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制约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相同条件下,从稻田直接收集的病粒中的稻粒黑粉病菌厚垣孢子不能萌发,而取之于仓库中的孢子能萌发。为探明其制约因素,对该病菌进行了光照和浸水时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形成后,必须经光照射后,方可进入休眠期;度过5~6个月休眠期的冬孢子,必须浸水48h以上才开始复苏;复苏后的冬孢子必须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未完成后熟作用的冬孢子和完成后熟但尚未复苏的冬孢子即使在光照条件下也不能萌发。即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必须经历后熟、休眠、复苏三个阶段后,在适宜的光照与温湿条件下,方可萌发。光照对其冬孢子具有双重作用,促使后熟进入休眠和刺激萌发。  相似文献   

2.
 根据山楂锈病菌的形态特征及致病性,初步鉴定为梨胶锈山楂专化型(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 Miyabe ex Yamada f.sp.crataegicola)。冬孢子角吸水胶化后1小时萌发产生担孢子,24小时达到最高萌发率。冬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5℃,适宜温度10℃~35℃;担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5℃,适宜温度15℃~25℃。两种孢子在有水膜的情况下才能萌发,不需要补充营养。冬孢子角在室温下能存活60天左右,5℃冰箱中可存活4个月左右。单个的冬孢子及担孢子不耐干燥,1~2天便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3.
 高粱花黑穗病(Ustilago Kenjiana Ito)是我国高粱上发生的一种病害,对产量影响轻微。冬孢子萌发适温是25-30℃,在水滴里萌发率最高,最适pH是6.0-6.5。在不同营养液里以酵母汁及花粉汁里萌发率最高,在人工培养基上病菌生长最适温度是25℃,最适pH是5.9.碳源以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和果糖里生长最佳。氮源以蛋白胨和天冬素生长最好.菌瘿黑冬孢子变褐后不经休眠即可萌发。冬孢子在室外可存活一年半,在土壤里经一冬便丧失生活力,室内能存活三年.以冬孢子接种土壤和种子均未发病,属于花器局部侵染,当年侵染当年发病的非系统侵染病害.冬孢子在高粱孕穗或尚未开花的小花护颖与外颖缝隙中侵入子房,而不是在开花期或开花后侵入,也不是从柱头、花柱或其它部位侵入,当年尚能重复侵染.  相似文献   

4.
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在室内干燥条件下贮存3年左右即丧失活力。度过休眠期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则可萌发。冬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水层厚度小于0.5mm较为适合。荧光、紫外光或散射光处理均可促进萌发,光照强度以60001x为宜。每天光照10—12h,5天后冬孢子大量萌发,先连续黑暗水培3—4天,再间歇光照3天,也可大量萌发。25—200ppm赤霉素对其萌发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供试的几种营养物对其萌发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姚卓  陈万权  高利  刘太国  刘博 《植物保护》2014,40(3):122-126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由小麦矮腥黑粉菌(Tilletia controversa?Kühn, TCK)引起的我国对外一类检疫性病害。本项研究对其病菌冬孢子的萌发、人工接种方法进行了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参试菌株冬孢子在土壤浸提液培养基上45~50 d时达到萌发高峰,冬孢子浓度对萌发率有影响,浓度为(100~105)×10?4个/mL时萌发率最高。因此,可以选用此浓度作为室内TCK冬孢子萌发研究的适宜浓度。在室内进行TCK冬孢子的人工接种方法的研究表明,冬孢子在培养基上萌发后,将麦种放在培养皿盖中的湿滤纸上, 置于5 ℃的培养箱中培养,直到苗长到3~5 cm,然后将麦苗种植到直径为24 cm的塑料盆中,在白天30 ℃,夜晚18 ℃的生长箱中培养至植株成熟,可获得7%左右的发病植株。  相似文献   

6.
影响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萌发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熟过程中的稻曲病菌孢子球表面桔黄色的厚垣孢子萌发率很高,后随孢子球老熟其萌发率急剧下降而进入休眠期。在26℃和高湿条件下处理老熟孢子球20天以上就能打破厚垣孢子的休眠,促其顺利地萌发并产生小孢子,萌发率可达30%。这两类厚垣孢子萌发方式差异较大。适温高湿处理10天后的厚垣孢子其呼吸强度明显增强。打破休眠后的厚垣孢子萌发时仍需足够的水分和氧气,其萌发盛期长达35天以上,处理约60天后孢子球开始解体,萌发率急剧下降。日光、荧光灯、紫外线灯等光照对厚垣孢子萌发无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但抑制小孢子的形成。偏酸至中性有利于萌发和产孢,过酸或过碱(pH3.0和10.0)则明显地抑制孢子的萌发和产孢。1%的葡萄糖、果糖、蔗糖和甘露糖有利于萌发和产孢。  相似文献   

