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虫对农药的抗药性是随着农药的使用而产生的。它的发展历史,就是农药使用的历史。也就是说随着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病虫对农药的抗药性。对于抗药性的定义,WHO(1958)认为,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是指某种昆虫群体发展成为新的种群,而新种群对杀虫剂的忍受能力超过能杀死某正常群体大多数个体的药剂剂量。抗性是由于使用杀虫剂后在昆虫群体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遗传特征的,与昆虫对某种药剂的敏感  相似文献   

2.
药剂对小菜蛾抗性及敏感品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云南通海、元谋和澜沧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田间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云南上述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各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对有机磷类药剂的抗药性为1.74~31.1倍;对菊酯类药剂的抗药性为7.41~764倍;对阿维菌素类药剂则产生了 5.60~4.06×104倍的抗性。通过离体和活体试验测定了药剂对小菜蛾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抑制作用。敌敌畏和灭多威对通海抗性品系AChE离体和活体内的抑制中浓度(I50)分别是敏感品系的209、26.5倍和2.21、2.16倍;敌敌畏对通海小菜蛾种群的离体和活体内抑制中时间(IT50)小于敏感品系,分别是敏感品系的0.32和0.17倍;而灭多威对通海小菜蛾种群的离体和活体内抑制中时间(IT50)则大于敏感品系,分别是敏感品系的1.37和1.74倍。  相似文献   

3.
近来蔬菜害虫种类多,虫口密度大,且世代重叠,有的农民反映施药后防治效果不理想.据调查,其主要原因:一是选择农药不对口,不区分害虫而乱用药:二是不在防治适期用药,有的等到害虫大量发生时才用药,有的则见虫就打药,2,3 d打1次"保险药";三是不按防治指标施药或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四是使用剧毒农药,既杀死害虫也杀死了天敌;五是单纯依靠药剂防治,不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因此,在防治蔬菜害虫时既要考虑如何克服以上的不足,同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现状及化学防治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就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如何进行化学防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针对国内外草地贪夜蛾发生的现状,从抗药性程度及交互抗性、种群遗传、抗药性机制以及化学防治的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化学防治要尽量做到药剂品种、时间和空间的配合;掌握好药剂防治的两个窗口期,一是害虫本身敏感的窗口期即从孵化到3龄初,二是孵化后到钻蛀前;分阶段选择适宜药剂类型用于化学防治。除了考虑杀虫剂作用机制类别外,作用方式也要考虑。卵高峰期施用具有触杀活性的药剂配合具有杀卵活性的药剂添加具有渗透功能的助剂,孵化高峰期施用触杀药剂配合胃毒药剂,后期大龄幼虫可以考虑胃毒药剂为主的化学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龚坤元 《植物保护》1964,2(2):86-87
害虫抗药性的发展主要是随着药剂连续使用、次数增加,而逐渐产生的。因此,某种害虫对某种药剂有无抗药性,只是相对的比较,没有绝对的界限。抗药性的测定是应用一种方法,把不同地区同种害虫对同一种药剂的抗药性,相对的区别开来。因之,害虫抗药性测定的特点是:(1)抗性测定是相对毒力测定,与一般药效试验不同,尽可能的在  相似文献   

6.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害虫抗药性综合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害虫抗药性检测方法,以3种重要害虫家蝇Musca domestica、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8个抗性/敏感种群的转录组数据为对象,使用已开发的乙酰胆碱酯酶抗性突变检测程序ACE检测不同种群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抗药性突变,并使用Bowtie 2软件和R程序包DESeq2检测其解毒酶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分析这3种害虫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分子基础。结果显示,在家蝇2个抗性种群KS8S3和ALHF中检测到ace2基因上发生了G227A抗药性突变,突变频率分别为0.318和1.000;在白纹伊蚊抗性种群Tem-GR中检测到CCEae3a基因的表达量较敏感种群Par-GR上调了7.175倍;在小菜蛾抗性种群ZZ中检测到ace1基因上发生A201S和G227A抗药性突变,突变频率分别为0.656和0.692。根据上述突变频率和解毒酶基因表达量变化评估的3种害虫种群抗药性情况与其之前的报道基本相符,表明基于转录组数据同时对靶标抗性机制和代谢抗性机制进行检测的害虫抗药性综合检测方法可以很好地反映害虫种群的抗药性状况。  相似文献   

7.
自从40年代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问世以来,它在防治卫生害虫、保障人类健康方面立I;了汗马功劳,多年来曾是卫生杀虫剂吨位最大的农药中评1。但由于滴滴涕的高残出,卫生害虫又对其产生抗药性,大多数国家已经禁用。为了寻求替代药剂,各国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目前用于防治卫生害虫的药剂有拟除虫菊酯类、昆虫生长谢节剂、引诱剂和驱进剂、有机磷类、氮么甲酸酯类和有机氯类等。五拟除虫菊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害虫高效广谱、击倒快、*渠小;很快在防治卫生害虫上大显身手。目前已批准登记的用于防治卫生’或虫的主要品…  相似文献   

