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生长调节剂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魏小星  郭文山  孙彦 《草业科学》2009,26(6):121-125
以中苜2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3-10月在内蒙古乌海市进行了生长调节剂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牧草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研究。试验选择了乙烯利、多效唑和萘乙酸3种生长调节剂,每种生长调节剂设4个质量浓度梯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研究结果表明:乙烯利、多效唑处理增加了紫花苜蓿单位面积花序数,单位面积结荚花序数和每花序荚果数。萘乙酸增加了平均种子单粒质量。乙烯利处理为2.0 kg/hm2时,获得潜在种子产量最大,为2 243.68 kg/hm2,增产72%;多效唑处理为0.8 kg/hm2时,获得的潜在种子产量最大,为1 675.71 kg/hm2,增产28.6%;萘乙酸处理为0.08 kg/hm2时,获得的平均种子单粒质量最大,为2.35 mg。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多效唑(PP333)、矮壮素(CCC)和抗倒酯(TE)对人工种植的二年龄羊草(Leymus chinensis)生长及种子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羊草分蘖期施用多效唑、矮壮素和抗倒酯均使羊草株高、穗长降低,而生殖枝数、基部茎粗、小穗数和种子产量增加,且以多效唑处理效果最明显。生长调节剂种类与浓度对羊草种子产量有显著影响。当处理浓度为0.6,1.2和1.8kg/hm2时,多效唑处理种子产量比对照分别增长1.63,3.32和4.18倍(P0.05);矮壮素处理种子产量比对照分别增长16.10%,113.12%和161.43%(P0.05);抗倒酯在1.8kg/hm2处理下种子产量比对照增长103.98%(P0.05),其余浓度间种子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12个处理组合中,多效唑喷施浓度为1.8kg/hm2处理种子产量最高(260.6kg/hm2),其次为多效唑喷施浓度为1.2kg/hm2处理(217.3kg/hm2)。因高浓度(1.8kg/hm2)多效唑处理对羊草生长抑制较重以及土壤残留药剂较多等问题,在羊草分蘖期喷施1.2kg/hm2多效唑较适宜。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云贵高原区干季(3~4月)6个水分调控处理对海法白三叶种子产量构成要素及实际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主要是通过影响单位面积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花序荚果数和单粒种子重等产量构成要素来影响种子产量,当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的65%时,种子产量达767kg/hm2.白三叶种子产量(y)与水分供应量(x)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3E-05x3 +0.0206x2-1.7474x+146.48(R2 =0.9821).当水分供应量达410mm时,白三叶种子产量达到最大值.云贵高原地区正常年份干季降雨量不能满足白三叶种子生产的需要,实际生产中合理灌水量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白三叶种子价格、灌水成本和3~5月份的实际降雨量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拉迪诺、爱丽丝、胡依阿、考拉、瑞文德、百霸、海法、那诺克、白兰莎及贵州白三叶共10个白三叶品种为材料,研究了10个白三叶品种的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各品种间小花胚珠数差异不显著(P>0.05);百霸单位面积花序数最多,达1 825.00个/平方米;拉迪诺花序小花数和荚果数最多,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贵州白三叶英果种子数最多,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百霸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5);百霸种子产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其他品种(P<0.05),实际种子产量高达74.50g/m2;品种间收获系数差异不显著.产量构成要素与拉迪诺、爱丽丝、瑞文德和贵州白三叶种子产量间相关不显著;胡依阿种子产量影响因子是花序小花数(P≤0.01);考拉种子产量主要影响因子是花序小花数和单粒种子重(P≤0.01);所有产量要素均与百霸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海法种子产量主要影响因子是单位面积花序数和荚果种子数(P≤0.01)以及花序小花数(P≤0.05).  相似文献   

5.
