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更好地控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苗种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对采用室内控温、控光技术促熟产卵、孵化培育的升温刺参苗与常规温度刺参苗比较出苗成活率、发病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升温苗的成活率比常温苗提高15.8%,发病率降低10.2%,经济效益提高21.6%。该结果为刺参人工育苗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软泥底质池塘中两种养殖仿刺参方式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10月—2008年11月在4个软泥底质的池塘中分别放入塑编网造礁和毛石造礁,对仿刺参进行了两种养殖方式的对比试验。11月初放苗,参苗平均规格为400~600头/kg,每种养殖方式中放苗1200 kg(60万头)。经过两年养殖,于2008年11月收获,放入塑编网造礁的池塘中共培育出规格为4~5头/kg的仿刺参19200 kg(25.6万头),成活率达42.7%,总重量增加了15倍;放入毛石造礁的池塘中共培育出规格为7~8头/kg的仿刺参9000 kg(6 300头),成活率达10.5%,总重量增加了6.5倍。  相似文献   

3.
利用扦插的无性系茶苗移栽建园,与直播建园相比,具有性状整齐一致,投产快、产量高、品质好等突出优势,是提高茶园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但无性系茶苗移栽成活率较低,一般在70%~80%,需要多次补苗;低的不足60%,只有毁掉重建。因此,提高移栽茶苗成活率,力争一栽全苗、一建成园,必须把握以下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循环”式炼苗技术改进方案的实施,增加移栽后烟苗在大田的移栽成活率,为烟草育苗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以粤烟97烟苗为试验材料,分析影响韶关烟苗移栽成活率低的因素,进行技术改进,并对改进后烟苗农艺性状、移栽成活率进行调查。在烟苗移栽前15d进行“循环”式炼苗,烟苗的根长和株高较对照差异显著,分别达到了7.15cm和12.12cm,提高了33.90%和18.94%。烟苗壮苗率达到92.5%,较对照提高了7%;弱苗率降至6%,较对照降低了4.7%;移栽成活率达到92.6%,较对照提高了7.3%。在整个“循环”式炼苗过程中,共炼苗3-5次使烟苗受到干旱胁迫,促使烟苗地上部分生长减慢,促进烟苗根系生长、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了烟苗移栽后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详细介绍了提高枣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以供果农移植枣苗参考,从而提高栽枣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金钗石斛工厂化育苗试管苗移栽技术研究,筛选试管苗移栽最佳的移栽方法、基质、时期和栽培管理技术,从而达到提高金钗石斛工厂化育苗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和试管苗质量,降低金钗石斛工厂化育苗生产成本的目的。结果表明:采用种植前先晾苗,移栽成活率比洗苗消毒后直接种植提高23.0%;每年4—6月,采用移栽基质配比为3∶2的木屑和松树皮混合材料进行试管苗移栽,有利于提高试管苗移栽的成活率并加速试管苗的生长,移栽成活率可达98.0%,而且根系发达,根粗壮,苗生长快。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湿润托盘育苗后期断水炼苗技术落实困难、烟苗不壮的问题,进行小苗清水栽与常规苗和标准苗移栽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小苗清水栽方式提前移栽,与常规苗和标准苗移栽相比,育苗用工减少,移栽后成活率相近,返苗速度快1~2 d,苗床期缩短10~20 d,大田生育期延长5~14 d;烤烟气候斑点病、花叶病发病率和病指较低;产量和经济效益有所增加;中上等烟比例提高3.1~3.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辽西地区枣树建园成活率低的问题。我们以朝阳为试验地点,经过5年的研究,建立一套高成活率的枣树建园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枣苗处理技术、大棚催苗技术和移栽技术等主要技术。通过应用该技术,可显著提高辽西地区枣树建园成活率,枣苗栽植成活率在95%以上,栽培效果非常明显。这对于辽西地区发展以枣树种植为主的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循环"式炼苗技术可提高烟苗在大田的移栽成活率。本文以粤烟97烟苗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循环"式炼苗对烤烟移栽成活率的影响试验,并对烟苗农艺性状、移栽成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烟苗移栽前15 d进行"循环"式炼苗,烟苗的根长和株高与对照"粗放"式炼苗差异显著,分别达到了7.15 cm和12.12 cm,增幅分别为33.64%和18.94%。烟苗壮苗率达到92.5%,较对照"粗放"式炼苗提高了7个百分点;弱苗率为6%,较对照"粗放"式炼苗降低了4.7个百分点;移栽成活率达到92.6%,较对照"粗放"式炼苗提高了7.3个百分点。在整个"循环"式炼苗过程中,共炼苗3~5次,使烟苗受到干旱胁迫,促使烟苗地上部分生长减慢,促进烟苗根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烟苗移栽后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我国茶树良种的种植和推广,主要采用无性繁育的方式。在茶园使用科学有效的穗扦插方法,主要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良种茶苗的繁育成活率,从而每平方米可以多产出良种茶苗。