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试验阐明了施用磷肥、钾肥和苜蓿专用肥对紫花苜蓿鲜草产量的影响,为苜蓿的合理施肥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苜蓿专用肥750 kg/hm2施肥处理,苜蓿鲜草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7.72%.新复极差测验表明,不同水平施用苜蓿专用肥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随着苜蓿专用肥施用量的增加鲜草产量相应地增加;不同水平施用过磷酸钙第一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随着过磷酸钙施肥用量的增加鲜草产量相应增加;不同水平施用硫酸钾与不施硫酸钾鲜草总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施硫酸钾150 kg/hm2与50 kg/hm2间鲜草总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硫酸钾水平的提高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均呈先升高后略有下降的趋势.试验条件下硫酸钾施用量以1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肥处理对紫花苜蓿鲜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阐明了施用磷肥、钾肥和苜蓿专用肥对紫花苜蓿鲜草产量的影响,为苜蓿的合理施肥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苜蓿专用肥750 kg/hm2施肥处理,苜蓿鲜草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7.72%。新复极差测验表明,不同水平施用苜蓿专用肥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随着苜蓿专用肥施用量的增加鲜草产量相应地增加;不同水平施用过磷酸钙第一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随着过磷酸钙施肥用量的增加鲜草产量相应增加;不同水平施用硫酸钾与不施硫酸钾鲜草总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施硫酸钾150kg/hm2与50kg/hm2间鲜草总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硫酸钾水平的提高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均呈先升高后略有下降的趋势。试验条件下硫酸钾施用量以10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3.
羊草草原改良措施与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80~1997年改良退化草原4349.2km2,主要改良措施:1浅耕翻改良,有效利用15年,年均增产90.5%。2松土改良,有效利用年限6~10年,平均增产70.35%。3施肥改良,其中施尿素187.5kg/hm2,产草量提高3.2倍,施厩肥30~37.5t/hm2,第二年增产53.5%。4引种国内外苜蓿品种25个,筛选出一批耐寒抗病品种,每年割两茬,干草产量4927.5kg/hm2,是对照的3倍。表现好的品种有黄花苜蓿、肇东苜蓿、公农1号苜蓿、公农2号苜蓿、草原2号苜蓿。5补播改良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4.
不同磷肥水平对退化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退化苜蓿的产量并延长其高产年限,试验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丰禾村播种8年后的紫花苜蓿,于2016年开展了磷肥和氮肥混合撒施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在氮肥水平一致的情况下,施磷肥可显著促进苜蓿生长并提高其鲜草产量,当施磷肥量为750 kg/hm~2时,鲜草产量最高,达24 227.75 kg/hm~2,增产效益最好,每公顷苜蓿纯增收益可达7 431.08元。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高寒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对氮磷肥配施的响应,在果洛高寒区以建植第3年的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氮磷肥配比处理(氮肥3个水平N:75,125,175 kg·hm-2,磷肥4个水平P2O5:90,135,180,225 kg·hm-2),研究氮磷肥配施对高寒区垂穗披碱草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旨在确定果洛高寒区刈割型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的合理施肥量。结果表明:氮磷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垂穗披碱草的干草产量,2茬饲草干草产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平均增幅分别为74.10%和58.56%;氮磷肥配施处理能够改善垂穗披碱草营养品质,2茬饲草粗蛋白含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平均增幅分别为103.99%和49.91%,并且降低了第二茬饲草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和粗纤维(Crude fiber, CF)含量。综合分析得出,施175 kg·hm-2...  相似文献   

6.
