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安庆地区位于东径115°46′~117°44′,北纬29°43′~31°15′之间.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40天左右,年雨量1200~1400毫米,其中4~8月的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70%;大别山区的岳西等县,年平均气温14.5℃,无霜期180~200天,年雨量1500毫米左右.自六十年代后期起,全区双季稻的栽培面积稳定在230万亩上下,单季晚稻约10万亩,中稻20万亩.一般丘陵和圩畈区都以栽培双季稻为主,少数社队混栽单季晚稻,其中"一肥两稻"的面积占70%以上;大别山区则以栽培一季中稻为主. 1970年以前,我区褐稻虱发生很少,进入七十年代后,褐稻虱的为害渐趋严  相似文献   

2.
1975年以后,各地防治褐稻虱都采用治上控下争主动,决战当代保丰收的策略.这对于扑灭褐稻虱为害,起了积极的作用.从镇江地区的实践来看,这个策略的弊病主要是农药成本高.目前三代的防治标准为每穴0.3头,多数年份8月上、中旬要连续治两次,加上决战当代,单季稻用药达3~4次,每亩农药费达2~2.5元.另外,有一定的盲目性.褐稻虱是个隔代暴发的害虫,第四代是否暴发,除与三代的虫量基数有关以外,还取决于当年的气候条件,后期迁入虫量等多种因素的配合.为了寻求褐稻虱经济有效的防治策略,整理了近几年来各类型水稻褐稻虱消长的系统资料,并进  相似文献   

3.
褐稻虱的发生为害规律和中长期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安庆地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探明褐稻虱的发生为害规律,掌握其中长期预测方法,对指导大田防治具有现实意义。安庆地区农科所自1978年以来,着重对褐稻虱的地方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综合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县主要有灰稻虱、白背稻虱和褐稻虱三种,其中以“两晚”生长后期的褐稻虱为害威胁最大.1968、1970、1972和1975年曾连续大发生,已成为夺取晚稻丰收的主要障碍.现将几年来褐稻虱发生和防治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小结如下:一、发生和为害规律1.发生时期 褐稻虱第二代成虫在6月下旬开始从南方陆续迁入我县稻田,繁殖第三、四、五代三个完整世代,第六代若虫一般不能羽化为成虫,逐渐自然消亡(见表  相似文献   

5.
我区自扩种后季稻后,褐稻虱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加.近十年来除1972和1976两年由于水稻穗期寒潮来得早为害较轻外,其余年份都造成不同程度的为害,尤以1975年的为害最严重.为了有效地控制后季褐稻虱的为害,自1976年起,对后季稻褐稻虱的防治适期进行了研究,现将主要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稻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及防控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飞虱主要有白背稻虱、褐稻虱、灰飞虱等。近年来,在单季稻上发生以白背稻虱为主,常中等偏重至大发生;褐稻虱为中等发生,局部中等偏重发生;灰飞虱为轻发生。其中,2005年桐庐县稻飞虱发生特点:白背稻虱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褐稻虱大发生至特大发生,为10年来发生为害最重的年份;灰飞虱发生量有所增加。现将稻飞虱发生为害损失及成灾原因分析,以及防控关键技术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病虫草害发生的新动向镇江丘陵稻区种植杂交稻200~250万亩,约占水稻总面积的33~40%.杂交稻在生育过程中,受到多种病、虫、杂草为害,影响产量很大.一般年份因病虫为害(不包括草害)损失稻谷约两亿斤,减产8~10%.据近几年调查结果,杂交稻病、虫、草的发生和为害出现了新的动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外源性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七十年代以来,白背飞虱、褐稻虱和稻纵卷叶螟等外源性害虫,大发生频率增加,为害逐年加重,已成为杂交稻中后期的主要虫害.在当前防治工作中,应以这三种迁飞性害虫为主,结合防治纹枯病,制订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2005年浙江桐庐稻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2005年浙西北桐庐单季稻区褐稻虱发生为害及挽回损失情况,以及稻飞虱发生为害变动规律调查研究表明,五(3)代稻飞虱前中期以前发生以白背稻虱为主,8月20日起以褐稻虱发生为主,为大发生至特大发生,成灾面积占种植面积的9.4%,挽回稻谷损失约22.6%。并对褐稻虱成灾主客观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有效防控对策措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粳稻新品系 88122对褐稻虱表现中抗.褐稻虱对88122的取食量明显少于感性品种,存活率和产卵量均为在感性品种上的60~70%;褐稻虱在88122上的虫口数量上升慢,主要控制在发生前期.因此,褐稻虱一般发生年份,88122上的虫量达不到防治指标,但在大发生年份,后期褐稻虱虫量仍可达到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0.
温度条件与褐稻虱区域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稻虱是嗜食水稻的迁飞害虫,喜温爱湿,属偏南虫种,分布甚广,从热带到暖温带地区都能生存繁殖.我国褐稻虱分布,大致以长城为北界,辽宁的盘锦和四川的雅安地区偶而能见,淮河以南较为普遍发生,长江以南更为猖獗流行.虫源、食料、气候和天敌等是影响褐稻虱地理分布的自然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地势起伏,气候多变,作物布局多样,形成了褐稻虱极为复杂的地理分布.本文根据温度条件与褐稻虱生长繁殖关系,分析我国稻区褐稻虱越冬界线、发生代数和区域分布,提出褐稻虱的气候区划.  相似文献   

