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开花后55天或60天果实绿熟阶段,采收温室栽培的西番莲果(Passifora edulis sims),并在10℃下贮藏10d天.贮藏后取一半果实用乙烯(10微升/升)处理35小时,然后在21℃下贮藏48小时,对处理果和不处理果果汁进行分析,并与蔓熟果(开花后70-80天采收)果汁比较,不管是否用乙烯处理贮藏后果汁的蔗糖浓度降低,果糖和葡萄糖浓度升高。开花后55天或60天采收的果实(用或不用乙烯处理)的糖和可溶性固形物浓度相同,它们的PH则与蔓熟果相同,乙烯处理增加绿熟阶段采收的果实表面的紫色色素。  相似文献   

2.
紫果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 Sims)和粉色西番莲(P.incarnarnata L.)的果实生长呈S生长曲线.紫果西番莲果实比种植在温室或野生粉色西番莲的大.野生粉色西番莲果实比种植在温室的粉色西番莲的大.黄果西番莲的果肉比例最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在与试的4个组中,种植在温室的粉色西番莲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紫果西番莲和黄果西番莲果实果汁PH值比粉色西番莲的低.野生粉色西番莲的蔗糖含量最高,而紫果西番莲果实的最低.黄果西番莲和紫果西番莲果实果汁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比粉色西番莲的高.  相似文献   

3.
评定了一种测定香蕉成熟度的新技术.在实验室内,当蕉果用不同浓度(O~600P·P·m)的乙烯利进行处理时,在呼吸高峰期之前和引起呼吸高峰的最低乙烯利浓度之间出现了线性回归关系,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能比根据成熟度更为准确地预测果实绿色寿命的新方法,既快速而又不受果实外部形态之影响.果肉和果皮在呼吸强度(mlCO_2/kgl)与导电性之间均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表明高峰期在什么时候开始.在小气候迥异的瓜德罗普,这些方法可被用来测定供出口香蕉的最佳成熟采收期.  相似文献   

4.
西番莲属于热带果实,采后西番莲果实容易腐烂变质,导致其保鲜期很短,限制了其商业价值。为探讨壳聚糖(卡多赞)处理对采后西番莲果实贮藏期间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影响,采后‘福建百香果1号’西番莲果实经卡多赞稀释200倍溶液处理5 min,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在(28±1)℃、相对湿度80%条件下贮藏。每隔3 d,测定西番莲果实果皮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清除相关酶活性、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壳聚糖处理能显著提高西番莲果实果皮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保持较高的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维持较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从而抑制采后西番莲果实果皮O2-·和H2O2等活性氧的产生,减轻果皮膜脂过氧化,稳定果皮细胞膜结构,最终保持采后西番莲果实的贮藏品质、提高其果实耐贮性。因此认为,卡多赞稀释200倍溶液处理能有效提高采后西番莲果实的活性氧清除能力,降低活性氧积累,从而延缓采后西番莲果实衰老进程,延长其果实保鲜期。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浓度壳聚糖处理对采后西番莲果实耐贮性和贮藏品质的影响,选取采后‘福建百香果1号’西番莲果实,用稀释50倍、100倍、150倍、200倍、250倍的卡多赞(壳聚糖)溶液浸泡5 min,以用蒸馏水浸泡5 min为对照,果实浸泡后取出晾干,之后用0.015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每袋装果10个),置于28℃和相对湿度80%条件下贮藏,贮藏期间每隔3 d取样,用于测定西番莲果实的耐贮性和贮藏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西番莲果实相比,壳聚糖处理能有效降低采后西番莲果实的呼吸强度,延缓果皮细胞膜透性的上升,降低果实失重率,保持较高的果实商品率;此外,壳聚糖处理能保持较高的外果皮L *a *b *值及果皮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维持较高的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总糖、蔗糖、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因此,壳聚糖处理能增强采后西番莲果实的耐贮性和维持较高的贮藏品质;其中,以稀释200倍的卡多赞溶液处理的保鲜效果最佳,可作为提高西番莲果实采后耐贮性、延长其保鲜期的适宜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6.
紫果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 Sims)和粉色西番莲(P.incarnataL.)的果实生长呈S生长曲线,紫果西番果实比种植在温室或野生粉色西番莲的大。野生粉色西番果实比种植在温室的粉色西番莲的大。黄果西番莲的果肉比例最小,可溶性固形态含量最高,在与试的4个组中,种植在温室的粉色西番莲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紫果西番莲和黄果西番莲果实汁PH值比粉色西番莲的低,野生粉色西番莲的蔗糖含量最高,而紫果西番莲果实的最低,黄果西番莲和紫果西番莲果实果汗和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比粉色西番莲的高。  相似文献   

