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通过人工饲养灰飞虱,饲毒后经网箱接种和田间网棚接种不同叶龄的玉米,结果表明,室内网箱接种后移栽大田效果优于室外网棚接种,水稻黑条矮缩病株做毒源饲毒效果优于玉米粗缩病株做毒源,玉米5叶龄以前是粗缩病发生的敏感期,叶龄越小,粗缩病发病越重。  相似文献   

2.
玉米粗缩病灰飞虱传毒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麦夸特法(Marquardt)拟合了多种假定模型的参数,获得了玉米粗缩病灰飞虱接虫传毒模型:P=C1/1 C2exp(-(C3T C4N))=85.723/1 10.391exp(-(1.3582T 0.1889N))其中P、T、N分别表示接虫传毒后玉米成株期的发病率,接毒时间(h)和接虫数量(头/株)。F回归^**=17.0235,R=0.8726。模型表明在玉米上灰飞虱传播RBSDV的有效性较高,短时间内以有效虫量接毒即可获得较高的发病率,随着时间的延长或接虫量的增加,病株率增长的幅度越来越小;模型揭示,对玉米粗缩病采用治虫控病措施时,在短时间内迅速杀灭毒灰飞虱个体。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对建模过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通过网棚内人工接种1叶1心至11叶1心期的3份抗玉米粗缩病自交系材料(DB544、沈137、90110)和3份感粗缩病玉米自交系材料(掖107、掖478、5003),调查其发病率,明确了抗病材料7叶前的抗病性与7叶后一致,感病材料7叶后的抗病性比7叶前要强;由此认为,玉米苗期为研究抗、感玉米粗缩病材料对灰飞虱的趋性及生存力影响的适宜时期。进而研究了相同环境条件下,网箱或网罩内灰飞虱在抗、感玉米材料上的落虫数和灰飞虱在上述6份材料上饲养死亡50%的时间。结果显示:灰飞虱对抗、感玉米粗缩病材料的趋性以及灰飞虱在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上的生存力差异均不显著,认为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不是通过抗传毒介体灰飞虱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时期播种的玉米田、传毒介体灰飞虱虫量和玉米粗缩病病情的调查结果表明,玉米苗9叶前感病期和传毒灰飞虱发生高峰期岔开,玉米粗缩病就可减轻发生。通过调整玉米播种期等农业措施,可以减轻玉米粗缩病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玉米粗缩病是严重危害玉米的一种暴发流行性病毒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black-streaked dwarf fijivirus,RBSDV)引起。该病害由昆虫介体灰飞虱传播,在套播地、果园改造地以及果园边、沟边的地块发病较重。本试验旨在明确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玉米粗缩病的传毒介体—灰飞虱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玉米粗缩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一种病毒病害,玉米一旦感染粗缩病毒很难根治。防治上应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同时采取治虫控病,切断毒源传播,防止植株被感染。  相似文献   

7.
王强 《新农民》2010,(8):73-73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病毒病,要坚持治虫防病的原则,力争把传毒昆虫消灭在传毒之前。麦蚜、灰飞虱兼治可亩用10%吡虫啉10克喷雾,也可在麦蚜防治药剂中加入25%捕虱灵20克兼治灰飞虱。在玉米上,  相似文献   

8.
玉米粗缩病2008年在大连地区首次大发生,病田率在80%以上,一般减产5%~10%,严重地块病株率30%~85%,减产30%~70%。大连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使得玉米粗缩病的传毒媒介灰飞虱安全越冬,玉米粗缩病逐年加重,严重影响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一种病毒病害,玉米一旦感染粗缩病毒很难根治;而玉米顶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并逐年呈上升趋势,危害较严重。防治上应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同时采取治虫控病,切断毒源传播,防止植株被感染。1玉米粗缩病发病特点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带毒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是目前威胁我市玉米生产最严重的病害。玉米粗缩病毒在大麦、小麦和看麦娘、狗尾草等禾本科  相似文献   

10.
玉米粗缩病是由MRDV病毒引起系统性侵染病害,近年来,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直接影响着玉米生产的发展。粗缩病主要靠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在麦田、绿肥田和杂草根际越冬,春季在小麦及杂草上,随后转移至玉米上繁殖与传毒。玉米粗缩病的防治,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加强监测和预报,采取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加强灰飞虱的防治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其管理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  相似文献   

11.
玉米自交系粗缩病毒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网棚集团接种的方法,通过带毒灰飞虱在玉米幼苗上传毒接种玉米粗缩病毒试验,对29份国内常用玉米自交系和部分杂交组合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研究。以病情指数为指标,筛选出高抗自交系5份,抗病系2份,中抗系9份,感病系8份和高感系5份。结合系谱分析,筛选出的5份高抗系和2份抗病系均属于PB亚群,表明PB亚群抗病性较好,可以作为抗粗缩病育种的基础材料。通过对杂交组合鉴定结果表明,自交系抗病性对后代具有一定遗传力,且抗性遗传中显性效应占有相当大的作用。因此,选育抗病组合时最好亲本之一为高抗材料。  相似文献   