苜蓿施用磷、钾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3,他引:46  
采用过磷酸钙与氯化钾进行2因素4水平随机区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过磷酸钙600kg hm2与氯化钾100kg hm2施肥处理,苜蓿鲜草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0 0%,纯收入增988元 hm2。新复极差测验表明:不同水平施用过磷酸钙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 05),且随着过磷酸钙用量的增加鲜草产量相应地增加。不同水平施用氯化钾与不施氯化钾鲜草总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 01),但施氯化钾150kg hm2与50kg hm2鲜草总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施用氯化钾水平的提高,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均呈先升高后略有下降的趋势,氯化钾施用量以100kg hm2为宜。氯化钾、过磷酸钙及其互作效应均以第1次刈割显著,第2次刈割施肥效应均有所下降,其中氯化钾及氯化钾与过磷酸钙互作效应下降更为明显。增施氯化钾有利于提高苜蓿粗蛋白含量,但粗蛋白含量不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过磷酸钙200kg hm2苜蓿粗蛋白含量最高,施400kg hm2苜蓿粗蛋白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紫花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规律,探索合理的施氮肥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处理(0,45,90 和135 kg N/hm2)对敖汉苜蓿和公农1号苜蓿氮素累积量、生殖器官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分配率的动态变化以及种子产量、质量及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产量和氮素收获指数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结荚率、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种子质量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两个苜蓿品种的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分配率的动态变化表现不一致。根据两个苜蓿品种需氮规律可得出,在返青期一次性施氮肥不能满足紫花苜蓿的需氮规律。其合理的施肥措施是:敖汉苜蓿在现蕾期追施45 kg N/hm2,开花期不施,结荚期补施90 kg N/hm2;公农1号苜蓿在现蕾期不施肥,开花期追施45 kg N/hm2,结荚期补施45 kg N/hm2。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赤峰地区苜蓿种子生产田的需氮肥规律及适宜施氮量,为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设置田间小区试验和沙培试验,采用15N自然丰度法测定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方式接种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固氮效能、生长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 kg/hm2低施氮量下,接种根瘤菌能增加苜蓿的根瘤数量和根瘤重量,苜蓿固氮率、固氮量均达到了最高,分别为(77.8±0.508)%和(452.51±2.568) kg/hm2。接种根瘤菌有效促进了苜蓿的生长,提高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有效分枝数、荚果数及种子产量,种子产量增幅平均达(59.7±0.118)%,显著高于不接种、不施氮和其他施氮处理。而施氮量超过50 kg/hm2,则会抑制根瘤菌结瘤,引起苜蓿固氮率、固氮量下降。随着施氮量增加,根瘤菌促进苜蓿植株生长的效应明显减弱,造成生物量和荚果数减少,种子增产幅度降低。比较秋播拌种和春季返青追施2种不同的根瘤菌接种方式,以秋播拌种根瘤菌结合施氮量50 kg/hm2时的增产最为显著。秋播拌种根瘤菌的生物固氮百分率和固氮量与苜蓿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河西地区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对刈割高度与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刈割和施肥是豆禾混播草地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田间管理措施,合理的留茬高度和氮磷配施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为探究不同留茬高度和施肥模式对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在河西走廊地区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和长穗偃麦草1∶1∶1建植的第3年豆禾混播草地为试验对象,利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留茬高度为主区,设置5 cm(A1)、8 cm(A2)、11 cm(A3)3个留茬高度,施肥模式为副区,设置不施肥CK(B1)、单施磷肥:150 kg P2O5·hm-2(B2)、低氮高磷:75 kg N·hm-2+225 kg P2O5·hm-2(B3)、氮磷平衡: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B4)、单施氮肥:150 kg N·hm-2(B5)、高氮低磷:225 kg N·hm-2+75 kg P2O5·hm-2(B6)6个施肥模式,在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初花期进行刈割,施肥方式为第1茬刈割后追施。结果表明:以A3B3(11 cm留茬高度和75 kg N·hm-2+225 kg P2O5·hm-2的施肥模式)处理组合全年产量最高(19626 kg·hm-2);A2B2(8 cm留茬高度和150 kg P2O5·hm-2的施肥模式)处理组合全年产量最低(14342 kg·hm-2)。提高留茬高度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紫花苜蓿整体品质,提高禾本科牧草整体品质。增施氮肥的同时减施磷肥可有效提高牧草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FV),施用量过高会使牧草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下降,最合理的氮磷配施模式为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综合产量和品质的结果来看,适当的磷肥施用量可以显著提高牧草营养品质。利用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对混播草地产量及各混播组分营养品质进行整体评价后得出:8 cm的留茬高度以及施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的氮磷为适宜在河西走廊地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混播草地利用的留茬高度与施肥模式的组合。  相似文献   

10.
