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茶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茶类。传统大宗绿茶加工一般都包括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为适应高档绿茶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的现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示范茶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改进绿茶加工工艺以提高其质量。经多次试验比对,确定以适度摊放和揉捻为主要工序制作的绿茶不但滋味醇爽,经久耐泡,且香气纯正浓郁又带有花香。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一直深受好评。该茶加工工序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理条-初烘-摊凉-复烘。  相似文献   

2.
石亭绿茶以"三绿三香"的独特风格,于1956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历史名茶。石亭绿传统的"双炒双揉"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成本高。2009年开始引进茶叶机械,进行石亭绿工艺制作试验。实践证明,与手工加工相比,机械制作石亭绿茶,具有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降低生产成本,适合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成茶品质稳定等优点。石亭绿茶加工工序是:鲜叶→摊凉→杀青→揉捻→复炒→复揉→炒干→雾→拣剔→筛簸→成茶。  相似文献   

3.
绿茶制造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日本绿茶制造工艺包括以下过程;首先汽蒸鲜叶以钝化酶活性,然后对蒸青叶进行揉捻和干燥,揉捻又包括初揉、揉捻、第一次复揉、第二次复揉。经这些工序制成的初制绿茶称为荒茶。为了增加耐贮能力、改善滋味和增进香气,可将荒茶再于110~130℃下复火,复火后的产品可直接用于市场销售。另外荒茶也可于150~170℃下再行烘炒,烘炒后的产品具有强烈的烘炒香。 Fukatsu和Hara曾研究了绿茶制造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之后一些学者又研究了非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及制造过程中几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省外茶市紧细型绿茶大为走俏,在三明产地每公斤卖价比同期产的毛峰条高6─8元,而且时效性不强,价格也较平稳。然而,包括三明在内的我省绿条主产区大多种植大叶型绿茶品种,这给加工紧细绿茶带来困难,如何应用大叶品种制作紧细绿茶?除应根据品质要求选择适制品种和严格控制采摘标准外,加工技术则与制作毛峰茶有较大区别,尤其是揉捻作业。主要工艺分为:鲜叶摊凉──杀青──初揉──初烘──复揉──毛火──足火。摊凉掌握鲜叶含水量在70─72%为宜;杀青应适度老杀,以微有焦边为度;揉捻一般要进行两次,其间进行解块、分筛…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了应用回收的鲜茶汁使不同季节加工出同等质量和同等风格绿茶的方法:鲜叶杀青后适当摊凉,初揉15—20分钟(在此工序中收集鲜茶汁分别存放,过滤后浓缩备用),初揉茶胚经初干,筛分,筛下茶胚和筛上茶胚分别复揉15—40分钟时,加入适量鲜茶汁,再适当揉捻后  相似文献   

6.
制茶工艺与绿茶滋味品质关系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制茶工艺与绿茶滋味品质关系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综述了绿茶加工的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和干燥对绿茶滋味品质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开展多种高香型茶树品种绿茶加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3h-15h凉青、滚筒锅温230-250℃杀青、适度加压揉捻和二次烘干等技术加工的高香型品种绿茶花果香明显,滋味甜醇,品质优,符合绿茶市场的需求,对增加绿茶花色品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新 《中国茶叶》1994,16(6):32-33
当今国际茶叶市场上,红茶占据了主导地位,其贸易量约占茶叶总贸易量的80%,而红茶中绝大部分又为红碎茶。我国于60年代初开始试制红碎茶(当时称分级红茶),使用的初制揉切机具是传统的盘式揉切机,到了70年代初,江苏、广东、四川、贵州、湖南等先后研制出不同型式的转于揉切机,用于加工红碎茶,之后随着转子揉切机性能的不断改进和机种的完善与配套,红碎茶产品质量和效率等较盘式揉切机的大有提高,从而转子揉切机在全国茶区迅速推广应用,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红碎茶加工新工艺——转子机生产工艺,大大促进子我国红碎茶生产的发展,使红碎茶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茶类,在70年代和80年代为我国的茶叶出口创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前些年由于绿茶走俏,红碎茶生产效益不及绿茶,致使一些红碎茶主产区也纷纷改制绿茶,造成红碎茶生产的严重滑坡。然而,近年绿茶又出现市场疲软,滞销积压严重,而当前国际红茶市场需求量却仍平稳,无大的波动,这无疑给红碎茶生产的复兴带来一线生机。为使广大红碎茶加工新手对红碎茶的重要加工机具——转子揉切机有一了解,特将转子揉  相似文献   

9.
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国产茶叶机械为主体,采用面向对象多层体系结构技术的Delphi7.0研制开发出一套炒青绿茶自动化示范生产线及其控制系统。整套设备实现了茶叶加工参数精准控制、加工状态实时显示、加工数据自动存储、自动控制与手动控制自由切换四大目标。在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平台上,对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进行了标准化研究,初步提出一套适合我国炒青绿茶的自动化加工标准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0.
<正>花香型绿茶即采用高香型乌龙茶新品种,按绿茶标准采摘鲜叶原料,同时按绿茶加工工艺流程(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结合乌龙茶中的晒青、摇青方法加工而成的。花香型绿茶干茶具自然花香,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持久,滋味浓爽带花香,叶底黄绿明亮,具有乌龙茶的自然花香。据调研,花香型绿茶是当前绿茶消费市场的新宠,价格一路飙升,供不应求。1花香型绿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花香型绿茶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香型绿茶是指在传统绿茶加工工艺中加入创新工艺,生产的内质优良具有花香的创新绿茶.本文归纳总结了花香型绿茶的茶树品种选择和鲜叶采摘要求;梳理了花香型绿茶的工艺流程和环境控制、鲜叶处理以及做青、杀青、揉捻和干燥等关键技术要点,为研发品种更多、品质更高的花香型绿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湖南绿茶品质特点表现为EGCG含量高、滋味浓,品质缺陷为颜色容易发黄。绿茶的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的绿色分别与茶叶品质存在正相关。湖南优质绿茶加工保绿的关键技术在于适当摊青、充分杀青、快速摊凉、适度揉捻、及时干燥和低温贮藏。  相似文献   

