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染色法是我们在研究小麦白粉病的过程中和在文献的启发下而探讨出来的。其优点是迅速方便,准确可靠。 一、染液的配制法。按容器大小和需要,分别称取中性红和次甲基蓝,二者分别配成0.2%的水溶液。为了加速次甲基蓝的溶解,可以加温至45℃左右,并加搅拌。待二者充分溶解后将中性红溶液倒于次甲基蓝溶液中。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或装在玻璃瓶中备用。  相似文献   

2.
 三麦纹枯病主要为害三麦基部茎节之叶鞘,形成典型的纹枯症状,严重的茎杆折断倒伏,造成减产,是江苏三麦生产中的一大威胁.1984—1986年间从江苏10市30县采集三麦典型病株110个,分离纯化共得74个菌株.经形态学、组织学和菌丝细胞融合鉴定,江苏引致三麦纹枯病的病原菌以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为主,普遍分布在江苏各麦区,少数麦区也有立枯丝核菌(R.solani)为害.  相似文献   

3.
杀线虫剂活性测定中线虫死活鉴别的染色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树青 《植物保护》1993,19(3):37-37
在杀线虫剂活性测定中,面临一大难题就是要快速、准确地判断被试线虫的死活,这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测试准确性的重要环节。线虫死活的鉴别一般采用体态法、即死的虫体多呈僵直状态,而活的体态是几度弯曲,一般盘卷和蠕动,但对休眠态、体形膨大的雌虫和卵不适用。此外,线虫不动不等于死。因此,在杀线虫剂测定中,除用击倒率表示药效外,还需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地判断线虫死活的方法。为此,我们摸索了几种生物染料对  相似文献   

4.
蚕豆染色病毒(Broadbean stain virus—BB SV)系豇豆花叶病毒组成员,病毒粒体直径约25~28nm。1965年Lloyd等首次在英国的蚕豆上发现并描述了这种病毒。病株表现叶片褪绿斑驳和花叶,外种皮呈坏死色斑。BBSV的寄主仅限于豆科植物,易种传和花粉传,种传率约10%,其传毒介体有豆长吻象甲(Apion vorax)和豌豆根瘤象(Sitonalincatus)。现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捷克、奥地利、波兰、匈牙利、意大利、叙利亚、黎巴嫩、苏丹、摩洛哥、埃及和突尼斯等欧洲和西亚北非国家,已成为这些国家  相似文献   

5.
在三麦开花灌浆阶段,如果气温偏高、连续阴雨,很容易发生赤霉病。 1963年江苏吴县三麦赤霉病发生比较严重,4月30日起开始零星发生,5月14日进入盛期。早麦至5月23日,晚麦5月25日逐渐停止发展。在赤霉病发生期间,全县发动群众开展了大面积药剂防治运动。共防治29万余亩次,占三麦总面积44%,防治效果平均54%,好的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子囊壳形成的温度范围为5—35℃,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3—33℃。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最适温为25—28℃。基物湿润是子囊壳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条件。基物处于干燥状态,如空气湿度达到饱和,仍可形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但时间延迟,如空气湿度在95%以下,则不能形成子囊壳。基物保持湿润,即使空气湿度低至55%,仍能形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散射光有利于子囊壳的形成,特别在培养的初期阶段更为重要。如培养初期处于黑暗下,即使以后给予光照,子囊壳的形成时间被推迟,且数量少。面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不受光照的影响,在黑暗下亦可形成。子囊壳的发育和子囊孢子形成可以间歇式进行。水滴的存在有利于子囊孢子从子囊壳中释放。在饱和湿度和95%以上湿度时,子囊孢子虽能释放,但时间延缓。空气湿度低至95%以下,子囊孢子则不能释放。温度对子囊孢子释放的影响似乎较小,在3℃下也可释放,只是温度很低时释放时间有延缓趋势,特别是和低的水湿配合时更为明显。子囊孢子释放不受光的影响。孢子的释放由于受水湿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表现为夜晚多于白天,雨天多于晴天。在一日中,一般以22时至次日8时前子囊孢子释放最多。子囊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以25—30℃为最适,经4—8小时萌发率可达90%以上。子囊孢子在无水滴的情况下也可萌发,但空气湿度低至81%以下,则不能萌发。子囊孢子萌发不需要光照和补充营养,萌发后,在玻片上可形成很多菌丝,并很快形成单生的大型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寿命较长,在室内条件下,约可存活25天以上,在室外麦穗上可存活6天以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咪鲜胺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062μg/mL;其次是氰烯菌酯、戊唑醇、多.酮.福、多菌灵、己唑醇,EC50分别是0.213、0.349、0.446、0.593、0.679μg/mL。戊.福的抑菌效果相对较差,EC50为1.684μg/mL。  相似文献   

