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大兴安岭北部塔河县7个森林群落的土壤动物进行研究,将该区土壤动物划分为腐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动物三个功能类群,无论个体数量还是生物量,腐食性动物所占比例都最大,而植食性和捕食性动物所占比例较小。土壤动物各功能类群在组成、个体数量和生物量等方面均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质量。土壤环境条件优越的群落,腐食性动物的个体数量及生物量所占比例相应较大。与小兴安岭森林土壤动物相比,大兴安岭地区腐食性动物所占比例减小,植食性和捕食性动物所占比例相应增加。各地区的共有类群反映了大环境的相似程度,而特有类群则反映出各自局地环境的特殊性,它们对生态系统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土壤动物主要生态特征与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海涛  吕宪国  杨青  姜明 《土壤学报》2006,43(2):314-323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土壤动物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主要包括土壤动物生态特征和生态功能两个方面。本文概括了土壤动物的定义和分类,阐述了土壤动物的数量、种类、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等主要生态特征,着重论述了土壤动物的分解、生态指示等功能。认为,目前土壤动物研究发展缓慢,基础研究差,生态特征研究仍处于定性与半定量水平;功能研究单一,缺少土壤动物多样性功能研究。对今后研究提出展望。本文旨在加深对土壤动物的了解,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健全生态指标和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对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土壤动物进行的研究,将该区土壤动物划分为植食性、腐食性和捕食性三个功能类群。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水平分布与地温的相关性表明,不同冻土带腐食性土壤动物总的生物量和地温的相关系数为-0.999,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不同冻土带捕食性土壤动物总的生物量和地温的相关系数为-0.997,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垂直分布与地温的相关性表明,岛状融区冻土带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垂直分布与8月份地温值呈显著正相关,岛状融区冻土带的腐食性动物的垂直分布与8月份地温呈显著正相关。各功能类群的个体数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腐食性动物和捕食性动物相关系数为0.8723,呈显著正相关(P<0.05);生物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腐食性动物和捕食性动物相关系数为0.7551,呈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土壤原生生物是指土壤中除植物、动物和真菌以外的所有真核生物,具有明显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多样性特征,是地下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与原核生物(细菌与古菌)和真菌相比,原生生物在土壤食物网中的作用常被忽视。本文系统论述了土壤原生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并综述了土壤养分、水分、pH、温度、重金属、微塑料等因子对土壤原生生物的影响,旨在阐明原生生物对土壤养分转化、土壤食物网和植物健康的生态作用及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进展土壤原生生物的数量、大小与形态各异,且营养级类群多样性丰富,它们可作为光合藻类、微生物捕食者、植物与动物的寄生者,在土壤食物网中扮演重要角色。光合型原生生物除潜在提高土壤氧浓度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存具有重要贡献。消费型原生生物可通过捕食改变微生物群落,推动土壤微生物环,抑制植物病害,并提高植物性能。寄生型原生生物常被认为对宿主具有负面效应,如改变动物多样性,并引起植物病害。然而,寄生型原生生物对推动养分(如磷)循环也有贡献,且对植物的叶际细菌具有生防功能。总的来看,原生生物推动了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向更高营养级的转移,并在土壤食物网中占据中心位置,发挥着关键生态功能。展望未来可从原生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维持机制、原生生物与其他土壤微生物或动物(如蚯蚓、线虫等)的互作与代谢关系、原生生物对土壤食物网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贡献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此外,原生生物生防剂的资源开发与应用,将利于缓解土壤与植物农药残留,也对保障土壤健康及其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土壤食物网及其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食物网可定义为不同功能土壤生物类群之间形成的消费者-资源关系网络,包括腐食食物链和捕食食物链。简述了土壤食物网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了土壤食物网各结构成分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雪萍  张武  曹会聪 《土壤学报》2006,43(6):996-1003
2003年6月、8月、10月对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选择沼泽、柳丛、耕地、次生林群落进行土壤动物调查,共获土壤动物39225只,隶属于4门8纲24目。由对大型、中小型及湿生三类土壤动物的数量分析可知,三类土壤动物数量的变化在群落间并不总是成正相关的关系。水平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减少,该分布与土壤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土壤动物分布通常符合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一致,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和生物量基本上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增加(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加),湿生动物的数量也如此分布,这与土壤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不一致甚至相悖,这一特点表现出生态系统局部-区域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垂直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与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第二层;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减小,而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冻土带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土壤动物与土壤健康息息相关,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功能能够灵敏反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土壤扰动。同时,土壤动物还通过与生物和非生物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对地上生态系统产生反馈作用。当前土壤动物在土壤健康评价体系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土壤线虫、节肢动物和蚯蚓等类群,仍缺乏基于土壤动物的系统性评价指标。因此,本文围绕土壤动物在指示土壤健康方面的潜力,系统总结了现有基于土壤动物的土壤健康评价指标,强调未来应建立和完善土壤动物基因组信息数据库,挖掘土壤动物的功能性状,加强土壤食物网结构和生态功能的研究,建立集成土壤动物物种多样性、功能性状和土壤食物网的指标体系,从而促进土壤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何仕阳 《南方农业》2022,(5):68-70,74
随着长三角经济带的建成,绍北平原有机蔬菜基地产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绿色生态蔬菜生产成为浙江省绍兴市"融杭联甬接沪"的战略产业之一.结合绍北平原土壤昆虫的生命周期研究蔬菜病虫的生态防治方法,有利于控制蔬菜生产中的虫害,提高蔬菜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投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分析了绍北平原土壤昆虫的种群调查结果及绍北平原主要土...  相似文献   