7.
通过不同条件对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率影响的试验研究表明,甲醛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有明显促进作用,萌发率达88.89%,冬孢子在麦芽糖和水琼脂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达84.49%。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冬孢子萌发率差异较大。冬孢子在28℃时最适合萌发,达89.67%,在pH为7时萌发率最高达89.02%。  相似文献   

8.
红花锈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病为害特征为叶片干枯,植株早衰,含油量下降,地下茎感染,使许多病株在营养期萎蔫死亡。初侵染源——冬孢子粘附于种子表面和冠毛上;散落田间时也能侵染。冬孢子人工接种下侵染真叶,但田间自然条件下不起作用。新鲜冬孢子有少量萌发,隔年冬孢子萌发率明显提高。冬孢子萌发温度极限为10至33℃,适温18至28℃,最适温度为25℃。冬孢子水滴上萌发率低,红花幼苗榨出液具激发作用;而夏孢孢子水滴上萌发远高于榨出液。冬孢子干藏可存活两年.夏孢子残存期可延续166天以上。共鉴定87份红花种质抗病性,差异很显著,但无一表现免疫。  相似文献   

9.
小麦稈锈病菌冬孢子的萌发受許多因素的影响。試驗証明:在田間直立过冬的麦稈上的冬孢子比在麦垜上的冬孢子萌发好,尤以晚播小麦在秋季低温下形成的冬孢子萌发更好;萌发方法以水滴正放为最优;用化学药剂处理方法对克服冬孢子的休眠期没有明显作用;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9°—20℃,最适温度为12°—16℃。  相似文献   

10.
江辉  周益林  段霞瑜 《植物保护》2012,38(2):120-123
通过研究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不同菌株冬孢子萌发对温度的敏感性,进一步明确不同TCK菌株冬孢子萌发对温度的反应,以便深入了解此病害发生和流行的成因.选取采自不同年份的45个TCK菌株,室内控制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这些菌株的萌发过程及萌发特性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所得数据.5℃和10℃不同培养温度下,参试菌株的萌发率和萌发过程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一采集年份不同菌株在相同培养温度下,萌发过程和萌发率有明显的差异,随着保存年限的增长,菌株冬孢子的萌发率会逐渐下降,但在常温下放置8年左右的部分菌株仍然具有萌发能力.不同的菌株萌发对温度确实具有不同的敏感性,此结果为防止该病害的传入、定殖、传播以及预测和防治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土壤湿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土壤湿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contronversa Kühn,TCK)萌发率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其冬孢子在土壤质量含水量为1%~28%(相对含水量3.57%~100%)范围内均可萌发,其适宜萌发的土壤质量含水量范围为10%~25%(相对含水量17.85%~89.3%),最佳土壤相对含水量范围在65%~75%之间;不同分离物在相同土壤湿度培养下,多数分离物冬孢子的萌发率之间差异不显著。根据分离菌Tt1和Tt2在不同土壤湿度下培养50d和60d的冬孢子萌发率,建立了TCK冬孢子萌发率与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关系模型,此结果为TCK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TCK冬孢子在-2~12℃范围内都可以萌发,5℃为最佳萌发温度。同一分离菌冬孢子在不同温度处理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差异;不同分离菌冬孢子在相同温度下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很大差异。在5℃下5个分离菌中,冬孢子萌发起始时间最短的为15 d,最长为35 d,培养60 d时分离菌Tt1、Tt2、Ty、Tm和Tu冬孢子的萌发率分别为86.4%、23.9%、23.3%、44.3%和81.0%。根据分离菌Tt2不同温度下培养50 d时的萌发率,建立了萌发率(Y)与温度(X)的模型为Y=0.150 8 exp[-0.02949(X-4.957 6)]2,此结果为TCK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以谷子腥黑穗菌(Tilletia setariae Ling)冬孢子接种正开花的谷子小花后引起发病,为花器局部侵染,当年侵染当年发病的非系统侵染病害。以二甲基亚砜处理,紫外光线照射和土壤越冬处理的冬抱子均能打破其休限期。在15-30℃里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在pH4-7里均可萌发,以pH6为最适。碳、氮源对冬孢子萌发无明显的刺激作用。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是20℃,最适pH值为7.0。在PDA上生长最佳。棉子糖、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为最佳碳源,DL-丝氨酸为最佳氮源。冬孢子经扫描电镜观察为T型(瘤突型)。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数多达百个,虽"毛刷状"。在人工培养基上能产生厚垣孢子。以0.5% KOH-safranin O快速核染色剂染色,看到菌丝细胞里多含有双核,及锁状联合。  相似文献   

