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为了观察复方板监根制剂预防和治疗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性,试验采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标准株M41人工感染3周龄海兰褐雏鸡致其发病,于接种前后在其饮水中加入不同剂量的复方板蓝根制剂,观察了该药预防和治疗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用接种新城疫病毒克隆30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病毒性关节炎病毒S-1133株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D78株的含毒鸡胚液制成四联油乳剂灭活苗,接种于3 ̄4周龄鸡和成鸡后10天产生免疫力,保护率达90%以上,免疫期达5个月以上。自1993年用本苗在黑龙江、山东、河南、吉林、浙江、广东、天津等省市免疫接种26万余只鸡,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用接种新城疫病毒克隆30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病毒性关节炎病毒S-1133株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D78株的含毒鸡胚液制成四联油乳剂灭活苗,接种于3~4周龄鸡和成鸡后10天产生免疫力,保护率达90%以上,免疫期达5个月以上。自1993年用本苗在黑龙江、山东、河南、吉林、浙江、广东、天津等省市免疫接种.26万余只鸡,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接上期)2.3.2防制对本病应采取综合防疫措施,要保持鸡舍、饲养用具、运动场地的清洁,并定期消毒,同时应严格对病鸡进行隔离。免疫是有效的防疫措施,预防本病可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该苗分别由两个毒株制成,H120疫苗用于初生雏鸡的首免,不同品种的鸡均可使用,鸡3~5日龄时就可用该苗滴鼻或饮水免疫,也可用进口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疾病之一,在广东对本病的主要兽医防疫措施是接种H株或D株疫苗。本文对这两株疫苗及其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试验材料1.1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病毒(IBV)H120株(自中国兽药监察所)、D41株(自广东兽医研究所)和B1系新城疫毒(自南京药械厂),种毒原液均10倍稀释后经尿囊腔接种SPF鸡胚0.2ml/只,37℃培养36小时,收取尿囊液备用。1.2鸡胚蛋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SPF蛋)和仲凯农技学院(非免疫蛋)。1.3试验小鸡为非免疫1日龄石歧杂黄鸡,购自广州市郊。2方法和结果2.1…  相似文献   

6.
对共表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和II型干扰素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IFNγS1)冻干疫苗进行安全性和最适免疫剂量的研究。取冻干疫苗,加生理盐水恢复至冻干前体积,分别取0.1 mL经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接种1周龄SPF鸡,接种剂量为1.0×10^5PFU,接种后3 d出现局部反应,5 d局部肿胀达到最大,接种鸡无其它全身反应,精神、食欲以及发育等均不受影响,说明重组病毒对实验鸡是安全的。将重组疫苗用生理盐水作倍比稀释后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接种4周龄SPF鸡,接种剂量为1.0×10^1-1.0×10^4PFU,免疫后3周攻击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LX4株。结果表明,在接种剂量为1.0×10^2-1.0×10^4PFU的剂量范围内均可以使全部实验鸡产生局部反应,并对IBV的攻击形成保护,降低免疫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病保护率达到73%以上;1.0×10^1PFU接种实验鸡后,仅有5/11的鸡出现局部反应,对IBV攻击的发病保护率为64%,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说明,疫苗接种后的局部反应与重组疫苗的免疫效力之间具有相关性,根据疫苗生产使用实际情况确定传染性支气管炎重组鸡痘病毒疫苗的最适免疫剂量为10^3PFU。  相似文献   

7.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雏鸡危害较大。2006年5月我市某鸡场25日龄肉杂鸡发生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经采取隔离消毒、紧急接种、药物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很快控制了疫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该场共饲养肉杂鸡3 500只,1日龄使用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和新城疫二联弱毒疫苗滴鼻免疫,25日龄鸡群突然发病,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咳嗽、打喷嚏,气管有罗音,夜间更为明显;粪便呈白色水样,饮水增加,采食量减少,脱水衰竭而死亡。2剖检变化病死鸡严重脱水,消瘦,气管、支气管内黏性分泌物增加;肾脏明显…  相似文献   

8.
用接种新城疫病毒克隆30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F株(或M株)和病毒性关节炎病毒S-1133株的含毒鸡胚尿液制成三联油乳剂来活疫苗,本苗接种于3-4周龄鸡和成鸡后10天产生兔疫力,保护率达90-100%,免疫期达5个月以上,自1988-1991年,本苗在黑龙江省、广东、辽宁、山东、广西、浙江、河北、吉林等16个省免疫接种267万余只鸡,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免疫抑制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但以2-8周龄的鸡只最易感,但是近来笔者发现有7日龄的雏鸡发生该病的病例,有的养鸡户怕鸡过早患传染性法氏囊病,于是就采取一日龄免疫的措施,这种做法不但见不到较好的效果,反而事得其反。  相似文献   