11.
褐稻虱是水稻的重要害虫。进入七十年代以来,连年猖獗,多数年份晚稻受害重于早稻,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发生尤为严重。同时,由于褐稻虱繁殖快、数量大,遇适宜环境条件,短期内即可暴发成灾,危害性特大。因此,如何掌握其发生规律,及时控制为害,乃是水稻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自1976年以来,我们对南昌梅岭地区褐稻虱的田间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2.
利用行为生测考察了褐飞虱为害程度、水稻生育期和品种对水稻挥发物引诱褐飞虱卵期寄生蜂稻虱缨小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雌成虫10头/株和20头/株为害1 d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具明显的引诱作用,而1头/株、5头/株、40头/株和80头/株为害1 d的,与空白对照相比不显示明显的引诱作用.稻虱缨小蜂对TN1未处理稻株挥发物的趋性不明显,并且对不同生育期的稻株亦无明显差异;但受褐飞虱为害后,生育期60 d的稻株比90 d的对稻虱缨小蜂具更强的引诱作用.不同品种未处理稻株间,TN1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明显地比Nabeshi强,而其他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在受到褐飞虱为害后,品种间的差异趋于明显.汕优63比TN1具更强的引诱作用,而Nabeshi、IR26和丙97-59等品种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则明显弱于TN1.  相似文献   

13.
1978年,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我省褐稻虱的虫源性质、田间消长动态及其对水稻为害损失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将获得的结果整理于后.一、褐稻虱虫源性质分析褐稻虱在我省不能以任何虫态越冬,生活环在冬春阶段完全中断.从历年在野外对多种植物调查,以及对一些可疑寄主的饲养观察,在我省褐稻虱只能以水稻作为寄主植物.12月份起,我省水稻活体枯死后,褐稻虱若虫和成虫也相应绝迹.褐稻虱产在再生稻上的卵和产在千金子(杂草)上的少量卵,在翌年1月~3月上旬,相继干瘪或散黄致死.  相似文献   