14.
康乃馨锈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孢子萌发法对引起甘肃省康乃馨锈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5~28℃、100%相对湿度、1%的葡萄糖液和无菌蒸馏水、黑暗、pH7等有利于康乃馨锈病病原菌夏孢子的萌发,夏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2℃(20 min)或43℃(10 min);对冬孢子采用与夏孢子相同的研究方法,但均未见有萌发.  相似文献   

15.
 稻粒黑粉菌(Neovossia horrida)以次生担孢子经气流传播至水稻花器引起局部侵染,所致病害近年来在水稻不育系上普遍严重发生。据观察,田间冬孢子越冬休眠后3月中下旬即开始萌发,萌发当天即可形成初生担孢子,初生担孢子在1~2天内成熟、脱落,萌发形成次生担孢子。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根据啤酒大麦加工工艺流程中所采用的药剂及浓度为参考,设计不同浓度的漂白粉、石灰、甲醛以及石灰加漂白粉,对TCK冬孢子分别处理4h,置3%琼脂培养基上,然后放入5℃生长箱内培养,观察药剂处理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加工工艺中所采用的漂白粉及石灰处理浓度不足以杀灭TCK冬孢子;其污水处理中采用0.05%浓度的甲醛有抑制孢子萌发的作用;而用清水浸泡的孢子在1个半月后仍有50%以上的萌发率。在啤酒大麦加工过程中,TCK冬孢子的流向主要为大麦下脚料,数量达到90%以上,而浸麦水和排放的污水中的孢子量很少。  相似文献   

17.
旨在明确谷子粒黑穗病病菌冬孢子萌发最适条件及对生物杀菌剂的敏感性,为谷子粒黑穗病的研究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悬滴法研究了温度、湿度、光照、pH及碳、氮源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并测定6种生物杀菌剂对谷子粒黑穗病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pH为7,4~8 h的光照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当相对湿度≥80%时,冬孢子才可萌发;甘氨酸、蛋白胨和尿素对冬孢子萌发无影响;硝酸钾、氯化铵和硫酸铵对冬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碳源对冬孢子萌发无影响。中生菌素、香菇多糖和丁子香酚对谷子粒黑穗病病菌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0.224 8、0.598 1μg/mL和1.560 1μg/mL;其次是乙蒜素和多抗霉素,EC50分别为42.971 6μg/mL和44.753 9μg/mL;宁南霉素的毒力最弱,EC50为2 914.965 0μg/mL。  相似文献   

18.
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shaense是一种潜力巨大的生防真菌,绿僵菌能否在土壤环境下快速定殖是有效控制地下害虫的重要条件,而孢子萌发是定殖的第一步。本文研究了土壤温、湿度及竹林土、河滩土和农田土等3种土壤类型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利用土壤平板法观察了孢子在土壤中的生活周期。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湿度对孢子萌发影响显著,土壤类型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小。在供试3个土样中,在最适温、湿度条件下,孢子萌发率均可达到80.0%以上。土壤类型不同,适宜孢子萌发所需的温、湿度不同,竹林土最适温度为25℃,随湿度增加孢子萌发率增加,湿度24%时孢子萌发率最高为80.8%;农田土最适温度为25℃,随湿度增加孢子萌发率降低,湿度6%时孢子萌发率最高为86.5%;河滩土最适温度为30℃,随湿度增加孢子萌发率降低,湿度6%时孢子萌发率最高为80.0%。土壤类型与土壤温、湿度的互作对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绿僵菌孢子在25℃、土壤湿度12%条件下,12 h开始萌发产生芽管,24~96 h为营养生长期,120~144 h为生殖生长期,之后开始产孢,168 h即可观察到链状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9.
B18是一株对十字花科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具有抑制作用的优良生防放线菌,其活菌以及发酵液都可抑制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萌发.为提高其菌体量以及孢子萌发抑制率,本文以菌体生物量和发酵液抑制根肿病菌休眠孢子活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优化B18的发酵培养基组分以及培养条件.结果 表明:...  相似文献   

20.
通过设置不同pH梯度,研究土壤pH对根肿菌侵染及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酸性时病菌侵染速度快,碱性时慢,而强酸性和碱性土壤条件则抑制孢子萌发;pH为6.0时最有利于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萌发率最高,为53.96%;碱性条件可使初级原生质团变形凝结成球状,不能正常分裂或延迟形成游动孢子囊,从而不利于根肿菌侵染。白菜发病率与病情指数随pH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pH为5.0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pH 7.0~8.0时发病轻。因此,适宜的偏酸性环境条件下,通过作用于病菌休眠孢子萌发和侵染,提高病害危害程度,而中性或碱性条件干扰该过程并降低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