不同处理方式对黔引普那菊苣生育期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处理方式对黔引普那菊苣生育期及种子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莲座期喷施多效唑,可延长黔引普那菊苣营养生长期,其花期相对一致,单株有效分枝数、有效花序数较高;单株产量、每公顷产量分别达14.1g和564.2 kg/hm2.单株有效分枝数对种子产量的影响较大,有效分枝数多,其有效花序数也多,种子产量也较高;反之,种子产量则低.各处理对其序粒数、千粒重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生长调节剂对毛叶苕子种子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蒙苕一号"毛叶苕子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4年在内蒙古武川县研究了喷施3种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矮壮素和缩节胺)对毛叶苕子鲜草产量、种子产量及产量性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生长调节剂抑制了毛叶苕子生长,降低了鲜草产量;显著增加了毛叶苕子单株结荚数(P0.05),以喷施矮壮素2次单株结荚数最多,平均每株72.7个;显著增加了毛叶苕子种子产量(P0.05),以喷施矮壮素2次种子产量最高,其中喷施多效唑种子产量增加了24.3%,喷施矮壮素种子产量增加了20.8%~27.0%,喷施缩节胺种子产量增加了10.5%~15.6%。  相似文献   

7.
水分对白三叶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水分对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间花序小花数和花序荚果数差异不显著;对照与其他处理间单位面积花序数差异显著(P<0.05);对照和轻度水分胁迫区单位面积结荚花序数较多;对照小花胚珠数、荚果种子数和千粒重最小,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潜在种子产量和表现种子产量最高,轻度水分胁迫区实际种子产量最高,达44.97g/m2,收获系数8.7%;产量构成要素中花序数及花序小花数与种子产量间相关显著(P<0.05);无水分胁迫区主要影响因子是花序小花数及千粒重;轻度水分和重度水分胁迫区及对照区主要影响因子是花序数及花序小花数,中度水分胁迫区则是荚果种子数;种子成熟过程中胁迫越大含水量越低;水分对白三叶种子发芽率无影响,各处理硬实率偏高,均达80%以上,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何斌  刘颖  马玉寿 《草地学报》2023,(5):1588-1598
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以喷施三十烷醇(0.15,0.30,0.45,0.60 mg·L-1)、生长素(20.0,30.0,40.0,50.0 mg·L-1),抗倒酯(141.0,282.0,423.0,564.0 g·hm-2)及多效唑(50.0,100.0,200.0,400.0 g·hm-2)后的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为试验材料,探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提高发草种子产量,其中以100.0 g·hm-2多效唑效果最佳,较CK增产207.15%;各产量构成因素与种子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喷施三十烷醇后发草单株穗重与种子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喷施生长素后每生殖枝结实数与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喷施抗倒酯后千粒重与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喷施多效唑后发草每生殖枝小花数与种子产量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9.
冬春季灌溉可促进白三叶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在盛花期保有较高的土壤含水量,满足白三叶开花授粉对水分的需求,提高种子产量。在各试验处理中,盛花期冬春灌处理白三叶盖度90.50%,冠层高度13.50cm,地上干物质产量1269.09g/m^2,地下干物质产量507.64g/m^2,单位面积枝条数3012枝/m^2,枝条花序数3.29个/枝,花序小花数96.25个/花序,种子产量578.10kg/hm^2,高于其他处理,但与春灌处理差异不显著,与冬灌及对照处理间除单位面积枝条数及每枝条花序数差异不显著,其余各项均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磷、钾肥不同配比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对紫花苜蓿草地进行了不同的施肥处理,测定了种子产量、千粒重、小花数、结荚花序数、花序数、荚果数、种子数、生殖枝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并对各处理的种子产量与其构成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磷酸二铵15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处理的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最高;不同施肥处理对小花数、结荚花序数、花序数、荚果数、种子数、生殖枝数均有一定影响;种子产量与生殖枝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在各产量因子之间生殖枝数与结荚花序数、花序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花序数和结荚花序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种子产量与结荚花序数和花序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3,R=0.91,P<0.05)。  相似文献   

11.
