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粗缩病是主要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可防不可治的病毒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盐城地区灰飞虱大发生,玉米粗缩病发病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制约着玉米产量的提高,控制玉米粗缩病危害是玉米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辽宁东南沿海地区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辽宁东南沿海地区玉米粗缩病发病日益严重的情况,文章介绍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特点和田间表现症状、传播病毒昆虫灰飞虱的生活习性及玉米粗缩病的发病时间和规律。并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玉米粗缩病属于昆虫传播病害,主要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灰飞虱通过刺吸带毒的大麦、小麦及其它禾本科杂草获毒后迁飞至玉米上取食,从而传播病害[1].由于水稻、麦类轮作,灰飞虱的越冬数量大,已连续多年导致粗缩病的发生.近年来江苏、山东等地均有大面积发生.2008年江苏省粗缩病大发生,发生面积达13.3万hm2以上,不少地方毁耕重种,直接制约着江苏玉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与灰飞虱消长规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7个播期种植感病品种掖单13,分别记载了不同播期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灰飞虱的落虫量,明确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传毒昆虫灰飞虱消长规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凡玉米出苗后与第一代灰飞虱成虫峰期相遇则粗缩病发病严重,并结合生产实际,探讨了适宜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江苏盐城地区玉米粗缩病暴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盐城地区8个县(市)的调查研究发现,玉米粗缩病发生的轻重与当地灰飞虱发生数量、玉米播期、品种和播种方式、种植结构、耕作习惯及当年的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灰飞虱的数量和玉米的播期是决定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的主要因子,其它方面都通过影响这两个因子而间接影响病害发生的轻重。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方式的多样化等因素有利于灰飞虱的发生,玉米感病品种的连片种植及播期的不规范等有利于灰飞虱传毒危害是导致玉米粗缩病大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玉米粗缩病是玉米主要病害之一,该病由灰飞虱带毒传播,麦田灰飞虱是主要虫源,麦子成熟收割后,灰飞虱迁移到玉米上传毒。6月20日以后播种的玉米发病最轻,4月10日前播种的相对较轻,4月底至6月初播种的田块严重发生。防治上主要采取适期播种,选用耐病品种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利用近年来传毒媒介灰飞虱田间系统调查等结果,对玉米粗缩病在南通地区的突发成因进行分析,表明暖冬气候导致一代灰飞虱成虫发生期提前,与玉米苗期吻合;灰飞虱发生量大;传统的小麦、玉米套种方式以及一代灰飞虱田间防效差是造成玉米粗缩病突发的主要原因。提出以选择合适的玉米播种期,避开灰飞虱一代成虫迁飞期为关键,辅之于必要的田间药剂防治,控制虫量,减少毒源的控防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玉米粗缩病(MRDV)是一种严重影响玉米生产的传染病,其主要由带毒昆虫灰飞虱传播,一般在玉米的5~6叶期感染,6叶期后,随着玉米植株的抗病毒能力增强,感染率降低。近年来,苏北沿海地区玉米粗缩病的发病情况呈加重趋势。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该地区玉米粗缩病的高发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1发病调查在大丰市的裕华、南阳以及射阳县的临海等部分乡镇调查发现,5月10日至6月20日期间,  相似文献   

9.
玉米粗缩病播期避病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玉米粗缩病发生与否,与玉米获毒叶龄期关系密切。目前种植的杂交玉米,播期弹性较大。据灰飞虱的消长、传毒规律,合理确定玉米播种期,使感病叶龄期与灰飞虱传毒盛期最大限度的避开,可避免或大幅度减轻玉米粗缩病的严重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第一代灰飞虱5月25日左右迁飞进入玉米田叮咬吸吮玉米汁液传毒感病是玉米发生粗缩病的根本原因。利用杀虫剂严格选择喷药时期(5月23~27日)杀虫防毒对防治玉米粗缩病十分有效。选择抗病品种或调节播期均不失为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1994~1996年作者对鲁西地区夏玉米病毒病的流行危害以及综合防治途径进行了调查研究,明确了当地夏玉米病毒病的病原种类构成,其优势种类为玉米粗缩病毒,占调查样本的81.5%,其次为玉米矮花叶病毒占18.5%;前者在田间由灰飞虱传播,其初侵染源为在冬小麦体内越冬的病毒和越冬的带毒灰飞虱成、若虫。玉米矮花叶病的传播介体是蚜虫,其初侵染源主要是大部分禾本科杂草。危害损失与感病早晚关系密切,产量损失一般达25%以上。  相似文献   

