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陕西省生态茶园的建设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雪峰  余有本  肖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262-8263
通过对陕西省茶叶现状的分析对比,提出了发展生态茶园对促进该省茶叶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探讨了陕西省陕南地区发展生态茶园的条件,并论述了适合陕南发展生态茶园的模式、茶园规划思路及生态茶园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产业耦合机理及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客观要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转变增长方式,寻求新的驱动力,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健康发展。以生态保护为价值取向的生态脆弱山区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和禁止,而通过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产业共生耦合、延伸产业链可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效益。从生态学视角,以产业共生理论、产业链理论分析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产业耦合机理,并通过陕南产业发展论证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产业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3.
杨瑛娟  周小婷  杨倩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3):167-170,200
根据生态位理论、城市生态位衡量城市发展综合水平,利用生态位宽度衡量城市对资源的利用效率,用生态位重叠指数衡量城市间产业相似程度.以陕南三市(汉中、安康、商洛)为实证对象,提出城市综合发展评价模型,从生态位视角计算陕南三市生态位、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的大小,分析陕南三市的竞合关系.结果表明,汉中市是陕南城市群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胡铭焓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9):144-146+221
陕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食用菌生长条件优越。通过耦合理论,分析陕南食用菌产业与生态旅游业存在公共耦合、内容耦合和控制耦合。陕南食用菌产业与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是绿色兴农、生态振兴的创新型业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要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做好产业组织、做好产业设计、做好产业特色品牌宣传、做好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更新这四大联动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5.
在对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内在机理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对陕西省南部地区(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存在的优、劣势及面对的战略机遇和外在威胁分析,提出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6.
以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跳马镇为例,调查跳马镇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跳马镇在绿心总规空间管制分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情况,提出跳马镇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具体举措,并基于地租理论和农地发展权理论,提出政府应以多渠道对实施绿心保护的权利主体给予合理补偿.建议在绿心地区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经济生态体系,贯彻落实湖南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绿心地区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双提升.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在国家精准扶贫背景下,陕南地区经济、社会、生产及人文环境发展的现实困境,从致贫和返贫两个角度尝试构建致困理论模型,分析陕南贫困地区的致困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陕南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的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等反贫困突破路径及对策建议,以期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吴仕良  李敬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792-12794
对陕南循环发展的三大要素——政府决心、企业责任和群众意识进行了分析,指出只有注重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才能进一步推动陕南地区的循环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优化陕南产业结构,促进陕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方法]通过分析陕南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陕南地区产业发展存在总体经济实力薄弱,二、三产业水平明显偏低,优势产业缺乏规模效应,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资金短缺等问题.[建议]应进一步优化陕南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优势产业的集聚发展、优化融资模式等,以推动陕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陕南在全省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功能,从而定位了产业发展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前提,而作为传统主导产业的生猪养殖业,是污染很大的产业,今后如何实现转型升级。笔者认为应在稳定发展规模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适合农户散养的陕南生态黑猪,建立陕南绿色生猪产业带,是今后陕南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1产业现状生猪产业一直是陕南农民致富的传统主导产业。"十一五"开始,在陕南发展10个肉猪基地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灰色综合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琦  任志远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3):86-88,101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科学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色综合评估方法对全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关中地区的宝鸡、咸阳以及陕南地区的安康、汉中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关中地区的西安和渭南生态环境质量中等,而关中地区的铜川以及陕北地区的延安、榆林生态环境质量较差,陕西省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的趋势为中南部优于北部,并据此提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时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李晶  任志远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2):2538-2544
【目的】为了定量的建立区域绿色生态经济账户,为区域土地的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以中国陕北黄土高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测定,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与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分析区域现状主要生态过程入手,研究了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格局变化,以及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时空分布。【结果】1978年1990年和200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467.23亿元、577.03亿元和560.99亿元。从1978年至199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价值增加了19.03%,而1990年至200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价值减少了2.86%,但是在22年来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价值增加了16.71%。【结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大的区域来讲,1978年到200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在缓慢增加,并且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主要在南部,北部变化不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趋势是缓慢增加,但是局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却很剧烈,而且,陕北黄土高原1990年至2000年生态服务价值总体上是在减少。生态环境改善的情况存在区域分布差异,南部改善面积较大但是北部地区改善缓慢。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陕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陕西省2001~2008年旅游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的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大大超出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2001~2008年均存在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这反映出陕西省旅游资源存在很大压力,旅游业的发展处于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为陕西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体系,构建了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法(即理想解法)分析了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996—2006年,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系统与理想解的贴近度C均值总体上先降后升,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呈现先恶化后好转的变化趋势,2004—2006年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区域巨大的生态压力尚未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相似文献   

15.
程继辉 《北京农业》2011,(12):156-157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积极发展以干鲜果品为主的水土保持兼用林,建成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我县被省上列入渭北旱塬南坡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项目范围。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除了具有高投入、高产出及生态效益等基本特征之外,还需要充分立足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的特征。选取陕西省为实证研究对象,围绕现代农业基本特征,从农业投入水平等7个一级指标和有效灌溉率等23个二级指标,构建了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基本指标体系。立足陕西省三大农业自然分区及其农业资源禀赋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陕北、关中和陕南现代农业发展指标赋权,体现区域农业发展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不同区域评估结果的可比性与兼容性。运用综合评价法,评估陕西三大区域现代农业水平。结果表明,陕西省处于现代农业初步实现阶段;三大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同一区域内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均衡。最后,分别从陕西省和区域角度提出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17.
系统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陕西省200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2004年出现生态赤字,对生态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并且大于其生态承载力,生态发展具有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陕西省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研走访陕西南部安康地区某几个县农村环境,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污染问题,包括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不足及城镇建设及农村基础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等方面,并从高标准完成城镇规划设计、重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加强环境保护监察及坚持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提出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与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是陕西省荒漠化、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土地的荒漠化、沙化严重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准确掌握陕西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按照国家要求,陕西省已开展了4次(即1994、1999、2004、2009年)荒漠化、沙化监测工作。研究采用这4期监测数据,通过对15 a来监测数据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994 -2009年15 a来,陕西省沙化总面积减少了34 974.9 hm2,平均每年减少0.16%;1999-2009年10 a来,陕西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66 337.9 hm2,平均每年减少0.53%。15 a来,陕西省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