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穗颈瘟防治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穗颈瘟是发生在穗颈(穗轴与稻穗连接部位)上的稻瘟病。稻穗颈是将稻叶制造的光合产物输送到穗部的必经之道,也是稻株最易感染稻瘟病的部位。水稻进入始穗期后,叶鞘松驰,为稻瘟病菌的侵入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穗轴刚伸长时穗颈部位比较幼嫩.[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稻穗颈瘟(发生在穗颈上的稻瘟病)引起的白穗是优质晚稻之大患.这是因为大多数优质晚稻品种感稻瘟病或严重感稻瘟病,即使一些优质杂交晚稻组合种植的头几年较抗稻瘟病,种植几年后则沦为感瘟组合、甚至是严重感稻瘟病组合.如培两优288、新香优80等.9月上旬前后晚稻破口吐穗期是优质晚稻感穗颈瘟(白穗)的危险生育期,且此期气温下降,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特别是"露水"天气和阴雨天气,剑叶上较长时间有水膜维持,极有利于病菌的侵入.故近年来稻穗颈瘟引起的白穗有加重的趋势.而不少农户看到白穗了才开始用药防治,无异于"雨后送伞",于事无补.因此,许多农户对于穗颈稻瘟病引起的白穗感到无可奈何,一筹莫展.其实只要抓住关键,穗颈瘟引起的白穗也并非难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区2014年水稻穗颈稻瘟病的发生面积、感病品种、发生程度及损失几方面进行调查,从气候条件、品种的感病性及农民的防治水平等分析了穗颈稻瘟病发生的原因,为以后有效防治穗颈稻瘟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稻穗颈瘟(发生在穗颈上的稻瘟病)引起的白穗是优质晚稻之大患。这是因为大多数优质晚稻品种感稻瘟病或严重感稻瘟病;即使一些优质杂交晚稻组合种植的头几年较抗稻瘟病,种植几年后则沦为感瘟组合、甚至是严重感稻瘟病组合。如培两优288、新香优80等,在湖南省新邵县已严重感稻瘟病,曾造成上百亩晚稻失收;金优207抗稻瘟病能力也开始衰退。  相似文献   

5.
水稻穗颈稻瘟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去年洋县丘陵、浅山区发生了大面积穗颈稻瘟病(群众俗称“白穗”),造成严重减产。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查明了水稻穗颈稻瘟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综合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6.
于2021年开展了26%稻瘟酰胺·醚菌酯SC防控水稻(Oryza sativa L.)穗颈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Cav.)试验。结果表明:667 m2用26%稻瘟酰胺·醚菌酯SC 80 mL于水稻破口初期防控水稻穗颈稻瘟病一次,平均病穗防效和平均病指防效分别为88.57%、89.17%,于水稻破口初期和齐穗期防控水稻穗颈稻瘟病二次,平均病穗防效和平均病指防效分别为93.80%、95.85%,药效优于三环唑、稻瘟灵,用药量也较低。  相似文献   

7.
稻瘟病是鲁西南滨湖地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连年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主栽品种的抗病性逐渐丧失,稻瘟病(主要是穗颈瘟)已成为当地水稻生产上的重大隐患。在过去的4年中,除2002年稻瘟病发生较轻外,2001、2003和2004年均发生较重,尤其2003年7~9月份阴雨天气多,水稻穗颈瘟在整个鲁西南滨湖稻区大面积流行,是1995年以来发生最为严重的一年。1发病概况近几年鲁西南滨湖稻区水稻穗颈瘟的发生流行呈现以下特点:①发病面积大。2001~2004年水稻穗颈瘟发生面积均在1·36×104hm2以上,尤其大发生的2003年,水稻穗颈瘟发生面积达2·53…  相似文献   

8.
水稻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稻瘟病1.病状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此病可分别发生于苗、叶、节、穗颈、谷粒等部位。主要常见的有苗瘟、叶瘟和穗颈瘟。叶瘟发生在叶片上,主要有急性和慢性型病斑两种。穗颈瘟发生于穗颈和枝梗上,病斑暗黑褐色,穗颈部受害,一般不结实或秕谷多,严重者造成白穗。2.发生特点叶瘟以分蘖盛期和孕穗初期最易感病,穗瘟则以破口抽穗期最易感病。多雨潮湿天  相似文献   

