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最近查处的一些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的纠纷中,有许多案例均因无法溯源而酿成纠纷,作为农资消费者的农民大呼其上当受骗;作为基层的农资经销商也因未建立进销货台账制度,最终也提供不出假冒伪劣产品的真实来源,同样也自呼上当而只得受罚。农资销售的大量事实证明,作为农资监管部门,必须加大对农资经销单位的监管,督促经销商建立"两账、两票、一书、一卡、一  相似文献   

2.
<正>每年春耕,农资打假成为农资行业的必答题。在假劣农资"打不断,理还乱"的今天,如何打假让执法部门与农资行业纠结不已。而江苏无锡锡山区用自己的"连锁经营模式"为农资打假探索出一条新路。今年以来,无锡锡山区破天荒地实现了农资问题"零投诉",农民对农资质量满意度达到98%以上。这得益于锡山区在全省率先推行的农资连锁经营模式,此举不仅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方便购买农资,而且由于采取直销配送的方式,更从源头上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前些年,因农资问题引发的纠纷,一直令工商、质监等部门感到头疼,因为接受和处理农民投诉时,往往很难判断经销方与农民到底谁有理。面对这种  相似文献   

3.
助人自助     
<正>业内很多人戏称农资行业为"万岁产业",只要有人就得吃饭,而吃饭就需要种粮食,种粮食就需要购买农资产品。农民有钱了才会购买更多的农资产品,所以,真正的市场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农民手里。因此,农资企业要想给自己一个好的前程,就需要先给农民一个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正>据山东卫视不久前报道,滕州市工商局在全市农资经营户中推行农资商品存样制度,统一制作农资商品质量保证存样袋,免费分发到各农资经营点。农民购买化肥、种子等农资时,当场封存样品,由农民签字,商家盖章,再交给农民自己保管,用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农民可凭样品直接找商家索赔或向工商机关投诉举报。闻此,笔者为该市这一"秋后算账"的农资打假举措叫好。当前,市场上诸如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等之类的假劣农资产品事件时有发生,广大农民对  相似文献   

5.
农资质量安全关系着农民利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农资质量安全监管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从农资产品特性入手,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博弈论理论,分析目前市场上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存在的主要原因及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危害,进而提出建立基于信号传递的农资信用监管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徐骞 《中国农资》2014,(43):18-18
<正>七年风雨,七年耕耘,在山东济南市商河县的农资市场上,尹凤霞的名字早已与农大肥料一起,受到农民的欢迎和喜爱。尹凤霞相信,做肥料经营,选对品牌要放在第一位。从2007年初步入农资行业,到目前的事业蒸蒸日上、规模不断扩大,真诚农资坚持以高品质产品开拓市场,农大肥料在其中居功至伟。对农民要用肥效说话"在我准备投身农资经营行业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寻找一个好的品牌。"在尹凤霞看来,最终能与农大牵手,也经  相似文献   

7.
<正>农资产品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物资,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对规范和整顿农资市场秩序,促进农资产业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到位、不得力的地方,离服务"三农"的宗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8.
《新农业》2012,(8):42-44
对于农户来说,最痛恨的就是买到伪劣化肥、农药,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会毁了收成,造成损失,让农民全年的辛苦和付出白白落空!这种坑农害农的行为令农民既恨又怕。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市场调查》栏目,为的就是向咱老百姓推荐最好的农资产品和品牌,教您如何识别真假农资,避免损失。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农资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农业执法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及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农民向农业行政管理机关投诉药害、肥害、种子质量纠纷等农业投诉案件明显增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农资纠纷的调解、处理也成为农业行政执法部门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和不断地学习,分析了农资纠纷发生的特点、成因和农资纠纷调解、处理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资》2009,(2):17-17
<正>"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摘自《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农资产品经营形势与农产品价格走势密切相关。俗话说"谷贱伤农"。当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行,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投肥量就会相应下降,最终导致农资经销商的经营业绩下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并且2009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这将有助于拉动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需求,保持农资市场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1.
<正>时下,农资价格动荡,很多农户购买农资都是货比三家,抱有"试探"、"打听"的想法。此时,经销商应不必性急,设身处地站在农民的角度上,不要硬性地去推销自己的农资产品,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农民农资的使用情况,让他们谈感受,并对农资使用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和问  相似文献   

