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样方调查、生物量测定和多样性指数计算,研究了内蒙古荒漠化草原锦鸡儿(Caragana)属灌丛扩增对牧草产量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锦鸡儿灌丛内草本植物高度显著高于灌丛外和非灌丛化草地(P 0.05),灌木栽培区草地平均草本植物生物量显著大于天然灌丛化草地和非灌丛化草地。2)灌木栽培区草地和天然灌丛化草地的牧草产量显著高于非灌丛化草地,且栽培区草地的牧草产量显著高于天然灌丛化草地,说明锦鸡儿灌丛明显提高了草地牧草产量,在人工种植灌丛草地作用更加显著。3)灌木栽培区草地和天然灌丛化草地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均低于非灌丛化草地,这表明锦鸡儿灌丛对草本植物多样性有一定的消极作用。4)锦鸡儿灌丛明显提高了建群种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的优势度。  相似文献   

2.
灌丛化已成为全球草地生态系统一个普遍现象。我国北部草原的灌丛化主要是由锦鸡儿属灌木引起的。在灌丛化草地上,锦鸡儿属灌木不仅作为重要牧草,而且具有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功能,在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锦鸡儿属植物繁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开发优质饲用灌木建立长期人工灌草丛草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广西草地基况低劣和补播优良牧草改良山地草地特别是石灰岩草易退化的现状,并根据部分天然石灰岩草地补播优质豆科饲用灌木建立人工灌草从草地的初实践,提出了用速生、高产、优质、耐旱、耐瘠薄、侵占性和竞争力都极强的优质饲用灌木建立人工灌草丛草地的发言奶措施。  相似文献   

4.
《青海草业》2008,17(1):F0002-F0002
草原改良与饲料科是青海省草原总站主要负责牧草种植、天然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设、牧草种子研究、饲草草饲料开发与利用等草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的业务科室。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同仁县草地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地面监测,路线调查与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监测青海省同仁县草地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利用等。调查表明,共生产各类饲草饲料2 542.9×10^4kg,其中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秸秆分别占87.3%,28.9%和12.7%。冷、暖季草地可食牧草产量分别为1 468 kg/hm^2和2 046 kg/hm^2。按各乡镇排列产草量高低依次为双朋西乡、扎毛乡、瓜什则乡、多哇乡、兰采乡、曲库乎乡和半农半牧区。按草地类型的载畜能力排列顺序依次为山地草甸、高寒草甸、山地草原、灌丛草甸、灌丛草原类、高寒沼泽和疏林。全县草地理论载畜量为61.7×10^4只单位。  相似文献   

6.
《草地学报》2008,16(5)
青海大学草业科学学科创建于1980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青海省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之一,1997年被批准为青海省重点学科。草业科学学科现已形成以牧草栽培育种、饲草饲料开发利用、草地生态与环境保护、植被护坡、草地经营管理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高原地区乡土草种选育、饲草高产栽培技术、高寒草甸建群植物嵩草属植物的种群生态学和种子生理学、高寒草甸放牧退化演替研究、“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及恢复途径的研究、草原毒杂草的新型药物防除,以及草原毛虫种群生态学和冬虫夏草的生态学及人工培养技术方面,其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  相似文献   

7.
牧草是改良退化草地,建制人工草地,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也是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的先决条件,随着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逐渐转变,种草养畜已成为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新亮点。牧草作为牲畜的放牧饲料、制备干草和青贮料的饲草资源,通常以草本植物为主,包括藤本植物、半灌木和灌木,在畜牧业生产中涉及的范围很广,种类繁多,如何按照科学经营管理的要求,对如此繁多的草地植物分门别类,既能全面解牧草及其所组成的草群的饲用特性及利用价值,又能根据它们饲用特性来认识他们的普遍规律,如何对比和评定它们的经济、生态、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意义,因此,如何对待牧草资源,如何合理经营开发,提高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是摆在我们广大草原人面前,急需深入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阐述牧草类型划分原则,与广大草原工作者共同探讨有关牧草类型划分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8.
《草地学报》2008,16(6)
青海大学草业科学学科创建于1980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青海省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之一,1997年被批准为青海省重点学科。草业科学学科现已形成以牧草栽培育种、饲草饲料开发利用、草地生态与环境保护、植被护坡、草地经营管理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高原地区乡土草种选育、饲草高产栽培技术、高寒草甸建群植物嵩草属植物的种群生态学和种子生理学、高寒草甸放牧退化演替研究、“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及恢复途径的研究、草原毒杂草的新型药物防除,以及草原毛虫种群生态学和冬虫夏草的生态学及人工培养技术方面,其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  相似文献   

