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灰飞虱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济宁市稻田及稻茬麦田的灰飞虱调查资料,通过David&Moore聚集指标I、Cassie扩散系数C、Kuno指标CA、平均拥挤度M*等指标判断,该地区稻田及稻茬麦田的灰飞虱为聚集分布;进一步采用随机(Poisson)分布、奈曼(Neyman)分布和负二项(Mosaic)分布的理论频次分布公式,计算出其理论频次分布并经χ2检验,确定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Blackith聚集均数结果表明,灰飞虱的聚集分布主要是由其聚集习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同时明确了灰飞虱的抽样方式以"Z"字形取样最好,确定了稻田和稻茬麦田序贯抽样的最大抽样量,即稻田每样点实际有虫10头时需调查6个样点,11~12头时需调查9个样点;稻茬麦田每样点实际有虫3头时需调查33~42个样点,4头时需调查47个样点。  相似文献   

2.
罗鉴多  汪恩国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111-113,210
为了揭示稻田灰飞虱空间分布信息及其种群行为特征,提高监测与控制水平,选择12块连片晚粳稻田采用直线调查每丛灰飞虱数量,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法等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无论是成虫还是若虫,或者成若虫混合状态,都呈聚集分布格局,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2.0864时,其聚集是由于某些环境如气候、栽培条件、植株生育状况等等所引起的;当m≥2.0864时,其聚集是由害虫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灰飞虱田间调查宜采用双平行线法进行小样点、多点取样,其最适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N=1/D2[1.5554/m+0.0528]和T0(n)=n±2.4855 n。  相似文献   

3.
采用双平行线法对单季晚稻上的灰飞虱进行了多点调查,取得了10组样本资料。应用Taylor的幂法则、Iwao的M*-m线性回归方程以及聚集度指标测定和分析了灰飞虱种群在晚稻上的空间分布型。并根据空间分布型参数,确定了最佳理论抽样数,提出了序贯抽样模型和抽样表。  相似文献   

4.
水稻集中育秧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秧田是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病毒的重要场所,秧苗期是防治条纹叶枯病的关键时期。对沿黄稻麦轮作区集中育秧田中灰飞虱成虫的数量进行调查,将所得数据运用频次拟合检验、聚集度指标法、Iwao的m*-m回归法、Taylor幂法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集中育秧田中灰飞虱成虫呈聚集分布,空间分布型随水稻秧龄增大从负二项分布向奈曼分布过渡;建立的Iwao回归式为:m*=0.9654+1.1329m,表明个体间相互吸引,存在个体群;运用Taylor幂法则得到回归方程:lgs2=0.1371+1.3847lgm;最适理论抽样方程为n=t2/D2(1.9654/m+0.1329)。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越冬代灰飞虱在小麦田中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和检验,结果表明,越冬代灰飞虱在小麦田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在此基础上得出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公式,N=t2D2(1.252 92m+0.060 73)。描述了Kuno种群序贯抽样的模型,Tn=1.252 92/(D2-0.06n0 73)。  相似文献   

6.
麦田灰飞虱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麦田灰飞虱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麦田灰飞虱的最佳防治适期为一代低龄若虫高峰期(5月上旬),最佳药剂和用量为80%敌敌畏EC4500m l/hm2,这样可以达到防治一次就能有效控制麦田灰飞虱发生基数,减轻稻田防治压力,最终减少用药次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4个聚集度指标I、K、C和m*/m,以及Taylor和Iwao的m*~m等2个回归分析,比较在麦田和杂草田的灰飞虱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麦田和杂草田的灰飞虱空间分布型总体上都呈聚集分布,灰飞虱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比较而言,麦田的种群密度高于杂草田,而空间分布型的聚集度以杂草田更高。  相似文献   

8.
水稻灰飞虱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聚集度指标法、lwao法和Taylor法等对早稻分蘖期(第1代灰飞虱成虫盛发迁移高峰期)、早稻孕穗末期和单季晚稻穗期发生的灰飞虱混合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测定检验。结果表明,单季晚稻穗期和早稻孕穗末期及综合3个时期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而早稻分蘖期因密度较低,且是杂草上一代成虫盛发迁入,造成成虫为主而呈均匀分布。其聚集的原因经Blae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λ均大于2,灰飞虱在3个时期的分布状态是由灰飞虱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据此确定了早稻孕穗期和单季稻穗期最适合的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取样方法或方式。  相似文献   