13.
制茶工艺对名优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用GC、GC/MS法分析了用同一鲜叶原料加工成的8种名优绿茶的香气组成。香型相似率分析表明,不揉捻的名茶与揉捻的名茶香型差异较大;凡经揉捻的名茶,它们之间香型比较接近,而未揉捻的名茶之间香型差异也较大,这说明加工工艺对香气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结果还表明,不揉捻的名茶加工工艺(尤其是龙井茶的制作工艺)更有利于香气品质的形成。文中就制茶工艺对香气影响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平和白芽奇兰加工现状与品质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平和白芽奇兰茶的加工现状1997年秋季对白芽奇兰主产区的生产现状进行调查,当地的茶叶加工以农家小作坊形式为多,现有的工艺流程有几种:(1)晒青→凉青→做青→炒青→探捻→初烘→包揉→复供复包揉→烘培足干(2)晒青→凉青→做青→炒青→探捻→初炒→包揉→复炒复包揉→烘径足干(3)晒青→凉青→做青→炒青→揉捻→初炒→包揉→滚筒炒干(4)晒青→凉青→做青→炒青→揉捻→滚筒炒干采用第1、2种工艺的加工方式,制作要求较为严格规范,当地菜农在供培足干时颇为考究,通常用炭火供熔,其品质好,市场卖价较高。采用第3、4种工艺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绿茶加工的鲜叶摊放、杀青、冷却和干燥等工序均逐步实现了连续化流水作业,惟独杀青后的揉捻间歇作业如何实现连续化仍在探索中。 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和安徽省分别就连续揉捻机技术进行了攻关,作了机械和气动调控揉捻加压装置的设想和试制,试图实现揉捻加压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6.
刘祖生  胡月龄 《茶叶》1993,19(2):5-7
(五)茶叶加工在茶学中茶叶加工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长期处于经验阶段。本世纪50年代后,茶叶加工研究有了较大发展。近10余年来,由于新技术的引入,从而使加工研究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罗龙新(1992)综述了日本和前苏联在绿茶加工技术的新进展,主要包括鲜叶保鲜技术、高频杀青技术、负压揉捻技术、远红外和微波干燥技术,以及缺氧干燥技术等。据英国专利(1986)介绍,在缺氧条件下炒制绿茶,可长时间保持茶叶鲜度。赵正惠等(1990)创制的绿茶品质调控剂,能显著提高绿茶色、香、味品质。张堂恒等(1990)应用超滤与反渗透新技术,发明以鲜叶为原料,直接加工速溶绿茶、红茶、乌龙茶,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该项工  相似文献   

17.
六堡茶加工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堡茶素有“红、浓、陈、醇”的品质特点,汤色红浓略呈琥珀色,香气醇陈,滋味甘醇爽口,独具槟榔昧,隔夜而味不变。加工工艺为:①鲜叶加工: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五个工序;②毛茶加工:筛分、拣剔、拼配、渥堆、复蒸包装、晾置陈化五个工序。  相似文献   

18.
对相同鲜叶(1芽1叶初展)加工成8种名优绿茶(自然形茶、扁形条、龙井、供青、毛峰、碧螺春、眉茶、绿针),其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分析结果表明,名优茶间差异较大。未经揉捻名茶(8种名茶中前3种未经揉捻)茶多酚含量高于经过揉捻的名茶;扁形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其他名茶。叶绿素分析表明,名茶间Chla、Pya的差异较大,其次是Chlb,而Cda、Cdb、Pyb的差异较小。凡经揉格的名茶Chla的含量低于未经探捻的名茶(龙井制法的扁形茶除外),而Pya的含量则相反。加工工艺对名优绿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影响(文摘)@倪德江…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卷曲型高香绿茶"香罗汉"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的特点,从鲜叶摊放、杀青、揉捻、烘干等几个加工工艺的细节方面加以阐述,并做出相应技术总结,为"香罗汉"加工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将不同揉捻工艺处理的绿茶原料加工成绿茶饮料,比较其浸出特性以及品质稳定性。研究表明,边烘边揉处理样的浸出特性较好,浸提10 min时茶多酚浸出量约为60 min时的92.9%;在4℃、37℃下贮藏7 d后,4种揉捻工艺处理中以边烘边揉、趁热揉捻处理样的氨基酸总量、色差值(L、–a/b)和感官品质得分较高,稳定性较好;灭菌后边烘边揉、趁热揉捻处理样的EGCG、GCG等酯型儿茶素总量相对较低。综合分析,饮料用原料茶的揉捻工序宜采用边烘边揉等热揉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