8.
采用微量毛细管点滴法筛选出比河北廊坊桃蚜相对敏感种群更为敏感的甘肃宕昌桃蚜种群,建立了18种杀虫剂对桃蚜敏感种群的毒力基线,可作为今后国内各地监测桃蚜抗药性水平的敏感基线。用氧乐果、氰戊菊酯及其氧乐果+氰戊菊酯对桃蚜敏感种群进行抗性选育,汰选20次时桃蚜对混剂氧乐果+氰戊菊酯只产生4.85倍的抗药性,比氧乐果单剂(7.39倍)抗性发展速度幔,尤其比氰戊菊酯单剂(87.21倍)更慢,表明桃蚜易对菊酯类药剂产生抗药性,混剂可以延缓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离体叶盘法和活体植株法,测定了从田间分离获得的对氟吗啉具有抗药性的黄瓜霜霉病菌菌株和通过室内紫外线诱变获得的对氟吗啉及对照药剂烯酰吗啉和嘧菌酯产生抗药性的突变菌株的生存适合度。试验结果表明,室内诱导获得的氟吗啉和烯酰吗啉抗药性突变菌株的适合度明显低于敏感菌株和嘧菌酯抗药性突变体及田产氟吗啉抗药性菌株,主要表现在菌株的侵染率、产孢能力和致病力的减弱。室内获得的氟吗啉和烯酰吗啉抗药性突变体和敏感菌株混合接种、继代培养后,其抗药菌株的检出率在混合群体中逐渐降低,其中抗性突变体FR4和敏感菌株以2:8的比例混合接种、培养7代后,其无性后代中检测不到抗药性菌株的存在,表明室内氟吗啉抗药性突变体竞争力弱于敏感菌株;而田间氟吗啉抗药性菌株和室内嘧菌酯抗药性突变体则表现出和敏感菌株相似或更强的竞争力,预示田间自然情况下抗药性菌株存在着可能形成优势菌群而导致药剂防治失败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
茚虫威属于噁二嗪类杀虫剂,与大多数杀虫剂不同的是其进入害虫体内需要经活化代谢转变成N-去甲氧羰基代谢物(decarbomethoxylated metabolite,DCJW)后不可逆地阻断钠通道,进而发挥杀虫活性。茚虫威由于其作用机制不同于常见的使钠离子通道延迟关闭的菊酯类药剂而被广泛用于鳞翅目和一些同翅目、鞘翅目害虫的防治。抗药性是任何杀虫药剂使用后面临的问题,茚虫威也不例外,许多害虫对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昆虫对茚虫威产生抗性的机制包括酯酶活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和P450活性的增加以及分子靶标F1845Y、V1848I、L1014P的突变,这些对茚虫威抗性机制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开展的,需要进一步验证其对抗性研究的贡献度。针对我国田间害虫种群对茚虫威的抗性现状,及时实施对茚虫威有效的抗性治理是迫切的。对于茚虫威的抗性治理除了传统的杀虫药剂轮用、混用外,需要利用其作用机制特点开展抗性治理策略研究。一是充分利用其活化代谢的特点,开展组合药剂的研究应用;二是菊酯类药剂和茚虫威的作用机制均与钠离子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11.
害虫综合治理是人们经过较长时间与害虫斗争所总结出来的害虫防治新的策略。自从40年代后DDT、六六六及有机磷农药的出现。当时人们认为,农药可解决害虫问题了,较多地依靠药剂防治,30多年来药剂防治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害虫的发生反而变得越来越严重,一些原来为害不严重的害虫,现在变得严重了。另外一些很易杀死的害虫,随着药剂的反复使用,产生了抗药性,不易防治。由于这些现象,人们对害虫防治的策略得重新考虑。196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生物防治的国际组织(IOBC)提出害虫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2.
谭荫初 《植物医生》2001,14(1):26-26
螨类害虫是危害柑橘的主要害虫之一。它适应性强,繁殖率高,危害猖獗,且易产生抗药性。因此,防治柑橘螨类害虫,必须了解其发生特点,把握关键时期,科学使用农药,才能达到经济效的目的。现将柑橘螨类害虫发生特点与药剂防治简介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掌握果园重要害虫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的抗药性水平及动态变化,于2012–2015年间利用浸叶法监测了中国新疆察布查尔、山东济南、陕西乾县、河北昌黎和江苏丰县苹果绵蚜对常用药剂吡虫啉、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不同苹果绵蚜种群的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以2012年察布查尔苹果绵蚜为相对敏感品系,结果发现:所有种群在不同年度均对吡虫啉产生了低到高水平抗性(最大抗性倍数 >2000倍);对于高效氯氟氰菊酯,昌黎、乾县及察布查尔2014种群均为敏感,济南、丰县和察布查尔2015种群均产生了中到高水平抗性;对于毒死蜱,乾县种群保持敏感,察布查尔、昌黎、丰县和济南种群产生了低到高水平抗性。酶活力测定结果显示: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与苹果绵蚜对吡虫啉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水平呈正相关性,而酯酶活力与苹果绵蚜抗药性水平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表明,新疆察布查尔、山东济南、陕西乾县、河北昌黎和江苏丰县的苹果绵蚜对吡虫啉、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水平均呈逐年提高趋势,其中对吡虫啉的抗性程度最严重,防治中应注意合理轮换用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害虫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自从1908年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的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药性以来,发现害虫的抗药性已有100年的历史。世界卫生组织(WHO)1957年对昆虫抗药性作了如下定义:“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杀虫药剂的连年大量使用,害虫的抗性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对害虫抗性的监测工作越发显得必要。在从事害虫抗性的监测中,必须明确的是,昆虫的抗性就是昆虫的一个品系发展了能忍受对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是致死剂量的毒剂的能力。抗性是种群的特性,而不是个体昆虫改变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有当种群的大部分最初是敏感的,而当用一种杀虫药剂选择后,这  相似文献   