7.
以西番莲香气物质较丰富的紫果‘台农1号’为试材,选取未成熟(T1)、近成熟(T2)和完全成熟(T3)3个时期果实,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3个果实发育过程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情况,同时检测对应果实中酯类香气物质合成相关的脂氧合酶(LOX)和醇酰基转移酶(AAT)活性,以期了解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主要致香物质变化情况及物质与相关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西番莲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很大的提高,3个时期检测的香气物质总数分别为72种、95种和136种,总峰面积呈倍数增加;未成熟(T1)和近成熟(T2)2个时期萜烯类和酯类物质为主要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在完全成熟(T3)时期主要的挥发性香气为酯类,其峰面积占总峰面积达80.31%;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酯类香气的种类和含量不断的提升,其中己酸乙酯,1-甲基己酯-己酸、丁酸乙酯、辛酸乙酯、1-甲基辛酯-丁酸、己酸己酯、1-甲基己酯-丁酸、丁酸己酯、(Z)-3-己烯基酯-己酸、乙酸己酯、2-甲基-辛酯-丙酸、辛酸己酯、3-羟基乙酯-己酸、(Z)-2-丁酸-乙酯等含量提升或占比较大,这些脂肪酸代谢途径产生的酯类在西番莲果实成熟过程中可能发挥了致香作用。LOX是酯类合成第一步的限速酶,AAT为酯类合成最后的关键酶。对不同发育期果实酯类合成相关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LOX、AAT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尤其是T3时期AAT酶活性显著的提升。由此推断,紫果西番莲果实发育过程中LOX和AAT酶的活性与酯类香气成分形成直接相关,酶活性的提升促进酯类香气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几种植物生长物质对毛叶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浓度分别为20,50mg/L的GA3,NAA,ABA,6-BA涂抹谢花40 d后的毛叶枣(Zizyphus mauritiana Lam.)幼果.果实成熟后,测定果实的相关品质.结果表明:(1)20mg/LAA能够显著提高毛叶枣果实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和有机酸的含量,但对单果重没有影响;20mg/L 6-BA也能提高果实维生素C、可溶性总糖和蔗糖的含量,但降低了单果重、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20 mg/L ABA能促进果实增大,提高果实可溶性总糖和有机酸的含量;20 mg/L GA能增加有机酸的含量,但降低了含糖量、单果重及维生素C.(2)50 m/LNAA处理能提高果实所有品质的含量;50 mg/L ABA和6-BA都能提高含糖量及有机酸,但降低了单果重和维生素C含量;50mg/L GA能增加单果重、有机酸,但降低了含糖量和维生素C.综合结果表明,20mg/L浓度处理优于50 mg/L,而且NAA处理对提高毛叶枣果实品质效果比GA3,ABA,6-BA的好.  相似文献   

9.
将果皮青绿和刚转红的荔枝果实浸于0、1000、2500和5000毫克/升的乙烯利溶液中5分钟,果皮颜色的转变和果肉内化学成分的变化表明,乙烯利处理能促进荔枝果实成熟.乙烯利处理提高了果皮中花青甙的水平,却降低了叶绿素的含量;各浓度的乙烯利处理,果肉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和抗坏血酸含量显著增加,而酸度下降.证明了乙烯利促进刚转红的荔枝果实一致成熟的最适浓度为2500毫克/升.虽然对于青绿的荔枝果实也具同样的效果,但处理后果实的商品质量低劣.  相似文献   

10.
西番莲属约有四百个种,但商品性生产的栽培种主要是紫果西番莲(Passifloraedulis)、黄果西番莲(P.edulisf.flavi-carpa)和一些紫黄果杂交种(P.edulis×P.edulisf.flavicarpa).它们多数易遭尖镰刀菌(Fusariurn oxysporumf.sp.passiflorae)为害而发生茎基腐病.有的栽培种则自花不育或少育,产量不高.这些问题都亟待由选育种来解决.据此,特将搜集到的一些果实可食和抗病的品种资源加以介绍,供引种和选育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外源抗坏血酸对圣女果采后生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圣女果为试材,研究不同抗坏血酸浓度处理对果实保鲜效果的影响,以及采用50 mmol/L的抗坏血酸溶液浸泡果实30 min并在15℃下贮藏,研究抗坏血酸处理对果实生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0 mmol/L的抗坏血酸处理效果最好。50 mmol/L抗坏血酸处理有效延缓了圣女果果实硬度的下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推迟其成熟衰老进程;抗坏血酸处理还能抑制果实相对电导率的快速升高,提高了果实贮藏后期SOD、POD的活性,抑制果实可溶性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同时,抗坏血酸处理也抑制了果实中PPO活性的升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抗坏血酸处理果实的相对电导率与SOD活性、PPO活性及Vc含量密切相关。外源抗坏血酸能有效地抑制采后圣女果的成熟衰老进程,有较好地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决云南省种植蓝莓产量低、果实小等问题,探索提高蓝莓产量、改善蓝莓果实品质的种植方式.[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CPPU对蓝莓果实进行处理,研究不同CPPU浓度处理对蓝莓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使用CPPU处理蓝莓能够有效提升蓝莓产量,促进蓝莓果实膨大,提高果实糖度.但CPPU的使用对于蓝莓的酸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栽培管理条件一致的‘巴厘’菠萝为试材,研究钾肥的不同处理对菠萝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分组成、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处理提高了菠萝果实内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果实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处理对果实蔗糖代谢酶的变化具有不同影响,但总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均表现为随着果实的逐步成熟、糖逐渐积累,转化酶活性、蔗糖合成酶(SS)活性由低到高逐步上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处理均增加了果实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分解活性,降低了果实的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合成活性。其中以喷施K2SO4和土施K2SO4混合使用对果实糖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效果最好,其次为喷施K2SO4,土施的效果不明显。表明,在土施和喷施2种方法一起使用时,果实是通过改变4种酶的活力来提高库强度。果实库强度增加的同时,相应地促进了同化产物的运输。  相似文献   