12.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第一代灰飞虱5月25日左右迁飞进入玉米田叮咬吸吮玉米汁液传毒感病是玉米发生粗缩病的根本原因。利用杀虫剂严格选择喷药时期(5月23~27日)杀虫防毒对防治玉米粗缩病十分有效。选择抗病品种或调节播期均不失为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玉米病毒病病原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测定、电镜观察、血清学测定、传播介体传毒试验等方法对山东省田间发生的玉米病毒病进行了毒原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玉米病毒病毒原主要为甘蔗花叶病毒(SCMV-SD)和玉米粗缩病毒(MRDV)。蚜虫是SCMV-SD的主要传毒介体,灰飞虱是MRDV的传毒介体。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介体接种传毒试验和电镜观察,明确陕西省目前玉米病毒病主要种类有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红叶病3种。其中以玉米矮花叶病分布最广,几乎由全省所有玉米产区,玉米粗它们现次之,主要发生在渭南、西安、咸阳等关中东部灌区,玉米红叶病则仅在渭北及关中小麦黄矮病重发区常见。  相似文献   

15.
玉米不同品种(品系)对粗缩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2010年对普通玉米、甜玉米、糯玉米及自交系进行了抗粗缩病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2010年在济宁、温岭和东阳等地各安排30个品种试验,结果表明,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间抗性也存在差异,不同玉米类型对粗缩病抗性无显著差异。综合结果表明,甜玉米品种‘农甜3号’对玉米粗缩病表现较强耐病性。  相似文献   

16.
玉米推广品种与品种资源抗病毒病苗期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苗期人工接毒 ,对当前推广的 3 8个杂交种、1 8个自交系玉米品种进行了抗玉米矮花叶病毒鉴定 ,调查了 4 3 8个品种资源材料田间自然感染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玉米粗缩病毒的情况。鉴定出高抗玉米矮花叶病毒的玉米杂交种 1 4个、自交系 6个 ,分别占供试材料的 3 6 84 %和 3 1 58% ,品种资源中存有大量的抗性材料 ,抗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的材料均在 70 %以上  相似文献   

17.
采用病区自然发病鉴定初选、人工接种、病圃重复鉴定复选的方法,对816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矮花叶病、粗缩病两种病害的抗性鉴定。经鉴定筛选出抗矮花叶病优良自交系25份、抗病丰产杂交种17份、抗粗缩病优良自交系33份、抗病丰产杂交种29份;同时高抗两种病毒病的优良自交系7份、丰产杂交种9份。不同来源的材料,抗病性有较大差异,杂交种优于自交系;热带亚热带玉米改良自交系抗病比例远远大于国内温带系。  相似文献   

18.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病毒性病害。该文从玉米粗缩病的致病因素、抗性评价、抗病育种和抗病基因QTL定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其在抗病育种中的研究现状,并对下一步的抗粗缩病育种工作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The ultrastruetural alteration of maize plants infected with the maize rough dwarf virus (MRDV) was studied with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ggregates of virus particles, with a diameter of 60nm, were found in the root cell, and always distributed near the vacuole membrane. However, no such particles were checked in leaf cells. Moreover, no virus was observed in choroplasts,mitochondria nuclei, plasmodesmata or intercellular canal of all kinds of infected cells of maize, either.Structures of various organelles changed in the infected leaf and root cells of maize. An inward collapse and localized splitting of the tonoplast were observed, the chloropoast structure was destroyed by MRDV, and the number of destroyed or dysplasia chloroplast in leaf cells with serious symptoms was more than that in leaves without symptoms. The matrix of mitochondria in cells infected by MRDV decreased and some of them expanded and destructed. Nuclei was abnormal and the nuclear membrane was broken, In addition, the infected cel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voluminous cytoplasm containing hypertrophi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with rich ribosome content and lots of starch grain.  相似文献   

20.
感染玉米粗缩病毒后玉米植株的超微结构病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接种后感染玉米粗缩病毒 (MRDV)的玉米植株的叶片及侧根超微结构进行了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受侵染的玉米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有所减少 ,细胞质丰富 ,细胞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液泡膜发生明显内陷 ,随着病情的严重液泡膜内陷加剧 ,呈极度松弛状态 ,局部破裂 ;叶绿体被膜破裂 ,轻者成为一松弛的单膜结构 ,严重者被膜完全消失 ,叶绿体中的片层膜系统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淀粉粒。线粒体及细胞核形态异常 ,随着病害的加重 ,线粒体逐渐肿大 ,基粒缩小 ,膜破裂 ,类囊物流入细胞中 ,细胞膜破裂。在玉米植株的根部细胞中观察到了大量的病毒粒体 ,这些粒体大多集中在细胞壁处形成病毒质体。感病细胞的叶绿体、线粒体、核、质膜及胞间联丝中均未见病毒状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