10.
将鸡新城疫La Sota-传染性支气管炎H129二联抗原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W93抗原液分别用甲醛灭活,经浓缩后按一定比例混合,与油佐剂乳化制成二联灭活疫苗,对30日龄的雏鸡免疫,每只0.3ml,免疫接种3周后,新城疫病毒的HI抗体平均达9.7log2,免疫鸡只耐受呼吸道型、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强毒攻击,保护率均达到90%,疫苗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1.
用接种新城疫病毒克隆30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F株(或M株)和病毒性关节炎病毒S-1133株的含毒鸡胚尿液制成三联油乳剂灭活疫苗。本苗接种于3~4周龄鸡和成鸡后10天产生免疫力。保护率达90~100%。免疫期达5个月以上。自1983~1991年,用本苗在黑龙江、广东、辽宁、山东、广西、浙江、河北、吉林等16个省免疫接种26万余只鸡。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2.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鸡的一种以肾脏病变为主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2007年4月泉州市某鸡场的40日龄土鸡发生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经采取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很快控制了疫情。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病毒悬液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病毒悬液,采取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在同一个鸡胚上进行接种,可使两种病毒之间互不干扰,并能在同一鸡胚上共同增殖。取鸡胚绒毛尿囊膜检测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其EID50为10^55/0.2ml,取尿囊液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其EID50为10^63/0.2ml。与单项接种对照组相同;用同胚增殖的绒毛尿囊膜和尿囊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制造二联油乳剂灭活苗,免疫后30d和6个月后分别用ILT、IB强毒进行攻毒试验,结果免疫后30d,ILT和IB的保护率均为100%,免疫后6个月,ILT和IB的保护率分别为95.3%、86.7%。本试验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增殖病毒,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免疫效果,为今后制造二联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鸡法氏囊病毒主要感染雏鸡.刚出壳的雏鸡有较高的母源抗体保护不容易感染.12周龄以后的鸡法氏囊逐渐退化也不容易感染或成为隐性感染,3~6周龄的鸡最易感,在特殊情况下.1~15周龄的鸡也可被感染。预防该病的主要方法是加强卫生管理和接种免疫工作,治疗的方法主要是肌注抗体和抗生素等。  相似文献   

15.
本地某饲养户于2003年3月引进1500只1日龄AA鸡雏。按免疫程序先后接种了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炎、鸡大肠杆菌等疫苗。当饲养至7周龄时鸡开始发病。鸡饲养在比较小的鸡舍内,  相似文献   

16.
为制备外源病毒检验用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的特异性血清,对300只3~4周龄的SPF鸡进行了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最后一次免疫后21d采血并分离血清,血清经混合、分装、冷冻真空干燥后,对其进行了无菌检验、外源病毒检验、剩余水分测定、中和效价测定和特异性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抗IBDV特异性血清无菌检验、外源病毒检验和剩余水分测定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三部(二〇一〇年版)规定;血清中和效价为1:5747,与IBDV B87株毒种中和指数为104.3,与鸡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120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52株、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痘病毒、禽呼肠孤病毒S1133株的中和指数均不大于10,通过AGP、ELISA、HI等试验确定血清中不含其他禽源外源病毒抗体。本研究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或毒种的外源病毒检验提供了具有良好特异性和高效价的中和用血清。  相似文献   

17.
将鸡Ⅱ型干扰素(ChIFNγ)基因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同时插人到鸡痘病毒转移载体中,构建含有这2个基因的鸡痘病毒转移载体pSY—ChIFNγS1。采用脂质体法将该质粒转染鸡痘病毒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经过8轮蓝斑筛选,得到纯化的能够同时表达鸡Ⅱ型干扰素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ChIFNγS1。rFPV—ChIFNγS1接种28日龄的SPF鸡1周后,可以检测到针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的ELISA抗体,重组病毒接种鸡的CD4^+、CD8^+和γδTCR阳性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含量显著高于非免疫对照鸡(P%0.05);免疫4周后用传染性支气管炎LX4强毒株攻击,rFPV—ChIFNγS1免疫组仅有1只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1/16),而非免疫对照组则有16只发病(16/16),并有2只出现死亡(2/16),表明rFPV—ChIFNγS1对接种鸡可以产生良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重组鸡α-干扰素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研究,本试验对重组大肠杆菌进行诱导表达,收集重组鸡α-干扰素包涵体后进行复性纯化及免疫印迹试验,并通过测定病毒EID50,在接种H9亚型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鸡胚中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活性试验,运用微变量细胞病变抑制法进行重组鸡α-干扰素抗病毒效价的测定。结果显示复性后重组鸡α-干扰素的免疫印迹试验成功获得了预期条带,在鸡胚中重组鸡α-干扰素具有显著的抗H9亚型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活性作用。在CEF/VSV细胞系上测定重组鸡α-干扰素的抗病毒效价为1.5×210 U/mg左右,高浓度重组鸡α-干扰素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重组鸡α-干扰素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在鸡胚内具有较好的抑制或杀灭H9亚型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效果,呈广谱性,抗病毒效价较高,为下一步抗病毒制品的创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呼吸道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常有流行。本病的易感动物主要是鸡,亦见于鸽等动物,鸡6周龄以内发病率高达90%,死亡率在25%~40%。在动物园孔雀饲养中,该病时有发生,防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关键在于预防接种疫苗,蓝孔雀免疫现在通常使用鸡用疫苗,采用鸡的普通程序应用,对于免疫能否产生抗体,免疫后的抗体效价水平等问题尚未明了。本文通过蓝孔雀用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跟踪测定,通过分析抗体的消长规律,为防治蓝孔雀传染性支气管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双RNA病毒科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主要见于3-12周龄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和携带IgM的早期分化的B淋巴细胞,使鸡体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细胞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出现免疫抑制,导致其他疫苗接种后机体免疫应答功能低下或不发生免疫应答,因而常继发多种疫病,如鸡的大肠杆菌病、坏疽性皮炎、细菌性关节炎、禽传染性贫血、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禽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慢性呼吸道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