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以芒果枝枯病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考查了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致死温度及时间、光照时间及不同芒果组织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以28℃生长最好;最适pH值为7;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牛肉膏;致死温度为50℃处理30min或55℃处理20min;光照时间和不同芒果组织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苜蓿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主要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对苜蓿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0~28℃;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10~38℃,最适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5~32℃.在pH值5~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值5~9;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最适pH值6~7.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5%时不能萌发.光照处理对该菌生长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或55℃,5 min,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60℃,30 min或65℃,5 min.  相似文献   

3.
日本结缕草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日本结缕草Zoysia japonica发病叶片上分离得到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Bipolaris hawaiiensis.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其中以蔗糖为最适碳源,以KNO3为最适氮源;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 ℃;最适pH值7~9.菌丝的致死温度为70℃/15 min.PDA平板药剂筛选结果表明,30%爱苗的抑菌效果最好,15%三唑酮的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4.
桑断柄型细菌性疫病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毛建萍  谭书生 《蚕业科学》1999,25(4):203-207
近年来发现桑细菌性疫病除黑枯型、缩叶型外 ,还有一种新的症状类型———断柄型。本文对桑断柄型细菌性疫病病原菌的血清学反应、生理生化性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并与以前发现的黑枯型菌、缩叶型菌作了比较试验。断柄型菌属桑疫病菌 (Pseudomonussyringaepv.mori)的同类菌 ;大多数菌株的血清学类型为Ⅴ型 ;最适生长温度 2 8~ 30℃。桑断柄型细菌性疫病在自然情况下于 4月上旬到 5月上旬发病 ,4月中下旬发生最多 ,表现为嫩叶叶柄的中间某点呈缢缩发黑 ,随后桑叶枯萎下垂并在叶柄缢缩处断裂脱落  相似文献   

5.
桑卷叶枯病是桑树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采用常规的微生物学试验方法观察病原菌桑单胞枝霉菌(Hormodendrummori Yendo)的形态并研究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条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白色圆形凸状菌落,并能产生大量的暗蓝褐色分生孢子梗和淡灰色分生孢子;菌丝的生长温度为8~40℃,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为10~38℃,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55℃,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5~30℃;适合菌丝生长的pH为4.5~11.0,最适pH为6~7;相对湿度大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产生与萌发;连续光照可促进产孢。以上结果信息可供研究桑卷叶枯病病原菌的危害特点和建立病害的有效防治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桑树细菌性黑枯病——缩叶型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我们在研究桑树细菌性黑枯病过程中,1978年又在苏、浙等省的桑园内发现呈缩叶症状的病害,並分离到一些性状极为近似的病原细菌。本试验对这类病原菌的形态、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性状作了系统鉴定。此外,还对这类病原菌与桑细菌性黑枯病菌的抗原关系及两类细菌所致桑病症状的差异、消长规律等作了调查和分析。初步认为,这两类菌是Pseudomonas mori种中的不同菌系,所引起的病害应是桑细菌性黑枯病中的两种不同病型,凡表现黑枯症状的称黑枯型病,表现缩叶症状的称缩叶型病。  相似文献   

7.
龙眼叶枯病菌疏毛拟盘多毛孢生长温度10~30℃,最适生长温度20~25℃;在14~26℃下培养时,RH100%和 pH 6.3~7.2产孢量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率则以在25℃和RH+水滴及在24~26℃和pH 6~7时较高。黑暗处理促进菌丝生长,日光灯照射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分生孢子致死温度57℃10min。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双糖和醇类作碳源,葡萄糖和蔗糖增进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能很好利用供试氮源L-白氨酸、L-胱氨酸和L-天冬氨酸等。L-组氨酸作为氮源时病菌产孢量最大,而氯化氨作为氮源时病菌不产孢。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紫花苜蓿不同镰刀菌的生长和产孢条件,以采自内蒙古不同地区紫花苜蓿根部的锐顶镰刀菌、茄病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变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燕麦镰刀菌、轮枝镰刀菌、层出镰刀菌、镰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F. virguliforme和芬芳镰刀菌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不同温度、pH值、碳源和氮源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产孢量及其菌丝致死温度。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镰刀菌的菌落生长和产孢均受温度、pH值、碳源和氮源的影响,不同菌种在同一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同一菌种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菌种的最佳培养条件各不相同,但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产孢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生长和最适产孢pH值范围较广,最适生长碳源有蔗糖、可溶性淀粉、D-甘露醇、丙三醇和可溶性淀粉,最适产孢碳源有D-山梨醇、可溶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D-半乳糖、D-果糖和丙三醇,最适生长氮源有牛肉膏、甘氨酸和硝酸钠,最适产孢氮源有牛肉膏、L-脯氨酸、硝酸钠、胰蛋白胨和硫酸铵。菌丝致死温度范围为50~70℃。在多数供试培养条件下,12个菌种中燕麦镰刀菌和芬芳镰刀菌菌落直...  相似文献   