9.
饲草是畜牧业的基础,饲草生产数量和质量的多少优劣,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目前草畜矛盾已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和导致草原生存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保护和建设草原生态环境,由传统的粗放型畜牧业向现代集约型畜牧业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1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及管理 人工草地生产力相当于天然草地生产力的10~20倍,草原牧区进行人工草地建设是提高草地生产力,减轻天然草地载畜压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人工草地也是农区实行草粮轮作,培肥土壤,发展草食家畜,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撂荒年限和坡向对草地植物灌丛地上生物量及丰富度的影响,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向4个主要撂荒年限(12 a, 20 a, 30 a和42 a)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草地灌丛地上生物量及丰富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撂荒草地物种丰富度、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百分比随撂荒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峰值多集中出现在30 a阳坡草地,分别达到:10.5种·m-2,133.20 g·m-2和50.15 g·m-2,阴坡草地灌丛地上生物量百分比在42 a占比最高,达到51.68%;阳坡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及物种丰富度高于阴坡草地;但阳坡草地灌木和半灌木地上生物量低于阴坡草地,且阳坡撂荒草地群落灌木和半灌木物种数目百分比随撂荒年限的增加而降低,12 a占比最高达28.57%。撂荒年限与群落地上生物量、灌木和半灌木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坡向不同引起植物群落灌丛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陈平  王文 《畜牧兽医杂志》2016,(4):69-74,77
以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草地生产管理为例,基于当地环境资源和气候条件,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草地生物产量和生产经营效益的角度,对现行的高产饲料作物和人工放牧草地相结合的饲草生产模式进行总结,提出了适用于滇中和相同自然条件地区的暖季型和冷季型相结合的一年生高效饲草生产系统,暖季型多年生放牧草地与冷季型一年生饲草互补系统,多年生人工草地与短期饲料作物相结合的草田轮作系统,以及半放牧半舍饲的家畜饲养管理系统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为该地区畜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矿区排土场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及入渗特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政  王冬  刘玉  朱元骏  武高林 《草业学报》2015,24(12):29-37
本研究以露天煤矿排土场新土体上建植的不同人工草地为对象,分析了不同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及土壤入渗性能。结果表明,不同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之间差异显著(P<0.05),灌木和草灌混播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比单一草种草地高,冰草+沙蒿和沙打旺+沙蒿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别比单一种植冰草和沙打旺的草地高40.84%~47.88%和27.31%~53.49%;不同人工草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20~30 cm层土壤含水量花棒草地最高;不同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水分的累加值呈负相关关系;草灌混播草地的平均土壤初始入渗速率比单一草种草地高44.25%。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矿区排土场新土体改良和植被恢复建设中应以草灌混播人工草地为主,可有效提高草地生产力,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和入渗性能,利于植被生长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3.
<正> 供畜牧业生产用的天然草原包括干草原,稀树干草原,灌丛带,各种荒漠,冻原,高山群落,海滨沼泽和湿草甸等植被地区,共约占陆地面积40%以上(Tueller 等,1974)。本文所说的草原主要指乡土植被主要是禾本科草,类禾草植物,阔叶草类或灌木等可供放牧或啃食的草地。草地是多种禾  相似文献   