以‘甘农6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施肥(磷肥)、灌溉和种植密度3种农艺措施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肥处理下,紫花苜蓿单位面积生殖枝数与种子产量关联性最大;在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每花序小花数与种子产量关联性最大;在密度处理下,每花序荚果数与种子产量的关联性最大。宁夏盐池地区紫花苜蓿种子生产,可在现蕾期和盛花期适当灌溉675 m3·hm-2;施磷肥180 kg·hm-2作为底肥,在种植第2年至第4年种子总产量达1 228.02 kg·hm-2;种植密度控制行距为60 cm,株距为30 cm,在种植第2年至第4年种子总产量达1 882.17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氮磷肥供应对干物质产量及再生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磷(P2O5)水平处理(0、50、100、150 kg·hm-2)及4个氮(N)水平处理(0、60、120、180 kg·hm-2),研究了干物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氮磷含量及累积量、再生6和12 d的生长量等指标对氮磷肥投入的响应。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及磷肥均显著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在低磷供应条件下,干物质产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条件下,适宜生长的最优施氮量为120 kg·hm-2。对不同施氮处理而言,饲草干物质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显著增加。2)干物质产量与地上部氮含量、地上部氮累积量、地上部磷累积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氮磷肥施用可以促进植株残茬再生,0、50、100、150 kg·hm-2磷处理下适宜残茬再生所需的施氮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刈割6 d后残茬的再生芽芽长及叶面积、刈割12 d后叶面积均与再生生物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施用磷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肥的用量。当磷肥施用量分别为0、50、100、150 kg·hm-2时,适宜生长及再生的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推荐年施磷量及施氮量分别为100及12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技术中的肥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黑龙江省逊克县车陆乡,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苜蓿进行行距、灌水、施肥种类、施氮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距以15cm处理产草量最高,每公顷产干草6483.3kg,比45cm处理增产干草10.04%;在苜蓿返青期灌水1次,增产效果最好,优于其他处理;施磷酸二铵150kg/hm2产干草6928.7kg/hm2,增产效果最佳,比施复合肥150kg/hm2增产干草22.6%(P<0.01)和施有机肥22500kg/hm2增产干草11.04%,施有机肥比施复合肥增产10.5%;施尿素75kg/hm2增产效果好于施尿素112.5kg/hm2和150kg/hm2处理;处理1(行距15cm,灌水1次,施磷酸二铵150kg/hm2,施氮肥75kg/hm2)产干草7637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产6.8% ̄48.7%,比处理3和处理4、5、8、9、7表现增产差异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坝上地区紫花苜蓿氮、磷、钾肥料效应与推荐施肥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3414"试验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坝上地区紫花苜蓿氮、磷、钾肥料效应及推荐施肥量。结果表明:在偏干旱条件下,施氮提高紫花苜蓿产量8%~25%,施磷增产率在122%~172%之间,施钾降低紫花苜蓿产量0~12%;与无肥处理相比,缺磷处理减产38.24%,其余处理增产26%~68%,高磷处理增产率最高(67.94%);氮钾互作效应降低紫花苜蓿产草量,而磷钾和磷氮互作效应为提高;缺氮、缺磷和缺钾处理的相对产量分别为75.02%、36.78%和91.60%,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丰缺状况依次为中等、极缺和丰富。结合肥料效应函数法和养分丰缺指标法,得出坝上地区旱作条件下紫花苜蓿推荐年施氮(N)、磷(P2O5)和钾(K2O)量分别为80、50和60kg/hm2。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以青藏高原青海省高寒草地中广泛分布和退化草地补播改良中的常用牧草品种-‘青牧1号’老芒麦为研究对象,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湖湖东地区设置1龄到6龄老芒麦自然生长田,6龄老芒麦施肥田和老芒麦连续施肥田(6年)的3个处理,测定老芒麦地上生物量和穗部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青牧1号老芒麦2龄和3龄地上生物量较高,3龄后逐年降低。青牧1号老芒麦地上生物量变化情况,可以分为4个阶段,1龄期,2~3龄期,4~5龄期和6龄期。老芒麦单穗重从2龄到5龄逐渐增加,6龄显著性降低。青牧1号老芒麦从2龄到5龄,单株穗重占比逐渐升高,6龄开始降低。6龄田施用氮肥和磷肥均显著提高了老芒麦地上生物量,氮肥增产效果优于磷肥。高氮(N75)处理下6龄老芒麦地上生物量最高。6龄青牧1号老芒麦单穗重在N60处理下最高。长期施肥可有效提高老芒麦地上生物量,N60P75处理下地上生物量最高,在N75P75处理下6龄老芒麦单穗重最高。长期不施肥,6龄老芒麦茎重比例最高。N45P90长期施肥处理下,茎秆重量比例下降,穗重和叶重比例相对增加明显。N60P90和N75P75长期施肥处理下,也可有效提高单株老芒麦穗重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了固氮菌肥、磷肥、混合菌肥及磷肥与混合菌肥配施对高寒区紫花苜蓿品种金皇后的生长,品质特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后,土壤微生物量和苜蓿的株高、鲜干重、粗蛋白含量均增加,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减少。0~10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均高于10~20cm土层。施加25%磷肥+混合菌肥后,粗蛋白含量最高,为20.58%,比对照高出3.72%,与其他施肥处理之间有着显著差异。中性洗涤纤维降低量为1.69%~4.71%,磷肥与混合菌肥配施后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单施磷肥,高于单施混合菌肥后的含量;酸性洗涤纤维降低量为0.05%~9.98%,磷肥与混合菌肥配施后的ADF含量显著低于单施磷肥或混合菌肥的含量。施加75%磷肥+混合菌肥时,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磷肥和混合菌肥配施,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高于单施磷肥或单施混合菌肥的含量。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生长品质特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次序为:50%磷肥+混合菌肥磷肥25%磷肥+混合菌肥固氮菌肥75%磷肥+混合菌肥混合菌肥CK。  相似文献   

16.