为进一步扩展良种茶苗的扦插繁育技术和无公害良种茶园的整体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针对良种茶苗的繁育技术展开探讨,以便于提高产量和种茶的经济效益。以期给有关良种茶苗繁育技术的改进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模拟浙江省南部自然海区生态环境条件,研究了温度、盐度、培育密度、投饵量、底质对刺参幼体(6.42±0.84 g)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海水温度为(12.5±0.5)℃,盐度为27±0.3时,温度向上突变至30℃时,幼参在第2天和第6天的存活率分别为50%和20%;温度向下突变至0℃时,幼参在第4天和第6天的存活率分别为90%和50%;盐度向下突变至15时,幼参在第4 d和第6 d的存活率分别为80%和0%,向上突变至39时,幼参在第2天和第4天的存活率分别为70%和0%。实验周期30 d,温度10~15℃时,幼参第30 d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各温度组(P﹤0.01),温度20℃时,幼参不夏眠;幼参分别在盐度24~30,培育密度20~40 ind/m2,日投饵量为刺参体质量6%~9%时,第30d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培育密度组和日投饵量组;以水泥、轮胎、轮胎+瓦片、泥为底质,幼参第30 d的相对增重率和存活率均较好。在浙江省南部沿海海区环境条件下,幼参生长适宜温度为10~15℃,适宜盐度为24~30,最适培育密度为40 ind/m2,最适日投饵量为幼参体重的6%,室内水泥池养殖和潮间带网箱养殖是适宜的养殖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利用TR人工鱼礁养殖刺参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方法]于2016年10月从山东烟台采购一批体长为6~9 cm,平均体重为42.5 g的刺参幼苗,在温州石坪海洋牧场基地进行养殖试验,采用在一定范围内放养的方式进行饲养,历时101 d。[结果]试验组1和试验组2的平均体长分别为10.33和9.87 cm,平均体重分别为68.5和63.5 g,成活率分别为95.2%和92.9%,因此初步认定利用TR鲍参人工鱼礁剩余空间对刺参养殖产生经济效益的方案是可行的。该次养殖试验过程中,将羊栖菜、石莼2种藻类栽培在TR人工鱼礁场周围敷设的延绳浮筏上,模拟自然藻类生长环境,滋生海洋微生物,聚集海洋生物,从而达到为刺参提供天然饵料的目的,不但有效地减少了潜水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刺参养殖的投入成本,也使得刺参食用天然饵料,实现自然状态下的生长,避免了营养过剩引发的病害问题等。[结论]该研究可为TR鲍参人工鱼礁养殖刺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光裸方格星虫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亲虫培育习性进行观察、人工催产及育苗研究.结果表明,光裸方格星虫在自然海区分布的雌雄比例约为1∶1.1;其亲虫在中细沙质(粒径0.1 ~2.0 mm)底质环境下培育的成活率最高;采用阴干刺激3h+流水刺激+精液诱导相结合的诱导方法进行催产,催产效果最佳;胚胎发育在26.5~31.5℃的范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受精卵孵化出初期海球幼虫所需的时间逐渐变短.人工育苗试验共获得光裸方格星虫苗15.2万条,平均体长2.8 cm.  相似文献   

14.
为了缓解目前海参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研究了白沙参的池塘生态养殖关键技术及参数,包括养成环境与条件,清池消毒及肥水的方法,种苗选择、运输及投放方法,以及水质管理、投饲管理、敌害清除等养成管理,并介绍了采捕方法。按照此套技术,开展了白沙参池塘生态养殖,记录了白沙参生长及存活情况,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并对成品白沙参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该套技术参数条件下,经过约10个月的养殖,白沙参的体长相对日增长率为5.73%,体重相对日增长率为781%,存活率达92%左右;白沙参池塘生态养殖经济效益显著,投入产出比达到400%;养成的白沙参质量优异,符合GB2762-2012的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水温为13.0~20.0℃、盐度为31.0~32.0和pH为7.5的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5.36~5.57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放养在塑料水槽中(40 L),每箱15头,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4 mg/kg硒粉、富硒酵母、蛋氨酸硒和亚硒酸钠的试验饲料,以未添加硒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每个试验组设3个重复。60 d的饲养结果表明:摄食添加硒饲料的仿刺参的增重率、体壁的粗蛋白含量和对饲料中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摄食添加蛋氨酸硒一组的仿刺参增重最大,摄食添加富硒酵母的次之;摄食添加硒饲料的仿刺参体腔液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摄食添加酵母硒组的仿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硒能促进仿刺参的生长,可能与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有关;饲料硒能提高仿刺参的成活,可能与提高体腔中SOD、CAT和ACP的活性有关。试验表明,饲料中的有机硒能促进仿刺参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和积累,进而促进其生长的效果优于无机硒。  相似文献   