春施多效唑对高羊茅生长及种子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早春250,500,750,1000mg/L,100mL/m^2多效唑处理对高羊茅生长及种子生产的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延长全生育期8-10d,显著降低植株高度,提高单株茎蘖数和单株成穗数,有效地防止植株倒伏,500mg/L(0.5kg/hm^2)以下处理显著提高种子产量,种子产量的提高主要归因于单株成穗数的显著提高,高浓度处理对种子生产不利,多效唑处理对种子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对青引1号燕麦(Avena sativa cv.Qingyin No.1)采用不同施钾处理,探讨不同施钾对其种子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并对产量性状和产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找出最佳的施钾量,为青海省燕麦种子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钾肥能显著提高青引1号燕麦各产量性状的增加。在施N54.75kg/hm2和施P2O551.75kg/hm2的基础上,当施K2O分别为10~20 kg/hm2、20~30kg/hm2、50kg/hm2、30~40kg/hm2、30kg/hm2和60kg/hm2时,青引1号燕麦小花数、单序籽粒数、单序籽粒重、粒长、粒宽、千粒重达到最大,分别为2.7个、86.7个、2.56 g、1.604 cm、0.318cm和33.50 g。青引1号燕麦在施K2O40kg/hm2时,种子产量及蛋白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6425.3kg/hm2和864.9kg/hm2,其种子产量与施K量间可用ys=5164.65+49.94 K-0.52 K2预计,蛋白产量与施K量间可用yp=618.29+7.00 K-0.050 K2预计。青引1号燕麦种子产量与各产量性状间的数量关系可用ys=-19268.1-519.2 Fs+780.6 Ns-219.1 Li-2035.1 Swi+665.5Lg+19047.6 Wg表示。小穗数、粒长、粒宽对种子产量的增加直接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3.
大麦对白三叶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控制杂草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法白三叶(Trifoliun vepens L. cv.Haifa)是云南省草地建设与生态保护中的重要牧草品种.在进行种子生产时,苗期杂草危害十分严重.本文对保护作物大麦对白三叶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杂草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播大麦能提高白三叶密度,有效地控制杂草.与不混播大麦对照相比,白三叶播种量6 kg/hm2、行距30 cm、混播大麦80 kg/hm2处理,白三叶密度提高27.1%,苗期和分枝期杂草干物质产量分别降低16.9%和52.2%,实际种子产量提高5.9%;白三叶播种量9 kg/hm2,行距40 cm、混播大麦80 kg/hm2处理,白三叶密度提高46.8%,苗期和分枝期杂草干物质产量分别降低16.9%和50.6%,实际种子产量降低4.8%.  相似文献   

14.
刈割对白三叶种子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刈割期是影响白三叶种子产量和草产量的主效因子;间隔期越短,白三叶在总产草量中所占比例越高;留茬过高(10 cm)或过低(5 cm)、间隔期过长(45 d)或过短(15 d)均对种子生产不利;其中以30 d-8 cm种子产量最高(412.9kg/hm2),极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1),且杂草量少、干草产量4505.3 kg/hm2,品质高,其中白三叶所占比例为46.97%;15 d-10 cm干草产量最高(11011.4 kg/hm2);15 d-5 cm白三叶干草产量最高(4422.1 kg/hm2)。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地区进行了不同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时间及比例的试验结果显示,秋施80kg/hm^2 P2O5+春施160kg/hm^2 P2O5处理的潜在种子产量和实际种子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2470.95kg/hm^2和820.65kg/hm^2。与其它处理相比,其单株花穗数、花穗上的小花数、可育小花数和千粒重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野生扁蓿豆单株种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的9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进行通径分析,明确农艺性状对种子产量影响的主要因子,为扁蓿豆种子高产及其产量因子作用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单株种子产量与各性状的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依次为:单枝花序数>花序种子数>种子宽>株高>千粒重>花序结荚数>花序花朵数>种子长>生育期;9个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单枝花序数>花序种子数>千粒重>种子长>株高>种子宽>花序花朵数>花序结荚数>生育期。单枝花序数对种子产量的贡献最大,花序种子数次之,其他性状的效应较小。因此,为提高扁蓿豆种子产量首先应着力增加单枝花序数,其次增加花序种子数,适当兼顾千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