14.
西番莲褐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是北Moreton,Redland湾和新南威尔土北部地区西番莲最严重的病害.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病果率可达80%.这些病果不适宜作为鲜果上市,而只能用于加工.在昆士兰,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异菌脲可有效地防治该病害.但在一些农场西番莲仍然遭受此病的严重为害.防治失效的原因正在调查.  相似文献   

15.
CPPU对沙田柚果实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盛花后5天和20天,以不同浓度的CPPU对沙田柚果料进行表面喷布处理。结果表明:20-100mg.l^-1CPPU能促进果实纵径和横径增长,并明显提高果实重量和株产量。20-40mg.;^-1CPPU处理能提高果实含糖量,使成熟期提前。60-100mg.l^-1CPPU处理明显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提高果实畸形率和延迟果实成熟。推荐CPPU使用浓度为20-40mg.l^-1。  相似文献   

16.
用枇杷品种Mogi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在第一个试验中,从盛花期到果实收获,塑料薄膜温室的昼温保持低于28℃,夜温分别保持在10、14或18℃.与对照(室外植株)相比,夜温为10、14和18℃的处理的果实分别提早成熟37、57和76天.对照果实的成熟时间为6月20日.当夜温提高后,果个、果形指数和白利糖染下降.在第二  相似文献   

17.
以海南本地3个油梨品系为试材,选取2种不同类型果袋(白色纸袋和外黄内黑牛皮纸袋)进行油梨果实套袋处理,以不套袋作为对照,在套袋后100 d,油梨成熟时采集样品,进行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的测定.观察并测定套袋对油梨果实品质和脂肪酸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外黄内黑牛皮纸袋套袋处理后的果实表皮变黄,白色纸袋套袋处理后的果皮颜色与...  相似文献   

18.
将果皮青绿和刚转红的荔枝果实浸于0、1000、2500和5000毫克/升的乙烯利溶液中5分钟,果皮彦购的转变和果肉内化学成分的变化表明,乙烯到处理能促进荔枝果实成熟。乙烯利用处理提高了果皮中花青甙的水平,却降低了叶绿素的含量;各浓度的乙烯利处理,果内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和抗坏血酸含量显著增加,而酸度下降,证明了乙烯促进刚转红的荔枝果实一致成熟的最适浓度为2500毫克/升,虽然对青绿的荔枝果实也具同样的效果,但处理后果实的商品质量低劣。  相似文献   

19.
叶片分析法已被证明是评价木本植物和蔓生作物营养状况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用这种手段来评价西番莲之类的果树,由于缺乏有关季节影响叶片营养成份的资料而受到限制.人们已经认识到,叶龄、果实发育程度以及物候期是影响果树生长性能与叶片营养含量两者之间相互关系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在西番莲上,人们只研究过前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我们选择了“台农1号” 杂交种西番莲为研究对象,对其如下四种情况的果汁挥发性组分进行了比较:(a)新鲜西番莲原汁;(b)已除去淀粉的西番莲果汁;(c)经巴氏杀菌的已除去淀粉的西番莲果汁;(d)正在离心分离的新鲜原汁.利用炭的吸附性能来收集果汁液而上部的挥发性组分,可从上述四种不同处理的西番莲果汁分别回收到:(a)31.69mg/kg(b)18.97mg/kg(c)12.27mg/kg:(d)7.93mg/kg的挥发性组分.巴氏杀菌(85℃,1分钟)则导致35%易挥发性组分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