16.
选用初始体重为0.6 g左右的幼参,水体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5、1.0、2.0、4.0和6.0 mg/L的乙酰甲喹。前69天每两天全部换水后,按照用药浓度泼洒药物一次。停药两周后经长途运输,考察其抗应激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前30 d,各组刺参体壁中SOD酶活性都呈现增高趋势,2.0 mg/L组SOD活性达到最高,之后又呈现降低趋势;随着乙酰甲喹浓度的增加,各实验组刺参体壁中AKP和ACP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 mg/L和4.0mg/L组刺参酶活性最高;40 d后各实验组刺参体壁酶活性逐渐与对照组持平。所有实验组刺参的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 mg/L组刺参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0 mg/L组成活率为90.6%,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高浓度(6.0 mg/L)的乙酰甲喹导致幼参抗应激能力差。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刺参保苗期间,乙酰甲喹的适宜添加量为2.0~4.0 mg/L。  相似文献   

17.
刺参密度对鲍参混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用水泥池笼养成鲍模式进行鲍参混养生产试验。固定幼鲍放养密度,分设5个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混养密度组。起始幼鲍放养密度为每层40粒,各组每层分别混养刺参0(对照)、1、3、5和7头。度夏后疏苗续养,幼鲍放养密度为25粒·层-1。各组刺参数量顺其自然存活数不变。经度夏历时510d出池检数。经统计分析,鲍参混养度夏阶段,鲍和刺参的成活率、规格与混养刺参密度之间的相关性都不显著(双侧,P>0.05)。本次鲍参混养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混养刺参密度每层2~3头为宜。  相似文献   

18.
黄海北部仿刺参浮游幼体发生与附着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7-1998年对黄海北部大长山岛自然海区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的发生与习性进行了研究。用浮游生物拖网在海上定期、定点进行刺参浮游幼体调查,发现浮游幼体出现时间为7月15日-9月31日,幼体高峰出现时间为8月1日,最大资源生物量为70只/m^3。通过检查不同水层刺参浮游幼体的附苗效果,发现3m水层的附苗量最多。另外,通过海上试验和室内试验还对刺参幼体对附着基材料的选择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常用的几种采苗附着基中,幼体对棕绳、聚乙烯网片选择性最好,其次为锚流网衣和波纹板,对贝壳和胶带选择性最差。  相似文献   

19.
海参多糖的提取与纯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韩秋菊  马宏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071-8072,8074
[目的]研究海参多糖的提取与纯化工艺。[方法]以大连产刺参为研究对象,采用碱提取法对海参多糖进行提取和纯化。[结果]海参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KOH浓度为3%,料液比1∶50,提取时间为4 h,提取温度为60℃。在此工艺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20.69%,适于提取海参多糖。采用过氧化氢脱色和醋酸钾沉淀法去除蛋白,海参多糖的最终得率为7.96%,纯度为82.39%。[结论]该研究为刺参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探寻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中品质优、资源广、价格廉的海泥替代物,用扇贝土和混合一定比例螺旋藻(1∶9)的黄土分别替代海泥,并搭配海带投喂平均体质量为0.35 g的刺参幼参,试验设海泥组、扇贝土组、黄土组,每组设3个重复,在室内水族玻璃缸中进行试验,每个缸中放80头幼参,饲养时间为56 d,养殖试验结束后,分别测定各组刺参的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扇贝土组和黄土组刺参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等均高于海泥组,而饲料系数略低于海泥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黄土组脏壁比、比肠重显著低于扇贝土组和海泥组(P0.05);扇贝土组刺参肠道中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黄土组(P0.05),但两组与海泥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扇贝土组刺参体腔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高于黄土组(P0.05),且两组显著高于海泥组(P0.05);扇贝土组和黄土组刺参体腔液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高于海泥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扇贝土和混合螺旋藻的黄土均可作为新资源完全替代海泥饲料,且以扇贝土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