14.
    以水稻、褐飞虱及其卵期重要寄生蜂稻虱缨小蜂为模式系统,研究了水杨酸与过氧化氢信号转导途径在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释放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褐飞虱为害能迅速地导致水稻体内水杨酸(为害后1 h)和H2O2(为害后1.5 h)含量的上升,早于褐飞虱为害诱导水稻释放引诱稻虱缨小蜂挥发物所需的时间.外用水杨酸和H2O2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生理浓度范围内的水杨酸处理能诱导水稻释放引诱稻虱缨小蜂的挥发物,而H2O2则只有在远高于水稻生理浓度时才能诱导.水杨酸或H2O2处理的稻株挥发物对寄生蜂的引诱作用要弱于褐飞虱为害的稻株,并且在挥发物组成相方面亦与后者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尽管它们之间显示了一些相似的变化.这些结果说明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的释放,而H2O2信号转导途径在其中的作用则可能相对较小;同时,也表明了这些挥发物的释放除了水稻体内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的参与外,还可能涉及到其它的信号转导途径.  相似文献   

15.
褐稻虱是东南亚、日本、印度次大陆等稻区的一种重要害虫。经常猖獗发生,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稍一放松警惕,就会遭受巨大损失。近年来,实践证明,栽培抗虫品种,影响褐稻虱的生存和繁殖,控制其发生为害,必要时施用部分药剂,是当前消灭褐稻虱危害较好的综合防治方法。例如: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栽培对褐稻虱高抗品种,可以不使用农药治虫(Patyek和Dyek,1973)。  相似文献   

16.
稻飞虱是暴发性害虫,沈阳市有些地方3~5年就暴发一次,它是水稻上重要害虫之一。在中国水稻上发生的飞虱有3种,即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从发生严重程度看以褐飞虱为害最重,主要在南方,是近十几年来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发生严重的害虫,曾连续多次发生,造成猖獗为害。从发生范围看,白背飞虱分布较广,南北方稻区都有发生,我市对水稻为害主要是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相似文献   

17.
以往预测褐稻虱若虫孵化高峰期,均采用成虫高峰日加产卵前期再加卵发育历期的方法,预测结果与田间实际发生情况始终不相吻合,因而往往增多防治次数和农本.为了提高褐稻虱发生期预测的准确性,1976~1977年对褐稻虱的产卵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台风来袭,稻飞虱的迁飞路径受到影响,加上近期气温走低给稻飞虱提供了良好的孕育环境,目前安徽部分地区田块的稻飞虱尤其是褐飞虱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农户要高度重视这一情况,并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常见的稻飞虱有两种,即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白背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全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除为害水稻外,还可以为害小麦、玉米、高粱、茭白、甘蔗等。  相似文献   

19.
褐稻虱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十多年来,大发生频次明显增加,为害程度日趋严重。为了有效地控制褐稻虱的发生为害,1973年初全国曾制订了统一的测报办法,但由于当时没有摸清褐稻虱长距离迁飞的特性,因此在测报工作中,常常不能正确反映实际发生动态,防治工作往往陷于被动。1977年起,建立了全国联合测报网,开展全国性的联合测报,以指导各地短期测报及大面积防治。三年来的实践证明,联合测报不  相似文献   

20.
褐飞虱唾液中诱导水稻释放挥发物的活性组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行为生测表明在褐飞虱的头部磨碎液中存在诱导水稻释放引诱稻虱缨小蜂挥发物的活性组分,这些活性组分主要属于蛋白质类.在-15~-20℃条件下褐飞虱头部磨碎液的生物活性,至少可保持38d,但72d后全部丧失.褐飞虱唾液中存在的α-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等4种主要酶类中,仅β-葡萄糖苷酶所处理的稻株挥发物能明显地引诱稻虱缨小蜂.褐飞虱头部磨碎液、磨碎液中的蛋白质以及β-葡萄糖苷酶等处理稻株的挥发物与褐飞虱雌成虫为害株的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无明显差异.挥发物提取、分离与鉴定的结果表明,褐飞虱头部磨碎液、头部磨碎液中分离的蛋白质类以及β-葡萄糖苷酶等处理所诱导释放的水稻挥发物与褐飞虱雌成虫为害株所释放的挥发物组成相似.这些结果表明褐飞虱唾液中的蛋白质类,尤其是β-葡萄糖苷酶在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释放中起着重要作用.文中还就褐飞虱唾液中可能存在的各类活性组分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