9.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内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先贵  胡君利 《土壤学报》2008,45(5):892-900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指土壤生态系统中所有的微生物种类、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这些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化程度,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等4个方面。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作为全球性研究迄今仅有10余年时间,但已呈现对象广、内容多、水平宽、方法新等特点,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体现了其研究水平和发展进程。然而,如何进一步改进土壤微生物的培养技能、加强土壤宏基因组学分析与应用、耦合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揭示土壤微域结构的影响机制是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4个关键科学问题。当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其根本价值所在,主要包括有机物分解、物质循环和生态安全调控等3个方面。今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应紧紧围绕其与土壤生物过程、生态服务功能三者之间的联系,着重建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指标和方法体系,进而阐明人类生产活动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土壤生物过程。  相似文献   

10.
浅谈边坡生态修复中的土壤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坡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土壤条件是边坡生态修复的基础。本文从土壤环境作用和生物学作用的角度简述了土壤在边坡生态修复中的重要生态功能,以及在边坡生态修复工程中如何通过人工措施营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以期提高在边坡生态修复工程中对土壤生态性的关注和维护。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了解濒危植物七子花林中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比较分析四季林分中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于2000年4月~2001年4月,对天台山不同海拔七子花林分的土壤动物进行取样分析。全部调查所得大中型土壤动物4门13纲27个类群,以蜱螨目和弹尾目为优势类群。林中3个样地的土壤动物在个体数量、类群数和DG指数上有较大差异,处于中海拔地区呈共优群落的林分(海拔780 m左右,人为干扰较小,仍然以七子花为优势)中土壤动物的各指标在各季节均较其他样地高,有利于土壤动物的大量繁育。方差分析表明季节、海拔和土层深度对土壤动物群落各指标都有显著影响(P<0.05t,hree-way-ANOVA),季节与海拔、季节与土层之间对土壤动物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秋季土壤动物各指标最高,不同海拔高度下差异较大。夏季和冬季土层中的土壤动物呈逆分布现象,而春季和秋季具有表聚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野外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探讨在红壤侵蚀区采取4种生态修复模式(马尾松林、修沟种草马尾松林、修竹节沟马尾松林和封禁马尾松林)27年后,其林分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归还动态。结果表明,4种修复措施林分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3 267.30,3 530.58,3 937.67,4 997.88kg/hm2,说明封禁处理对于提高林分凋落物量效果显著。各修复措施凋落物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全年凋落物呈现单峰型,峰值均出现在8月份。4种修复措施(马尾松林、修沟种草、修竹节沟和封禁)凋落物的5种元素(N、P、K、Ca、Mg)归还总量分别33.83,38.90,48.39,64.40kg/hm2,大小顺序为:封禁>修竹节沟>修沟种草>强干扰马尾林,其中N元素的年通量变化为23.33~47.60kg/hm2,P为0.50~0.96kg/hm2,K为5.40~8.62kg/hm2,Ca为4.02~6.33kg/hm2,Mg为0.58~0.89kg/hm2。  相似文献   