张炳武  张新跃 《草业科学》2013,30(12):2029-2034
对成都平原典型代表区饲用玉米(Zea mays)-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种植系统(简称CIS系统)内氮素需求、转移、利用、通量与氮素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饲用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分别达26 756.82和317.39 kg·hm-2,与施氮条件下相比差异不显著。施氮改变土壤氮含量,影响了饲用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地上部和根系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但不影响收获期最终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不同处理条件下,饲用玉米生长期内土壤(0-50 cm)氮素矿化量(283.34 kg·hm-2)和播前土壤矿质氮量(139.58 kg·hm-2)是饲用玉米氮素需求主要供给来源,分别占不施氮条件下氮素有效累积(地上植株和根系)的86.53%和42.50%;施氮(纯氮246.30 kg·hm-2)条件下,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0.49 kg·kg-1、5.95%和5.45%;土壤氮素残留和其它损失是氮素转移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氮肥总量的41.60%和51.44%,氮素地表径流、淋溶及其它损失分别是不施氮条件下的13.17倍、16.67%和46.92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豆科牧草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不同形态氮肥对紫花苜蓿生长、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MtNRT1.3表达和氮吸收的影响。试验设有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处理(对照组,Con)、施铵态氮(NH4Cl—T1)、硝态氮(NaNO3—T2)和混合氮(铵态氮、硝态氮1:1混合—T3),各形态氮肥施加总量为按纯氮250 mg(每1 kg土)。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处理提高了紫花苜蓿中的氮含量,施加各种氮肥均提高了紫花苜蓿根中MtNRT1.3基因的表达量,且该基因的表达量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呈正相关性(P<0.01)。相比于铵态氮肥,施加硝态氮肥不但可增加植株中硝态氮含量,而且能提高植株铵态氮含量;相比于单施硝态氮和铵态氮肥,混合氮肥对提高植株氮含量效果最好;施加硝态氮肥更有利于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累积。因此,对紫花苜蓿施加氮肥应重视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增加硝态氮的比例更有利于紫花苜蓿的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单播与混播下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生物量对氮肥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研究氮肥对豆禾混播草地影响对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在温室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个氮肥梯度(0,75,150 kg N/hm2,记作N0,N75,N150)对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以及它们混播(分别记作G-G,L-L,G-L)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播时,无芒雀麦对氮肥的响应较敏感,施入氮肥显著地提高无芒雀麦的生物量(P<0.05),而对紫花苜蓿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P>0.05)。在混播时,无芒雀麦对有效氮的竞争胜过紫花苜蓿,施氮能显著地增加混播中无芒雀麦牧草的生物量(P<0.05),间接地抑制了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发展。2)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的总生物量介于它们单播时生物量之间,却高于它们单播时生物量的平均值。3)无芒雀麦单株地上生物量在混播时显著高于单播(P<0.05)。相反,紫花苜蓿的单株地上生物量单播显著高于混播(P<0.05)。这说明在混播系统中,无芒雀麦混播效应表现为积极的促进作用,紫花苜蓿混播效应表现为消极的抑制作用。4)在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混播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生长处于动态的消长中,这种变化通过土壤无机氮的水平来调控。  相似文献   

19.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苜蓿进行行距、灌水、施肥种类及施氮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距以30 cm处理产草量最高,每公顷产干草11 049 kg,比45 cm处理增产干草9.9%,差异显著(P<0.05);以灌水1次为好;施农家肥22 500 kg/hm2产干草11 403 kg/hm2,增产效果最佳,比施复合肥150 kg/hm2增产干草17.1%(P<0.05)和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增产干草6.6%(P<0.05),施磷酸二铵比施复合肥增产9.8%(P<0.05);施尿素112.5 kg/hm2增产效果好于施尿素75 kg/hm2和150 kg/hm2处理;处理6(行距30 cm,灌水3次,施磷酸二铵150 kg/hm2,施氮肥112.5 kg/hm)2和处理2(行距15 cm,灌水2次,施农家肥22 500 kg/hm2,施氮肥112.5 kg/hm)2分别产干草11 818 kg/hm2和11 73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20.
配方施肥对皮燕麦地上生物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引1号燕麦为研究对象,研究施肥对燕麦地上生物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成熟期,燕麦地上生物量,施肥处理高于对照CK处理,完熟期OPT处理最高,达99478.5 kg/hm2。施磷能显著提高燕麦种子产量。OPT+1/2P处理所得燕麦籽粒产量最大,为6678.3 kg/hm2。在施钾量和施磷量一定时,燕麦籽粒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OPT-1/2N处理所得籽粒产量仅低于OPT+1/2P处理,为6588.3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