8.
 1.一般赤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产生的分生孢子较少,但经阳光照射后,其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产生极多。
2.阳光照射能促进小麦赤霉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每毫升2080万),开培养皿盖照射较关盖照射产生分生孢子的数量稍多,照射时间也缩短一倍以上。赤霉菌经阳光连续照射后,可以不断产生较多的分生孢子。
3.不同光线对赤霉菌产生分生孢子的效用各异。紫外线、日光灯能使其产生分子孢子,红外线和可见光无作用,其中紫外线照射距离17公分,关培养皿盖照射4小时,产生分生孢子最多。
4.赤霉菌经紫外线照射后,温度、湿度、氧气对其产生分生孢子的形态和数量有一定的影响,在处理后3小时就可以形成新的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9.
上海郊区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春季由南方迁入后主要为害三麦,是间歇性猖獗害虫。本地幼虫发生量主要决定于迁入粘虫成虫产卵量及3月上旬至4月中旬的气温。根据粘虫在我县的18年资料及有关气象资料,应用微电脑对11个消长因素进行分析,建立3麦粘虫发生期、发生量的经验预测式,连续3年验证效果良好。 一、方法与运行结果 1.任何年份,田间小草把诱卵量对粘虫幼虫发生量影响都极显著;气候因素中,8℃以上积温及天数对发生量亦有显著影响。回归式:y=214.07+0.555891X_1+2.93943X_2-19.5589X_3……(1)  相似文献   

10.
麦类穗期赤霉病的菌源主要是土表植物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在1959、1960年对赤霉病子囊壳发生的条件作了初步的调查和试验。用属于49科的134种植物残体作为产生子囊壳的试验基质。经人工接种,当长满赤霉菌菌丝后,移在含水量占沙重15—20%的沙木框内,在20—24℃下诱发子囊壳。经二周后检查,肯定能  相似文献   

11.
戊唑醇对小麦赤霉菌侵染影响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电镜技术研究了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tebuconazole)对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um侵染小麦穗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前2天施药,可推迟外稃内表皮、内稃及子房上分生孢子的萌发,但不能完全抑制其萌发,可引起芽管和菌丝严重畸形,不能形成侵染菌丝侵入寄主.而人工接种后2天施药,戊唑醇则严重抑制了病菌菌丝的生长,使寄主体表和寄主组织内的菌丝形态、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异常变化,并最终塌陷死亡,使菌丝不能扩展到穗轴部位.接种后4天施药,病菌虽已扩展到穗轴,但戊唑醇仍对穗轴中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赤霉毒素的免疫细胞化学标记结果表明,药剂处理与未处理的寄主和菌丝细胞中都存在有毒素,但标记密度在药剂处理的寄主和菌丝细胞中明显低于未处理对照.  相似文献   

12.
 在1985年4月蚕豆病毒病的调查中,先后在四川、湖北、江苏和浙江4省的秋播蚕豆试验区内都发现一种由种子带毒的蚕豆染色病毒(BBSV)。所有病株都发生在由叙利亚国际旱地农业研究中心供种的试验区内,约10-40%的小区或品系发病,株发病率在0-18%之间。病害是随种子传入我国的。
病株为系统感染,病株叶片上的症状可以是轻花叶、斑驳、褪色斑或畸形,有的小叶正常而无明显病变。病毒粒体为等径球状体,直径28毫微米。病毒样本能与英g国染色病毒的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但与真花叶病毒的抗血清不发生反应。在病株上未发现能传毒的象甲,也无象甲的为害状,病毒病尚未扩散。在试验区以外的农田里未发现有蚕豆染色病毒存在。  相似文献   