14.
为了科学评价天然草地各类型饲草的质量,采用模糊概率综合质量比较法对海南州天然草地各类型饲草,在常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质量评定,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各类型中温性草原类饲草品质最好,其次是高寒草原类,高寒草句类、低平地草甸类、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荒漠类饲草分别居第3、4、5、6位。  相似文献   

15.
干旱半干旱区草原灌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中原生灌木/木本植物的植株密度、盖度和生物量增加的现象称为草原灌丛化,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区草原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灌丛化研究正成为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引起灌丛化的因素包括过度放牧、草原火、气候变化、大气CO2浓度升高及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变化等,灌丛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灌丛化过程表现为地表景观由草本植物占优势转向灌木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转变过程,此过程改变了原有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增强了地表景观异质性,打破了原生态系统的光照、热量、水分、养分等的分配格局,灌丛斑块成为了灌丛化草地中水分、养分等相对富集的“肥岛”。目前灌丛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强烈地域性和限制性的定点研究和因子控制实验等方面,未来应更多关注气候变化与灌丛化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对灌丛化过程的反馈以及与灌丛化的监测、缓解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模型模拟将是今后研究灌丛化发生、发展及灌丛化生态系统演替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重庆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山地复杂,植物呈多样性。草地与高寒草地和北方草原不同,属南方草地类型,按草地分类可分为山地蔬林草丛草地、山地灌丛草地、山地草丛草地、山地草甸草地、农隙地草地五大类。草地利用极不均衡,草丛草地和农隙地草地过牧退化严重;灌丛及蔬林草地较多,而灌丛及蔬林草地处于人烟稀少的中山区,基本无法利用,严重影响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草地的自然优势,我们认为南方草原建设重点应放在改良灌丛草地和蔬林草地上,才能释放出南方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调整草地建植结构,增加草食牲畜数量。本文在《草原法》实施周年之际,就重庆市草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草地学报》2008,16(2):F0002
青海大学草业科学学科创建于1980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青海省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之一,1997年被批准为青海省重点学科。草业科学学科现已形成以牧草栽培育种、饲革饲料开发利用、草地生态与环境保护、植被护坡、草地经营管理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高原地区乡土草种选育、饲草高产栽培技术、高寒草甸建群植物嵩草属植物的种群生态学和种子生理学、高寒革甸放牧退化演替研究、“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及恢复途径的研究、草原毒杂草的新型药物防除。以及草原毛虫种群生态学和冬虫夏草的生态学及人工培养技术方面,其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  相似文献   

18.
达茂旗荒漠草原特点及其资源利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达茂旗荒漠草原基本情况实施以草定畜战略,充分发挥暖季草场优势建立高效益的人工、半人工草地。在严格实施季节性轮牧和分片分段放牧的基础上提倡舍饲半舍饲,使现有的草原逐步得以轮歇和休闲,使之真正成为水草丰美的草原明珠。  相似文献   

19.
杜鹃灌丛草地响应休牧的植被特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探讨了不同休牧模式恢复杜鹃灌丛草地的地上生态过程.结果表明,全生长季休牧对灌丛草地灌木片层产生了积极影响,柳、鬼箭锦鸡儿和金露梅等饲用灌木的高度有明显恢复;苔藓和地面枯草存量增加,灌下微生境趋优;灌间草本群落高度、盖度和生物量有不同程度增加;不同休牧模式在生长季各阶段的表现存在差异,8月份草地禾草+莎草与杂类草的产草量之比:全生长季休牧、枯草期轻牧(全年1.67羊单位/hm2)为1.61.全生长季休牧、枯草期重牧(全年3.49羊单位/hm2)为0.73,对照为0.66,全生长季休牧草地的草群得到优化;枯草期高强度放牧也会影响杜鹃灌丛草地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20.
张自和 《草业科学》1997,14(1):48-49
一种新的草地盖度测定器及使用方法张自和(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730020)测定草地植被盖度常用3种方法:对以草本为主、草层不高、密度较大的草地多用针刺法;对以灌木、半灌木为主,株本较高大,植被稀疏的草地常用线段法;当精度要求不高且具一定经验时各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