16.
棉叶螨也称为棉红蜘蛛,属蛛形纲叶螨科,其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世代周期短,是为害棉花的一类重要害螨。目前,用于防治棉叶螨的化学药剂主要是神经毒剂及呼吸抑制剂2大类,且棉叶螨对多数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以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为首的植食性害螨已成为世界上抗药性最严重的节肢动物之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棉田二斑叶螨种群对阿维菌素产生了1 415倍抗性,而国内棉花上棉叶螨主要对有机磷类药剂产生了较强抗性,最高为467倍。棉叶螨产生抗药性的机制主要涉及靶标突变及解毒代谢增强,其中靶标突变主要涉及乙酰胆碱酯酶、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等;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一种或多种解毒酶共同参与害螨对化学药剂的解毒代谢。该文主要从棉叶螨的种类及分布、用于防治棉叶螨的化学药剂、棉叶螨的抗药性现状、抗药性机制解析和抗药性治理策略5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因地制宜的抗药性治理策略,旨在为棉叶螨的田间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梁彩勤 《广西植保》2009,22(4):19-20
菜青虫(Pieris rapae)属鳞翅目,粉蝶科,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尤以芥蓝、甘蓝、花椰菜等受害较重。扶绥县历年来均有种植芥蓝、甘蓝的习惯,而每年因菜青虫为害造成的损失严重的达30%以上,有的甚至绝收。在防治菜青虫的传统药剂上大多以有机磷农药为主,长期单一使用有机磷农药,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菜农普遍反映防治菜青虫的药剂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8.
4种杀虫剂对棉铃虫抗药性种群幼虫呼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 L D50 及 L D95剂量的氰戊菊酯、灭多威、甲基对硫磷和硫丹 4种杀虫剂 ,分别处理棉铃虫 H elicoverp a armigra Hübner敏感和抗药性种群的 5龄幼虫 ,测定各药剂对幼虫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 L D50 计 ,氰戊菊酯和灭多威对抗药性种群的处理剂量分别是敏感种群的 15.8和 14.1倍 ,但其呼吸抑制率却显著降低 ;用甲基对硫磷、硫丹处理 30 0~144 0 min对抗药性种群的呼吸抑制率也低于对敏感种群。在 L D95剂量下 ,用氰戊菊酯、甲基对硫磷处理 10~ 6 0 min对抗性种群呼吸抑制率分别为 14.7%~ 2 7.3%和 2 7.2 %~ 15.5% ,而对敏感种群则分别达 4 2 .0 %~ 4 8.6 %和 4 5.8%~ 50 .4 %。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二化螟是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由于连续使用杀虫双超过20a,三唑磷10a防治二化螟,致使二化螟对杀虫单(杀虫双)普遍产生抗药性。1999年测定抗性增加67~587倍,达到高抗和极高抗水平;二化螟对三唑磷在温州和台州等局部地区也达到了68~162倍的高抗水平。为治理二化螟抗药性,必须加强对害虫抗药性的监测,在高抗药性地区停止使用杀虫单(杀虫双)和三唑磷防治二化螟;在低抗药性和敏感地区也应减少使用次数和用量,达到延缓抗药性产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灰霉病菌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对于灰霉病的防治,化学药剂仍然是最简单有效的途径。然而,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杀菌剂的使用更加精准,以延缓灰葡萄孢抗药性产生。笔者总结了防治灰霉病的9种单一活性位点杀菌剂的作用模式及抗性产生机制,以及多重抗药性和解毒作用等与作用位点无关的抗性产生机制,提出了减少杀菌剂对葡萄孢种群选择压力的策略和田间抗性管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