9.
<正>一、水稻稻瘟病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偏施氮肥等导致稻瘟病发病重。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病时期,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防治应采用以种植抗病优质品种为中心、健身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0.
水稻病虫害是指稻瘟病、纹枯病、水稻螟虫、稻飞虱、稻赤斑黑沫蝉,它们对水稻的危害较大,应重视防治。水稻稻瘟病: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偏施氮肥等致导稻瘟病发病重,水稻一生中有三个易感病时期,分别是苗期、分孽盛期和抽穗齐穗期。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  相似文献   

11.
穗颈瘟不同感染时期与产量损失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稻瘟病菌不同时期接种水稻穗颈使其发病,明确了不同时期接种对瘪粒率、千粒重及产量影响的大小,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测验,以抽穗7天以前三期接种的对三者影响很大,即从抽穗当天至抽穗后7天这一时期为水稻易感穗颈瘟时期。根据防治阈值,推出不同感染时期允许最低的发病率,以此结合预测预报合理地指导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2.
1水稻穗颈瘟加重的原因 a.品种布局不合理。具有相同或相近抗性的品种连续多年的连片种植,而且面积过大,一旦感病,稻瘟病小种种群就会大量繁殖,致使发病程度逐年加重。从目前黑龙江省的穗颈瘟发生较重的品种看,尤其是种植面积较大而且种植年限较长的品种最为严重,如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种植的空育131,不同地区发病程度不一。  相似文献   

13.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黑龙江省饶河县水稻种植面积1 .0万 hm2 ,水稻稻瘟病发生面积 3333.3hm2 ,其中山里乡奋斗村发生面积 333.3hm2 ,二林子村发生面积 40 0 .0 hm2 ,减产幅度达 5 0 % ,严重影响了稻米品质 ,经济损失极大。现就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 发病症状水稻稻瘟病因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 ,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 (捏茎瘟、穗瘟 )和谷粒瘟 5种。黑龙江省发生主要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为主 ,饶河县发生的是叶瘟和穗颈瘟。水稻一般在 4叶期、分蘖期、孕穗期到抽穗初期最易感稻瘟病 ,北方稻区一般 6月下旬到 8…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两病三虫是指稻瘟病、纹枯病、水稻螟虫、稻飞虱、稻赤斑黑沫蝉,它们对水稻的危害较大,应重视防治。1.水稻稻瘟病: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偏施氮肥等致导稻瘟病发病重,水稻一生中有三个易感病时期,分别是苗期、分孽盛期和抽穗齐穗期。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  相似文献   

15.
水稻是黑龙江省龙江县主栽作物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绿色食品的开发,龙江县水稻已发展到35万亩。由于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品种的盲目引进、7、8月份的低温、多雨、寡照导致稻瘟病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一、稻瘟病的种类稻瘟病因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五种。我寒地水稻以叶瘟、节瘟、穗颈瘟为主。二、稻瘟病的发病因素1.品种: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病力明显不同,种植易感病品种则导致普遍严重发病。2.发育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期是最易感病的时期,抽穗当天最易感染穗颈瘟…  相似文献   

16.
水稻穗颈稻瘟病为真菌性病害,该病具有突发性和流行性,一旦感染病症再防治就为时己晚,穗颈瘟是可防不可治的病害。为预防穗颈瘟病发生,通过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资料查阅,结合当地实际撰写防治方案,指导农民进行穗颈瘟病防治。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随着栽培制度的改革,水稻旱种面积逐年扩大,水稻旱种穗颈稻瘟病的发生亦趋严重。据调查,1984年,临沂地区旱种水稻穗颈瘟发病率为75.3~98.3%,严重度为35%;水种穗颈瘟发病率为38.4~65.2%,严重度为21.4%。为了有效地控制旱种水稻穗颈瘟的为害,我们于1987~1990年对其发病规律及药剂防治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一批抗病品种,找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优质稻面积的扩大和农民施肥量的增加,稻瘟病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尤其是穗颈瘟造成水稻的大面积绝收。文章基于水稻穗颈瘟的发生规律及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达到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水稻穗颈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一、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措施 1、水稻稻瘟病 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偏施氮肥等导致稻瘟病发病重.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病时期,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防治方法:防治应采用以种植抗病优质品种为中心、健身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抗病品种.②科学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施足基肥,增施钾肥、锌肥、有机肥,巧施穗肥,适时晒田.③种子处理.  相似文献   

20.
1、水稻稻瘟病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偏施氮肥等导致稻瘟病发病重。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病时期,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防治应采用以种植抗病优质品种为中心、健身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抗病品种。②科学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施足基肥,增施钾肥、锌肥、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