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与任务,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比拿国要低,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以新疆为例,对影响农村城镇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提高新疆捉村城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5.
6.
为验证影响城镇化发展水平最为显著的因素,以17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统计数据为实例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计量分析模型,得出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最显著的影响因素。文中所采用的建模分析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所得结论是科学可信的,对城镇化发展水平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8.
以滇中地区41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GIS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人口城镇化的空间结构,以因子分析法探索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采用OLS和GWR探究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且空间差异大,人口城镇化水平随距离衰变明显。2)全局自相关分析表明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人口城镇化水平局部相关性不明显,各县域人口城镇化进程呈孤立态势。3)因子分析法确定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OLS模型发现三种因素对人口城镇化均具有正向拉动力,经济发展作用力最大,产业结构其次,农业生产的作用力最小。4)GWR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影响强度从北到南增强,农业生产影响强度从西到东增大,产业结构影响强度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增大。滇中县域需要提升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以此促进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现状,指出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中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其应对措施,并指出土地整理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方法,强调只有做到在保证经济建设必须用地的同时,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1):36-39
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龙岩市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得出人均GDP、城乡可支配收入差和卫生技术人员数3个指标具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强化产业支撑,稳步推进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大力改善医疗卫生水平等途径推进龙岩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13.
14.
分析了甘肃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工业化和农业化导致的城镇化发展缓慢以及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并提出了甘肃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9)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新型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有着根本区别,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过去一阶段,我国城乡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政府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发展质量和整体发展格局。但是,政府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缺位、越位、移位等不良现象,导致了城市环境出现许多不安全、不舒适的问题。着重从政府定位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索新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政府角色定位规范,规正前期行为偏差。 相似文献
16.
2020年“十四五”规划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此背景下,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陕西省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个体特征变量中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特征变量中的家庭月收入、家庭月支出、老家有无承包地、就业身份以及同住的家庭成员人数,社会特征变量中的社会保障卡和暂居证/居住证的办理、社会融入意愿以及流动特征变量中的流动时长,对陕西省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尤以老家有无承包地、暂居证/居住证的办理和社会融入意愿等因素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提出政府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统筹社会资源,加强社会支持等政策建议,从而深入推进陕西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存在人口减少而住房建设不断增加的现象,本文对此现象加以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的"不完全城镇化"模式,农民难以割断与土地的联系。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19.
以"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的10年(2004—2013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湖北省各地区城镇化协调性的基础之上,运用泰尔指数分析考察其时序演变和空间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各区域城镇化协调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城镇化协调性呈现不均衡发展的空间格局,即"一主两副"的发展战略和周边山区相对滞后;泰尔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内部差异是湖北省协调发展度差异的主要来源;鄂东地区受生态因素影响较大,鄂中地区更容易受到产城协调因素的影响,鄂西地区则受到人地协调和产城协调的双重制约。湖北省应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提升各区域的协调水平:鄂东应着力改善生态环保水平,鄂中需要加速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鄂西则要提升人口城镇化和产业聚集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