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我国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政策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农技服务》2018,(6):96-97
土地资源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开展土地整治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当前我国土地整治工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概述通过土地整治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陈颖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8):69-70,73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长三角地区进入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区域内2省1市如何协调彼此间利益冲突和竞争,整合各自资源以谋求共同发展成为了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继而分析了当前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困境及成因,最后提出了构建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试论四川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述了四川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分析了该省的区位优势,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体制创新是前提,纠正产业结构偏差,提高产业竞争力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农村信息化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各区域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及信息化人才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农村信息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对我国区域间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对区域间农村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程度进行量化研究,并找出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能够帮助政府部门有效解决各个区域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区域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以知识产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适合时代特征的新思路。本文从探讨“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发展新战略着手,在充分剖析知识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框架下的知识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张雨  王飞飞 《农业科技管理》2007,26(5):14-16,23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努力,文章从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内部条件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出发,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十大保障措施,将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科技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8.
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模型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RLC 预测法和DTOPSIS 动态多目标决策方法,建立了以系统动力学(SD)模型为主,结合以上两种模型和一些辅助模型的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模型体系(RSD)。RSD 可以拟合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过程,分析其协调发展的相互作用规律,着重探讨资金、能源、科教、人口与劳动力四个关键要素在社会经济四个单元间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寻找如何通过政策调控来达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并编制了模型体系的计算机软件。  相似文献   

9.
申亚娟 《农业灾害研究》2021,11(10):139-140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林业资源一直以来都属于非常重要的资源,人类也未停止过对森林资源的大规模利用.人类社会在当今时代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生活区域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实现森林资源的良好保护,以及森林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人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主要基于森林资源保护与区...  相似文献   

10.
夏东 《甘肃农业》2007,(5):85-87,82
当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存在的经济差距使整体区域经济组织做出要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战略决策时,就会形成政策性后发优势。整体区域经济对协调发展的要求越强烈,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差距临界点越低,后发区域越容易获得政策性后发优势;整体区域经济组织所拥有的经济资源越多、所具有的权利越大,政策性后发优势越显著。后发国要充分利用现实的政策性后发优势,也要积极争取不断强化将来的政策性后发优势;后发国的后发地区存在双重政策性后发优势,应充分利用中央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提供的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构建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成为区域提高创新效率、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普遍实践。  相似文献   

12.
区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缩小区城发展上的差距成为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经济工作的中心重点。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新疆与内地发达地区和疆内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对形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缩小经济差距的一些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强  李倔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561-6564
利用新疆近10多年的统计年鉴数据,通过对经济发展规模、人均水平、产业结构、发展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对比,以及标准差、变异系数、罗伦兹曲线等参数的计算,分析了新疆区域内部3大经济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并探讨了新疆经济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还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缓解南北差异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卫新  孙永朋  王美青  徐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770-10771,10779
加快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区域经济产业体系和互促协调发展机制,是新时期浙江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重点、难点.该研究从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区域产业特色出发,对浙江省农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4条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科学发展路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特色集群发展道路、创意提升发展道路、区域协作发展道路,并对这些路径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创新机制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科技政策包括农业科技研究政策、农业科技推广政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政策。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政策,对于促进本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政府制定有效适宜的农业科技政策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态环境政策的机制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国际农业环境政策实践的分析,结合我国实际,阐述了环境治理共同负担原则,以及对现行农业环境政策进行经济学解析,提出了相应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新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对1992-2005年间新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二者全面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期,发展休闲农业对于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促进产业转型与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区域(简称广西北部区域)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农业产业相对发达,旅游产业市场广阔,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内在优势。近年来,广西北部区域休闲农业市场需求稳步增长,休闲农业发展规模也在迅速扩大。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基于问卷调查法对广西北部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区域是环境友好型区域。新常态下,在广西北部区域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优势。对广西北部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经营发展中的品牌意识淡薄;二是经营实体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低;三是布局不合理,难以形成规模营销;四是基础设施差,功能不完善;五是旅游产品单一,特色不显著。进而提出促进广西北部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强化政府指导并提供政策支持;二是促进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三是精心策划促销活动,做好旅游促销工作;四是强化人员培训,规范服务...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砀山果园场拥有果园面积1.5万亩,在册职工1114人,离退休人员1099人.1998年,依照国家全员参加社会保险的规定,我场职工养老、失业、工伤三项保险纳入地方社会保险体系.2004年以来,在企业连续两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我场创新机制,争取地方支持,职工三项社会保险实现了全程社会化管理.社会保险全程社会化管理,不但确保了职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而且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增强和规范了职工社保意识,促进了场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迅速推进,我国原有的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和管理措施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市场化的发展需求,目前由于我国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缺失,造成了大量宅基地低效闲置利用。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创新显得至关重要。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宅基地退出所遇到的困境,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举措,并阐述了促进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