优航2号品种为主推品种,于2012~2014连续3年进行高产栽培示范,研究Ⅱ优航2号在魁斗镇的特征、特性、相适的种植技术.结果表明:通过研究Ⅱ优航2号的品种特性,进行相应的技术措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与经济效益;2014年Ⅱ优航2号平均产量614.0 kg/667m2,分别比2012年、2013年的545.5 kg/667m2、575.5 kg/667 m2增产12.6%、6.7%.同时,分析Ⅱ优航2号品种栽培作晚稻的关键措施,并总结出一套适应安溪县魁斗镇的超级稻Ⅱ优航2号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超级稻“Ⅱ优航1号”株型特征和产量形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通过审定的超级稻组合Ⅱ优航1号为材料,研究其生物学特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Ⅱ优航1号株高115.0 cm左右,茎秆粗壮抗倒伏,冠层叶挺直,成穗率48.57%,整个生育期的干物质总量为2011.0 kg/hm2,产量为11656.0 kg/hm2.其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生长中、后期群体适中,个体健壮,生长中、后期的净同化率和群体生长率显著提高,增加了每穗粒数、库容量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了稻谷产量.并从株高、茎叶形态、库源关系等角度,探讨高产水稻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何伟民 《新农村》2005,(3):12-12
Ⅱ优航1号由福建省农科院选育而成,系航天育种最新成果,属超级杂交稻新组合。景宁县于2004年引进试种,试种面积102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表现产量高、米质好、抗性强,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青睐,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现将其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介绍Ⅱ优航2号的特征特性,总结其作早稻、再生稻的栽培措施,以促进该品种的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以Ⅱ优航2号为材料,研究再生稻栽培的适宜密度。设计33.67、44.44、59.52、76.92万株/hm24个移栽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研究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4个处理中,头季稻、再生稻和总产都以44.44万株/hm2基本苗的处理最高,分别为11156.5、4515.5、15672.0kg/hm2。该处理虽然密度不大,但群体结构合理,有效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适中,因而产量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实现新的超级杂交稻育种目标提供依据。[方法]以汕优63为对照,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11个超级杂交稻组合的产量性状和株叶形态进行分析。[结果]11个组合的产量均高于对照,但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平均值均比对照低。有效穗数、穴穗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粒数、单穗粒重与产量呈正相关。株型优势与产量明显相关,各产量性状之间相互影响。红莲优6号、88S/747、Ⅱ优明86、88S/0293有明显的株型优势,增产幅度均在25%以上。[结论]超级杂交稻主要增产因子是穴穗重、穗粒数、单穗粒重、二次枝梗数、有效穗数和一次枝梗数,株型优势与产量有明显的关系,株叶形态符合"长、直、窄、凹、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6和2007年连续2年4个e型杂交早稻品种分期播种资料,对单株有效穗、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播始天数等主要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e型杂交早稻随着播种期提早产量呈增加趋势;单株产量不仅与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且还与每穗总粒数和株高有显著的正相关;通径分析的结果则表明,单株有效穗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明显,其次是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作用不明显,株高和穗长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穗长则是通过每穗总粒数来影响产量的。  相似文献   

13.
运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方法,对2006~2012年山东省审定的38个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三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产量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7年间审定的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水平比较稳定;简单相关分析,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相关程度为:千粒重〉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偏相关分析,产量三因素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三因素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的土壤肥力和种植条件下,山东省小麦高产品种选育,应在稳定当前较高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注重对粒重的选择,兼顾对穗粒数的选择,但同时一定要注意三因素的相对协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在华南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或新选育的5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产生的杂种,2003年晚造种植杂种和其亲本(保持系和恢复系)并在收获后进行考种,对三系杂交稻亲本与其系列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对组合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保持系的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与其不育系系列组合对应性状分别呈显著、显著和极显著正呈显著正相关,每穗粒数与其不育系系列组合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恢复系每株穗数与其系列组合每株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其系列组合千粒重,千粒重与其系列组合每穗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对于杂交稻组合选育,选育高产组合本身首先结实率要高,出于优质考虑千粒重较小,选择穗数适中的大穗型。  相似文献   

15.
对杂交晚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与产量间呈极显著的相关,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高产栽培策略是:在协调穗粒结构的基础上,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6.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依据。[方法]以8个三系不育系与8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配成的组合为材料,从产量性状上对所配成的38个组合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杂种F1存在显著的杂种优势,在所考查的10个性状中尤以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株高和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表现明显;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且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多穗、大穗均可作为籼型杂交水稻育种的方向,但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性状的提高,而应同时综合考虑其他性状的表现,优化穗粒结构,才能获得产量的最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
对2009~2012年浙江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单季杂交粳稻组试验45组数据的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最大,其次为有效穗。构成单季粳杂稻产量的主成分因子是生育期、穗实粒数和株高等,其中,熟期因子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穗数因子,株高因子的贡献率相对较小。单季杂交粳稻高产组合单产8215 kg/hm2以上的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总粒数171.6~197.6粒,结实率82.8%~87.2%,穗数195.8万~208.9万/hm2,千粒重24.9~26.4 g,株高101.3~106.8 cm。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主要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53个杂交水稻组合的6个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穗实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提出了高产杂交稻组合经济性状的选育标准。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高产、优质、抗病晚稻新组合Ⅱ优明62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并对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通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粳稻各产量性状间的关系,为粳稻育种和大面积生产提供指导。[方法]以江苏省17个粳稻品种(系)(南粳9108、南粳94140、南粳44、武运粳24号、武运粳23号、武运29154、武运粳21-1、扬粳806、扬粳4227、宁9213、宁9210、宁0212、淮稻5号、淮6188、迟815、盐9029、常粳11-5)为材料,对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长等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产量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产量与各因素的简单相关关系大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偏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各因子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为:穗粒数(d2=0.836)>有效穗数(d1=0.630)>千粒重(d4=0.158)>结实率(d3=0.158);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表明,产量与4个因素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结论]在粳稻的高产栽培过程中,应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把促大穗、提高穗粒数作为主攻方向,同时要综合考虑穗粒数和穗数以及千粒重间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