13.
水稻负泥末(Oulema oryzae Kuwayama.)亦称禾谷叶甲,属叶甲总科、负泥虫科。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危害春小麦、冬小麦、大麦和燕麦。危害面积逐年扩大,逐年加重。1981~1982年曾进行初步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三麦赤霉病菌孢子的侵入期和防治适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麦赤霉病菌孢子何时侵入麦穗?何时喷药防治最好?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报道,基本上都肯定扬花期最易感病,扬花期是喷药防治的关键时期。但在某些年份,例如1977年并未取得多大效果。我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和病菌孢子侵入麦穗所需条件,认为在病菌孢子充足  相似文献   

15.
 1958-1980年,作者采用镜检、活点观察、复水、染色、盆栽及田间接种等同步比较方法研究证明,干荚果虫瘿内的病原线虫态已全部死亡,干荚果不是此病的传播途径,迄今分布如此广泛,认为是"自然疫源"所致。试验指出,荚果含水量的多少,是致死虫瘿内线虫的主要因素,荚果含水量在26.11%以下,虫瘿内线虫全部失去侵染力,荚果的安全贮藏含水量是在10%以下,一般8%左右,所以,病原各虫态更不能存活。该病原的致命弱点不抗干燥。  相似文献   

16.
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Fp)是我国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Fusarium crown rot of wheat)的优势病原菌,目前该病害呈不断蔓延和为害加重的趋势.本研究从五月中旬小麦灌浆期至玉米收获期,在河南开封和焦作田间调查采集小麦茎基腐病样,对13份小麦茎秆和小麦残茬上...  相似文献   

17.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子囊孢子在空中的扩散,在长春地区,以7月份为盛期。林外水平距1600米及垂直高55米处均可捕捉到不低于林内孢子的数量,其方向符合夏季主风方向。噴药防治的效果,无論成林或幼林,均以0.5度石灰硫黄合剂最好,尤其噴药3次的更佳。地面噴药抑止产生子囊壳,以3度石灰硫黄合剂及每株20克石灰比二硝基磷甲酚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traw concentrated buried depth to survival rate of Fusarium graminearum and carrier rate of rice, six treatments including four buried depths (5 cm, 20 cm, 35 cm, 50 cm) and ck (straw mulched and rotary tillage returned), were set up from July to November in 2011. The research turned out that the flooded time and returning depth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survival days and survival rate of F. graminearum. In flooded condition, straw with F. graminearum were centralize-buried. The survival time of the F. graminearum was 18 days at the most. The straw with Gibberella return into soil could cause the soil contaminated. Straw mulching, rotary tillage returning and 5 cm buried will increased the cross-infection phenomenon of F. graminearum in wheat and rice, while buried over 20cm, the colonies were reduced and the rice won’t be infected with F. graminearum  相似文献   

19.
 类病毒是一种不含蛋白质的致病的小分子RNA。对于它的检测,目前采用的方法,其检测的灵敏度不高,一般只能达到0.5微克(0.5ug),往往会使含有极微量的病毒样品漏检。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Calcofluor、苯胺蓝、荧光素钠3种荧光染色方法和曲利苯兰酒精-乳酚酸、考马斯亮兰和苯胺蓝组织透明染色法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染液浓度和pH值条件下,3种荧光染色方法均可进行孢子囊、休止孢、芽管、附着胞、孢囊梗等寄主组织外部菌体的原位染色,其中Calcofluor染色方法更稳定、简捷和易于观察。曲利苯兰组织透明染色法能观察黄瓜霜霉病菌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但该法更适宜胞间菌丝及吸器的染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