12.
玉米抗粗缩病品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试验表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媒体灰飞虱世代交替,呈现规律性波浪式的起伏;玉米品种不同,粗缩病发生的轻重也不同,病株率品种间差异达显著;玉米粗缩病与产量的关系甚为密切,且成反比。即随着病株率的增大而单产随之减少,单产品种间亦达显著;中育5号,自选系×黄早4两品种抗粗缩病较差,H9601、临单13和晋单34三个品种抗粗缩病较好。  相似文献   

13.
田间调查发现,湖北省长阳县玉米粗缩病发生普遍,白背飞虱大量分布,未见灰飞虱存在。通过症状观察、病毒dsRNA基因组电泳图谱分析、RT-PCR、序列分析等鉴定方法,对湖北长阳玉米粗缩病进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湖北长阳发生的玉米粗缩病是由新的水稻斐济病毒暂定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  相似文献   

14.
灰飞虱是禾谷类作物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的主要传毒介体,本地大面积种植的大、小麦是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场所,春季繁殖一代后,转移到玉米、水稻上传播病毒病。近年来,泰兴市麦田灰飞虱发生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已成为大、小麦上的主要害虫,导致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玉米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小麦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亦呈逐年加重趋势。为了明确麦田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及其影响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探讨其综合控制技术,有效控制禾谷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危害。近几年来,我们对麦田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  相似文献   

15.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病株节间缩短,异常矮小,多不能抽穗结实,单株产量损失可达70%-100%,轻者减产20%-30%,严重者达70%80%,晚春播种、麦田套种、油菜及大蒜茬等玉米甚至绝产,给我国许多玉米产区带来严重影响。2008年山东省发生面积73.3万hm^2,改种5.9l万hm^2,绝产1.67万hm^2,玉米粗缩病成为该区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1年威海地区春播玉米发病更是严重,大面积毁种或绝产。玉米粗缩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感病后尚无可行、有效的防治措施,品种抗病性利用是最经济、有效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玉米病毒病严重发生情况考察报告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玉米病毒病近年明显回升,1996年在北方部分地区暴发流行。通过赴山东省的实地考察,了解到病毒病对玉米生产的威胁比较大。山东省玉米的病毒病主要是玉米粗缩病,在不同地区、不同田间环境、不同种植方式和播种期,其发生特点和发病程度明显不同。初步分析,在玉米品种不抗病的情况下,目前的种植制度有利于灰飞虱发生和粗缩病毒(MRDV)完成侵染循环,这是玉米粗缩病在一个时期内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年度间发病程度的差异,则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据此,提出了目前病毒病监测和治理的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7.
5%蚜虱净乳油按种子量0.1%、0.2%、0.4%、0.6%和1%拌种、20%呋、甲种衣剂按种子量5%拌种及不施药对照防治玉米粗缩病的对比试验结果:蚜虱净按种子量0.4%~1.0%拌种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效和玉米的产量均显著地优于呋@甲种衣剂,防效达86%以上.最佳拌种剂量为种子量0.4%,且苗期要喷5%蚜虱净乳油1500倍液(亩喷药液40kg)防治玉米蓟马和灰飞虱。  相似文献   

18.
史明武  邢卫锋  钱省  段瑞华  陈云 《玉米科学》2005,13(Z1):144-144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2004年该病在江苏省东海县大发生,该病发生面积大,发生程度重,发病品种多,防治困难。针对该病的发生特点,提出了以治虫控病为主,结合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时调整播期,合理间苗以及清除田边杂草等农业措施,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9.
试验表明,中玉4号对玉米两种最主要的病毒病都有较好的抗性,在江苏地区试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其中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一般均在90%以上,可以直接作为抗病品种应用;对玉米粗缩病也有40%~80%的抗病效果,且随着苗龄的增大品种抗性增强,可适当提前播期15~20天或与化学药剂防治灰飞虱结合使用,具有显著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20.
灰飞虱从冷冻病叶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方法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出一种利用灰飞虱从冷冻病叶中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的方法。以-70℃条件下冷冻保存的RBSDV罹病植株叶片对灰飞虱饲毒,随后接种感病水稻品种,结果发现灰飞虱可从冷冻病叶上获得RBSDV,并传播RBSDV,且获毒能力和传毒能力与新鲜病叶没有差异。这表明从冷冻病叶上获得RBSDV的灰飞虱可以应用于品种抗性鉴定,此法可望加快RBSDV抗病品种的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