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搏  李淑杰  王雨虹  张帅  李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528-10530,10535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范围、位置的选择是落实土地整治规划项目、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基础.该研究以长春市域乡(镇)为基本单元,基于长春市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区,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体系,并定量筛选长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及空间布局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长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总规模1 072 026 hm2,其中限制建设区面积359 183 hm2,主要限制因子为黑土流失;依据2011年长春市基本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资源禀赋和产能潜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共涉及56个乡镇,总面积规模679 643 hm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1 ~ 2015年长春市需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35 800 hm2,万亩(667 hm2)以上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36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实现新增粮食产能1 566kg/hm2,农民新增平均纯收入1 052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双阳区为例,结合基本农田分布情况,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求,分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潜力,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并提出保障措施,为其他地区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罗华艳  杨旺彬  冯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776-11778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区的划定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该研究以钦州市钦北区为例,探讨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区划定新思路,为同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区划定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开展,以盐亭县为例,从建设后的自然质量、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和综合成效3个方面进行分析,选取土层厚度、土地平整工程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等14个因子,用熵权法测算各评价单元的建设成效性,将其建设成效评价划分为4个等级。结果表明: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成效评价为优良的项目占总项目数的61.90%,占建设总面积的63.39%;只有2个项目所占的4.76%的建设总面积评价结果为差。该研究结果可为后期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概况及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分析,对项目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进行了规划设计及效益分析,为其今后在该地区同类项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省西北部的南漳县为例,综合选取耕地自然质量、生产条件、区位和生态4个方面的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模型,并通过限制因素的分析明确建设方向。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建设条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规律性,具体表现为东部较优、南部次之、西北部最差,最终共划定42 800.48 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受生产、生态条件限制较大,应加强基础设施及生态防护工程建设。评价模型能有效量化各影响因素,在生态因素的刻画上尝试引入景观指数并结合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及环境污染强度对其进行量化,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本农田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满足特定时期内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需要采取一切措施来确保耕地需求量。为此,因地制宜探讨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在探讨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价值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8.
从广东省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因素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综合选取耕地连片程度、地方财力支持、粮食生产能力与耕地整治潜力4个因素,构建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以综合评价得分大于50分的县(区)作为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共计40个,其中珠三角平原区16个、粤东沿海区9个、粤西沿海区10个、粤西北山区5个,并分别提出这4大区域基本农田重点区域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全国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背景之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各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的是增加有效耕作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然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洲地区,由于土地资源极为紧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农业产业化规模相对较小等问题,部分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仍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层面,如何能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如何能促进田块连片,增加耕地数量;如何能保护好耕地生态涵养,确保农产品食品安全等问题给珠三角洲地区带来严峻的考验。笔者主要通过对珠三角洲地区部分城市的考察,就经济发达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标准基础农田建设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核心部分,按照土地利用、土地整治的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等区域,开展相关的土地整治工作,通过规划设计的方式建设集中性较高、基础设施完善、产量较高、稳定性较好、生态性良好的基本农田,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升土地利用率与质量,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张浩 《吉林农业》2013,(4):10-10
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工作,是吉林省松原市土地工作的重中之重。目的是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这对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坚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核心是守住18亿亩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定是土地整治规划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将生态条件好、设施配套齐全、粮食产量高的耕地划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对提高耕地质量,缓解人地矛盾,防治水土流失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耕地自然质量、耕地生产能力、生产便利条件3方面选取12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指数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新疆阿勒泰市现有耕地进行综合评价,将耕地综合得分进行分级排序。依据综合评价法可将该市的耕地划分为5级,各级耕地所占比例分别为一级耕地25.76%、二级耕地36.11%、三级耕地19.38%、四级耕地14.01%、五级耕地4.74%,将一级和二级的耕地划为高标准基本农田,能够满足上级下达指标。将本研究结果与上一轮基本农田划定结果比较分析,质量有所提高,更加集中连片。该研究结果为阿勒泰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的技术方法路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省盆地丘陵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与应对策略从而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城镇发展主战场与粮食主产区的双重土地利用特点,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该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的综合指标评价方法,并选取潼南县柏梓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套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选址和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城镇发展主战场与粮食主产区的双重土地利用特点,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该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的综合指标评价方法,并选取潼南县柏梓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套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选址和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注重质量、布局、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要求,本研究选择湖北省赤壁市作为研究区域,从自然质量、空间布局、建设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4个方面选取了14个指标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采用组合方法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进行分区研究。通过评价结果,将赤壁市基本农田划分为优先整治区域、次优整治区域、全面整治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可为赤壁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为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三大战略提供手段支撑。该文以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北省卢龙县为例,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适宜性(低度适宜S1、中度适宜S2、高度适宜S3)和空间布局协调性(低度协调C1、中度协调C2、高度协调C3)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采用灰色关联评价和互斥性矩阵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将待评价矢量数据转换成30 m×30 m的空间栅格数据,对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布局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将适宜性指数与协调性指数组合类型中的"S3C3、S2C3和S3C2"覆盖地区确定为优先保障建设区、组合类型中的"S2C2、S1C3和S3C1"覆盖地区确定为正常推进建设区、组合类型中的"S1C2、S2C1和S1C1"覆盖地区确定为延缓滞后建设区,优先保障建设区、正常推进建设区和延缓滞后建设区建设规模分别为12 372.33 hm2、13 978.95 hm2和14 357.65 hm2,不建设(规划扣除允许和有条件建设区占用农田)区域规模为3 200.64 hm2。该研究将为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务实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0):196-197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完善农田配套设施的重要手段,其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并且还能促进社会经济更加协调发展。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并不是很理想。而PPP模式是全球公认的一种新型建设管理模式,对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不过因为引进较晚,所以还难以将PPP模式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此,本文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中PPP模式应用现状着手,详细分析PPP模式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随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对黄土湿陷特性的分析、职能部门建设不协调、农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积极性不高、缺少对国土资源部门的激励机制、农田道路建设困难。对此,提出了推行节水灌溉、促进资源共享、发展规模化经营、创新激励机制、精简田间道路等推进黄土高原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整体地形地貌复杂,零散耕地整合难度较大;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后期管护跟不上,工程寿命短等种种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当地土壤特点,广扩资金渠道,创新工作机制,扎实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