9.
对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 fera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确定其病原菌为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菌目暗色菌科弯孢霉属).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温度、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存在着显著影响,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存在显著影响,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其中最适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8~31 ℃,pH值为5~6.最适于孢子萌发的温度为31~34 ℃,pH值为5~6.12 h光照交替有利于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苜蓿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最佳杀菌剂,本试验采用不同培养基、温度、pH、光照和碳氮源的条件培养尖孢镰刀菌,测定菌落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率;用4种杀菌剂与PDA培养基混合制成含药培养基培养尖孢镰刀菌,测定菌落生长速率和抑制率。结果表明:适宜培养尖孢镰刀菌培养基有PSA、SNA和YMM;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pH为7~8;黑暗条件适于生长。其中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20℃,最适pH分别为7和5,最适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糖,最适氮源分别为尿素和蛋白胨,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2℃(10min)和50℃(10min)。在供试的4种杀菌剂中,75%百菌清抑制效果最好,在稀释500倍时抑制率为89%,EC_(50)为4.5279mg/L。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从内蒙古赤峰巴雅尔草业基地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到的菌株 BYE27-2-5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rDNA-ITS 序列分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和28℃;pH 值5.0~11.0均宜于菌丝生长,产孢最适 pH 8.0,孢子萌发最适 pH 7.0;光暗交替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利于产孢和孢子的萌发;孢子在相对湿度低于75%不萌发,高于95%萌发较快;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利于产孢;碳源中葡萄糖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蔗糖利于产孢;氮源中蛋白胨利于菌丝生长,酵母膏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菌丝致死温度为54℃(1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8℃(10 min);根据其形态特征和 rDNA-ITS 序列分析结果,鉴定其为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 )。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研究了绿色木霉3.3711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及酶性质,结果表明,最适的产酶条件为:以玉米秸粉(爆破)为碳源,以硫酸铵为氮源,pH5.0,接种量5%,摇床转速150r/min,温度28℃,培养时间144h。酶作用的最适条件为:温度45~50℃,pH4.5~5.0;在45℃以下,pH3.5~6.0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培养基、温度、pH值、光照对Phyllosticta citrichinaensis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柚叶汁会促进菌丝生长;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8℃,40℃时停止生长;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为3–9,最适生长的pH值为5–6,14天后在pH7–9的OA培养基上菌落边缘产生黄色素;分生孢子在25℃、pH4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但萌发率低于45%;12h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10分钟,孢子致死温度50℃10分钟。  相似文献   