9.
农田杂草灰飞虱的空间格局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集度指标法测定和*m--X回归法分析,研究了浙江地区农田杂草越冬代灰飞虱成若虫的田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混合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抽样数量随虫口密度增加而递减,最适理论抽样模型为n2=105.95/-X 31.2,当灰飞虱虫口密度每样方2,5,10和20头以上时,分别抽查80,50,40和30样方。以棋盘式、五点式或Z字型等取样方法较宜。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集指标、Taylor幂指数法则和Iwao的M*-M回归分析方法对早熟禾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早熟禾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强度随着杂草密度的增加而增强。这种分布在杂草密度较低时由环境因素造成,在杂草密度较高时由杂草自身特性或与环境的共同作用造成。对其抽样技术进行研究,6种取样方法中平行线式和棋盘式取样误差率较低。同时利用空间分布的有关参数,在允许误差的范围内给出了不同杂草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1.
灰飞虱冬季室内人工饲养中饲料植物病虫害防治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季室内人工饲养灰飞虱时,良好的饲料植物是保障灰飞虱正常生长、繁殖的重要前提。针对冬季室内饲养中饲料植物常发生白粉病,偶尔混有蚜虫的问题,进行了饲料植物选择与病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健壮无病、具有一定茎秆的小麦和稗草苗适于成虫取食、产卵和卵的孵化;幼嫩小麦苗和稗草不仅是灰飞虱若虫喜食的饲料,还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喷施20%三唑酮乳油可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对饲养过程中混杂的小麦蚜虫,应在移虫箱内利用灰飞虱的趋光特性及时进行人工精心挑选去除。  相似文献   

12.
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褐飞虱和灰飞虱对1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10种稻田后期常用复配剂在2种飞虱间的增效作用及毒力差异.结果表明氟虫腈、毒死蜱、阿维菌素、烯啶虫胺、噻虫嗪杀虫剂对2种飞虱的毒力较高,LC50值为 0.11~1.51 mg/L;供试的吡虫啉和噻嗪酮系列复配剂对褐飞虱都有增效或相加作用,但相同配比下吡虫啉与仲丁威、噻嗪酮与毒死蜱、噻嗪酮与混灭威、噻嗪酮与甲萘威、噻嗪酮与速灭威复配,对灰飞虱表现为拮抗作用;10个复配组合对灰飞虱的毒力均低于或显著低于褐飞虱.研究结果为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褐飞虱和灰飞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灰飞虱的生态学特性及可持续控制途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是近年来在江苏等地发生严重的、传播多种病毒病的害虫.灰飞虱种群的环境适应性以及抗药性不断提高,导致灰飞虱的持续暴发.在灰飞虱暴发期间,其所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给水稻等农作物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深刻认识灰飞虱的生态学特性及可持续控制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对灰飞虱的生态学特性以及可持续控制途径进行了总结分析,阐述了灰飞虱发生的生态学原因,探索利用生态调控的方法来有效持久地控制灰飞虱的暴发.  相似文献   

14.
防治灰飞虱高效活性化合物和杀虫单剂及复配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浸苗法测定了2种新型烟碱类活性化合物和4种杀虫单剂对灰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并对其中3种杀虫单剂的复配增效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种化合物中,活性化合物SXSN001对灰飞虱的毒力最高,其他化合物按毒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噻虫嗪>SXS001>吡虫啉>毒死蜱>吡蚜酮.将毒死蜱分别与吡蚜酮和噻虫嗪按一定比例复配后发现二者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毒死蜱与吡蚜酮配比为9:20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其校正毒力比为1.28,共毒系数为238.77;毒死蜱与噻虫嗪配比为16:1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其校正毒力比为1.74,共毒系数为201.12.  相似文献   

15.
正态分布模型在灰飞虱发生量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应用正态分布模型模拟了水稻秧田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的发生量,推算得到的第一代成虫高峰期后的灰飞虱理论发生量与实际发生量吻合。  相似文献   

16.
秋大豆豆荚螟幼虫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及Iwao的m*-m直线回归法测定了秋大豆豆荚螟幼虫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秋季大豆豆荚螟在发生量比较大时,田间呈均匀分布;并进而得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7.
红花田红花指管蚜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科  胡长效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7):36-37,41
红花指管蚜Uroleucon gobonis(Matsumura)是为害红花的重要害虫之一。本文利用Iwao等12种方法对红花田红花指管蚜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红花指管蚜在红花田间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由此得出了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  相似文献   

18.
利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 Ent和Arc GIS软件分析并预测灰飞虱在我国的风险区变化,揭示气候变化对该虫害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灰飞虱在我国的极高风险区为上海、江苏、天津、山东大部、安徽东部、四川东部等地,高风险区为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广西、贵州、重庆和河南等地。2020时段(2011—2020年),在温室气体A1b(能源需求平衡)排放情景下,灰飞虱在我国的极高风险区总面积略有增加,高风险区面积显著减少;A2a(能源需求较高)排放情景下高风险区面积显著减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2050时段(2041—2050年),A1b、A2a、B2a(能源需求较低)3种排放情景下,灰飞虱在我国的极高风险区面积均有所增加,但增幅均不明显;而高风险区面积均有所减少。因此,气候变化对灰飞虱在我国的分布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黄刺蛾幼虫在核桃幼园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为其测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聚集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指数法评判黄刺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根据Iwao-Kuno理论抽样数学模型确定其理论抽样公式。[结果]测定的聚集指标值C>1,I>0,K>0,m*/x>1,CA>0;Iwaom*-m回归中α=5.845 6>0,β=1.996 6>1;Taylor指数lga=0.741 6>0,b=1.474 0>1。聚集均数λ>2。[结论]黄刺蛾幼虫在核桃幼园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聚集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强。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的。其最适理论抽样公式为n=t2/D2(6.845 6/x+0.996 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