12.
柴冶 《新农业》2015,(2):28-29
<正>前言:辽宁是一个农业大省。辽宁传统的农资经营多是以分散的方式单一生产、单一销售,没有技术支持,也缺乏售后服务。近年农资市场竞争日趋白日化,引来了不少劣质、假冒的农资产品充斥市场。农民受科技素质和文化程度限制,难以辨别假劣农资。通过探索建立农资连锁经营模式,可以有效满足农民对放心农资的迫切需求,有力助推现代农业建设。辽宁黑土地农资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助人自助     
<正>业内很多人戏称农资行业为"万岁产业",只要有人就得吃饭,而吃饭就需要种粮食,种粮食就需要购买农资产品。农民有钱了才会购买更多的农资产品,所以,真正的市场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农民手里。因此,农资企业要想给自己一个好的前程,就需要先给农民一个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农资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农业执法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及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农民向农业行政管理机关投诉药害、肥害、种子质量纠纷等农业投诉案件明显增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农资纠纷的调解、处理也成为农业行政执法部门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和不断地学习,分析了农资纠纷发生的特点、成因和农资纠纷调解、处理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有这么一些农资经销商,由于平日里擅长从各种渠道了解并经销当前市场上最特、最优的农资新产品,从而在效益和口碑上总比其他同行快一步。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金桥种植专业合作社农资门市部经理陈正彬就是其中一位。2011年10月,陈正彬通过报纸和网络了解到"碧护"在各种作物上的神奇效果后,立即向北京成禾佳信农资贸易有限公司拨打了寻求合作的咨询电话。按照陈正彬自己的话来说:"从对‘碧护’的了解再到信任更多源于自己的不懈寻找,这也许就是一种缘分。"据介绍,太康县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是草莓和黄瓜。这些年来,当地农民对新型、优质、高效农资产品的需求非常强烈,但由于当前农资市场的产品鱼龙混  相似文献   

16.
<正>记者在农资销售旺季的时候到农村作调查,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基层零售店的农资价格很难真正反映市场上农资主流价格。调查之后发现道理很简单,农民只能从周边几个门店买农资产品,而终端零售商又不愿意亏本赚吆喝,所以经常出现出厂价大幅下降的时候,村里农资门店的零售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并且对于市场主流价格,农民也没有个明确的概念。而万庄农资物流集团引入电子交易平台之后,随着农民购买农资渠道的增多,终端价格有望真正反映市场价格。万庄农资物流集团推出电  相似文献   

17.
农资是农村消费量很大的商品,但是因为大量假冒伪劣农资充斥市场,坑农、害农的事件时有发生,使得农民对农资即渴求又担忧。在乡镇或者村里开农资连锁店,为农民提供质量可靠、价格公道的农资产品,同时附带做技术指导.一定会深受农民朋友欢迎,在方便农民的同时,也致富自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正>本报讯看着刚运到家门囗的化肥,江西丰城市袁渡镇农民袁掌根高兴地说:"过去买化肥要自已推农用车到远离30多公里的市农资市场,如今一个电话,化肥就送到家门囗。"这是江西宜春市供销社和丰城市正丰农资公司在丰城市建设农资连锁网点给当地农民带来的贴心服务。据悉,宜春市供销社以正丰农资公司为龙头,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乡村农资网点,遍布丰城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化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陕西关中地区作为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重要种植区域,成为许多生产厂家相争的目标市场。然而,由于农资销售门槛低、农民对优质产品认知度不高,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假冒伪劣产品。这些产品生产成本低、销售价格低,但销售利润相比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更高,所以吸引了不少只顾蝇头小利的经销商和仅仅贪图实惠的农民用户。这个现象不仅严重扰乱了农资市场、对优质化肥销售造成困难,而且给农民种植带来严  相似文献   

20.
农资经营的“最后一公里”在哪?回头看农资经营的过去,"最后一公里”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计划经济年代,农资市场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状态,基层供销社农资商店开着拖拉机到县农资公司进货,农民用手推车到农资商店购买,这"最后一公里”是由需求者走完的。第二阶段:21世纪前十年,农资市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供不应求变成供过于求状态,与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最后一公里”变为由供给者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