13.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可持续性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生态足迹模型的概念和方法,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03~2006四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该州2003~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005hm2、1.2249hm2、1.2268hm2和1.3226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3326hm2、0.4873hm2、0.4852hm2和0.5660hm2,说明该州的生态赤字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该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但与贵州省、全国相比较,黔东南自治州在贵州省乃至于全国范围内仍属可持续发展的地区。在此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对黄土高原塬区具有较好代表性的西峰站近18 a(1989~2006年)降水和土壤水分资料,研究麦田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不同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关系。结果表明:(1)4~6月份,是麦田深层土壤水分的失墒期,6月前后土壤干旱最严重;(2)7~10月是麦田深层土壤的增墒期,土壤水分与降水的显著相关深度逐渐向深层推移,10月底墒得到有效补充;(3)失墒期深层土壤水分对表层水分的滞后时间小于增墒期的,分别为1个月左右和2个月左右;(4)一个月尺度的降水对耕作层的影响是最大的,2~6个月尺度降水的影响深度主要在30~150 cm,大于6个月尺度的SPI影响深度在主要70~200 cm;(5)除了作物蒸腾影响,降水尺度越大,土壤水分受影响的深度越大。  相似文献   

15.
2010年4-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晴天条件下华北南部低丘山地29a生的栓皮栎人工林林地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与撂荒地的差异。结果表明:(1)撂荒地和栓皮栎林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且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测定时期内的栓皮栎林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为601.69mg·m^-2·h^-1,比撂荒地的1007.96mg·m^-2·h^-1约低40.3%。(2)影响撂荒地和栓皮栎人工林地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温度,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不明显,且撂荒地与栓皮栎林地在土壤5cm深处的Q10分别为2.702、2.573。  相似文献   

16.
燕山北部山地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贮量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36个土壤剖面的实测数据,对燕山北部地区由于不同的人类活动所形成的4种典型群落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处于频繁人畜干扰条件下的绣线菊灌丛各土层有机碳含量都明显低于处于封育状态下的三种群落类型(榛子灌丛、次生杨桦林、人工落叶松林)(p0.05),而后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总有机碳密度的变化也有类似的趋势,榛子灌丛、天然次生杨桦林和人工落叶松林分别为绣线菊灌丛的2.60,2.97,3.10倍;在几种群落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二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指数函数加以描述(p0.01),大约40cm的土层深度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拐点;燕山北部各群落类型(绣线菊灌丛除外)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明显高于我国相应群落类型的平均水平,也高于燕山南部及太行山中部和南部的各群落类型,但低于东北部山地。由研究结果可得出结论,燕山北部地区森林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贮量,人畜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贮量具有明显影响,而且影响不仅限于浅层;在排除外来干扰的情况下,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贮量差异不大,排除人畜干扰是维持该地区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协同并进的发展模式在江浙地区的环境治理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衢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例为基础,阐述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理念,深入剖析了土地整治的生态文明价值,积极探索了推进农村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新举措,旨在为类似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环境治理经验,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分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黄河流域为地理单元,从县域层面系统分析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数量和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分异规律。基于陕西省2005-2018年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采用动态度模型法、面积加权平均法、耕地质量区位指数法、重心迁移模型法研究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质量变化。结果表明:(1)时间上,2005-2018年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资源数量上表现下降趋势,质量上平均利用等别不高且变化不大。数量方面:年平均下降率为5.86%,在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18年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态势,平均年变化率分别为17.46%,3.58%,1.60%,耕地数量变化更加平稳;质量方面: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平均利用等别不高且变化不大,分别为12.46,12.60,12.50,12.50。相比全国平均耕地利用等9.96,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利用等处于较低水平,相比陕西省平均利用等11.34,耕地利用等约低于省内一个等。(2)空间上,2005-2018年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质量大致呈现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分异格局。区位指数角度:位于关中平原的潼关县和大荔县耕地利用等较高,为高等地的聚集区,但开展城市建设占用优质耕地,补充一般耕地,造成耕地质量有所下降。陕北地区耕地质量较差,中、低等地的区位指数较高,由于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工程耕地利用等别均有提升。重心迁移角度:高等地重心在2005-2018年期间处于大荔县,中等地重心由合阳县向黄龙县迁移,低等地重心由佳县迁向米脂县,再迁回佳县。且中等地重心坐标迁移量>低等地重心坐标迁移量>高等地重心坐标迁移量。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数量、质量变化均愈加平稳,耕地质量大致呈现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格局,应保证潼关县和大荔县耕地质量不降低的同时保持黄河西岸陕北县市耕地质量增长趋势。本研究成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耕地管护支持,为基本农田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耕地质量管理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9.
径流调控理论是水土保持的精髓——四论水土保持的特殊性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是科学调控坡面径流 ,径流聚散工程体系是径流调控理论的具体运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解决坡面径流的科学调配和合理利用问题 ,不论是坡面措施还是沟道措施 ,都是依据径流调控理论 ,在径流聚散工程体系中各自起着处理不同地段坡面径流的作用 ,各项措施相互依存和互补。径流调控理论是成功防治水土流失的科学指南 ,是水土保持学科和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