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拆迁户已经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在拆迁安置的过程中,很多农村居民在入住新社区后,在生活上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依托生活方式、生活适应的内涵,分析被拆迁农民在新社区生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家城市化进程,拆迁安置逐渐成为国家发展和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当前,国家发展战略政策也多涉及到农村地区的建设问题,从城市到农村随处可见大量的房屋被拆迁、农田被征用。土地征收和旧房改造项目盛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过程中又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拆迁安置项目实施后农户是否适应,只有安置稳妥才能够确保农户对项目实施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然而,在项目实施后无论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精神生活方面均对农户产生了影响,本文则从村民视角出发就拆迁安置项目对农户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政府为主体,从资金的角度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本和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以张湾东宏社区为例进行价值化分析,得出政府应在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统筹分配农民拆迁安置补偿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农村拆迁安置社区在改变原有的生活空间的基础上,固有的文化在逐步消失,出现农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下降等问题,农村拆迁安置社区文化重塑困境逐渐凸显。为了增强农民在新时代农村社区的内心认同,全面推进中国农村拆迁安置社区文化重塑,有助于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增进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对中国农村拆迁安置社区文化重塑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江苏农民生活及现有的农村拆迁安置小区户外空间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并以此为根据,对江苏农村拆迁安置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作了详细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6.
项目建设需要使用区位条件较好的土地,农垦国有土地往往成为项目建设征地收地的"优先目标"。按现有政策和模式实施土地征拆安置补偿,无法保障被用地人生活水平不降低,急需改革创新征拆办法措施。本文梳理了部分垦区用地拆迁补偿安置的实践经验,并从多元混合补偿、长远分期补偿、先安置后拆迁等方面提出政策创设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飞 《湖北农业科学》2016,(21):5724-5728
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对江苏省典型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LUTRG)政策中农民意愿进行研究,分析增减挂钩中农民的参与意愿、拆迁意愿、安置意愿及满意度,并探讨农民意愿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但农民意愿分化严重;农民希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与补偿过程透明化;农民倾向于集中安置,并十分关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情况;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于城镇后关注的重点;不同地区农民参与意愿、关注点及满意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苏州市失地农民福利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被征地拆迁的农户视角出发,构建了失地农民福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拆迁集中安置社区农民福利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市被征地农民满意度综合得分为3.210 4.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拆迁安置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征收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和安置工作日益成为各级政府需要面对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以泰兴市为例,从制定征收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原则、依据和程序入手,对于如何规范其操作细则和规程,加大集体土地拆迁安置房的建设力度,以及建立健全征收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制度进行总结;并对实践工作中如何建立完善征收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的法律和法规、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安置的补偿原则、标准和程序进行探索,就如何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选取贵州省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偏远农村的33个实施征地拆迁项目的村集体为样本区域,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统计分析法,研究了贵州省的征地补偿安置途径,主要是以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辅以社保安置、留地安置和房屋安置等安置方式,统计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农民期望进行的安置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贵州省征地拆迁补偿安置途径存在的不足之处,如长效安置途径缺乏推广、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低等.针对调查分析结果,结合国内先进经验,提出完善贵州省征地补偿安置途径的建议:大力实施可持续的安置模式,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推进土地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高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加大帮扶力度;缩小征地补偿标准的区域差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对我国被征地拆迁农民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被征地拆迁居民总体满意度不高,主要表现为对安置房不大满意、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本身及其执行不满意、以及认为家庭收入水平下降等,并提出了审慎合理实施土地征用行为,提高征地拆迁补偿费和社会保障标准,建立健全征地拆迁法律法规及争议纠纷受理机构等措施,以切实保障被征地拆迁居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9):193-195
征地拆迁是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再分配过程,它涉及到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博弈。近年来,虽然政府不断出台政策以期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农民在利益表达中仍处于劣势。部分失地、被拆迁农民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引起了集体上访或者暴力冲突,因征地拆迁引发的利益冲突愈演愈烈。在分析农村征地拆迁过程中农民的利益表达及现实困境基础上,探讨完善农民利益表达途径的多元化对策,以维护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福州大学城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办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通过对福州大学城被征地产权所有情况的研究,探讨在土地产权变更以后如何制定补偿安置原则。并且通过对现有可选择补偿安置办法的研究分析,提出改善福州大学城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办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农民对于土地的情结,可以说自古以来根深蒂固。对农民土地的征用与居址的拆迁.稍有不慎都将造成矛盾和隐患.给社会带来极不稳定的因素.近日通过本刊记者的深入采访.郑州市金水区姚桥乡党委、政府在征迁安置过堡中艰苦卓绝的工作.使我们对破茧而出的“姚桥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拆迁作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一种实现方式,在城镇化道路上屡见不鲜,但是在拆迁工作中,随之产生了回迁安置社区的治理问题。通过分析"城中村"回迁安置社区的现状,深入挖掘回迁安置社区存在的治理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推进拆迁安置社区的完善化建设,文章从失地农民市民化程度的角度对拆迁安置社区的治理现状进行了调查。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结合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的方式,选择了南京市某两个城郊拆迁安置社区,两社区在建设时间和治理方式及程度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具有对比分析的必要性。关于拆迁安置社区居民的市民化程度的测量,选取角色认知、角色行为和角色体验这3个维度对失地农民的市民角色认同进行测量,从而体现其市民化程度。通过数据汇总和对比分析,两社区居民在角色认知和角色体验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存在一定的社区治理困境的相同点,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农村地区土地与房屋征收拆迁的案例越来越多,而农村居民对农村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满意度则是衡量农村土地与房屋征收拆迁安置工作是否合理的标准之一,同时也是关系到农民福利与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针对农村拆迁安置补偿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刘玉娟 《甘肃农业》2005,(10):37-38
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土地的征用,被征地后的农民身份发生了变化,由农民变成了居民,失去了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土地,同时也失去了重要的养老保障。随着被征地农民的逐渐增多,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文章探索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制度构建以征地安置补偿费和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为主要资金来源,建立专门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征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闵德美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535-5536,5549
分析了现行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农地征收目的合理性的界定不够明确;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费用的分配不合理;农地征收程序不够完善政府角色错位;对被征地农民的救济程度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相应对策,严格界定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合理确定征地补偿费;完善征地的程序;建立征地补偿和被安置农民安置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征地拆迁所引发的群体事件也越来越多。该文通过分析征地拆迁出现的问题,从政府、企业、农民3个角度出发,剖析造成群体事件的主要原因:有政策问题、舆论问题、建设问题,生活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信息公开、完善评估机制、提升居民素质等一系列对策,以保障"征地拆迁"的合理合法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