14.
1干热灭菌法 一般认为繁殖型细胞在100℃以上干热1小时即被杀死。耐热性细菌芽孢在120℃以下长时间加热也不死亡,介140℃前后则杀菌效率急剧增长。必须通过实验,在保证灭菌完全同时对来菌物品无损害的前提下,制订该物品的干热来菌条件。时间必须由灭菌物品全部达到特定温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微生物发酵菌液中耐热的芽孢杆菌,并分析几种常用消毒技术对环状芽孢杆菌的效果评价。[方法]通过100 ℃热处理30 min的方法从微生物发酵菌液中筛选耐热菌株,采用观察菌落形态与培养性状、革兰染色、生化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技术对其进行鉴定,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并采用热空气处理、紫外线照射、过氧乙酸消毒技术对其进行消毒处理。[结果]从微生物发酵菌液中分离筛选出1株耐热细菌,经鉴定该菌株为环状芽孢杆菌;比较不同消毒技术对微生态制剂中环状芽孢杆菌的消毒效果发现,120 ℃干热条件下处理菌液60 min,120 ℃湿热条件处理菌液10 min,紫外线(辐射强度达到110 μW/cm2)照射时间超过140 min,过氧乙酸体积分数大于2.75%的情况下,均可有效抑制环状芽孢杆菌生长。[结论]从微生物发酵菌液中成功分离到环状芽孢杆菌,其消毒效果试验为后续安全生产微生态制剂、优化菌种发酵条件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6.
4种暖季型草坪草币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武  刘国道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15,24(1):124-131
2011-2013年对海南省多个高尔夫球场及校园绿化草坪进行调查期间发现一种类似于草坪币斑病且可严重危害4种暖季型草坪草的草坪病害。根据科赫法则验证、形态学观察以及ITS序列分析的结果,确定引起海南省币斑病的病原菌为Sclerotinia homoeocarpa,这是我国首次报道S. homoeocarpa危害杂交狗牙根和地毯草。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 S. homoeoparpa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为28℃;适宜pH值为4~6,最适pH值为5;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水浴处理10 min;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S. homoeoparpa能够利用多种碳氮源:碳源测试中,对可溶性淀粉利用率较高,对D-甘露醇和D-阿拉伯糖利用率较低;氮源测试中,病菌对硝酸铵、磷酸二氢铵的利用效果最佳,对脲利用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7.
从华中农业大学草坪草的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上分离得到引起该草坪草黑斑病的病原菌,并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 d后菌落呈墨绿色,菌丝有隔,分生孢子有3个隔膜,中间两细胞较大,弯曲,两端细胞颜色较浅.孢子平均大小为24.94 μm×10.30 μm.其rDNA-ITS序列表明,分离的病原菌与Genbank中的Curvularia verruculosa的同源性是99%,结合形态学特征和致病性测定认为该菌为C.verruculos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丝在pH值5.0~9.0的PDA上均能生长,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KNO3.菌丝生长的致死温度为70 ℃ 15 min,孢子萌发的致死温度为75 ℃ 15 min.这是C.verruculosa引起狗牙根黑斑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桑春孢锈菌(Aecidium mori Barclay)是引起广西桑赤锈病的主要病原菌。本研究以改良的PDA培养基为基础配方,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pH值和温度对该菌株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情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改良的PDA培养基中,桑春孢锈菌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最适pH值为7~8;致死温度为60℃经10 min。  相似文献   

19.
对禾草云斑病病原菌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其病原菌菌落铺展,菌丝白色, 产孢细胞直接从菌丝生出,分生孢子梗缺,圆筒形,双孢10~20×2.5~5μm,孢子顶细胞具有锐角或直角向的喙状突起.菌丝生长温度范围6~39℃,最适温度24℃,孢子萌发温度范围6~36℃,最适温度24℃;菌丝和孢子在温度达70%以上均可萌发,并随湿度升高菌落铺展扩大,孢子萌发率升高,在水滴处理中孢子萌发率最大;不同光照处理均可促进菌丝生长,但差异不显著,光暗处理有利于孢子萌发,连续光照、黑暗均不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pH值范围为2.5~7.5,最适pH值3.5~4,孢子萌发pH值为2.5~7.5,最适pH值为4.  相似文献   

20.
郑莉  黄俊斌  向培建 《草地学报》2006,14(4):315-318,327
从宜昌市夷陵区草坪型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分离出引起叶斑病的病原真菌,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致病性鉴定、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能侵染高羊茅,在26℃和光照下,在PDA培养基上培养6d后菌落呈墨绿色,菌丝有隔,分生孢子有4个横隔膜,平均大小为30.6~17.0μm×10.9~13.6μm,中部3胞暗色,第3个细胞基部膨大;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表明,该菌与GenBank中近缘弯孢(Curvularia affinis)的同源性是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致病性测定,认为该菌为C.affinis,这是C.affinis引起草坪型高羊茅叶斑病在我国的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范围为6~7,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Ca(NO3)2;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5℃10min和60℃10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