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试验目的通过试验探讨采摘花丝对红花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并寻求最佳采摘期。二、试验设计试验共设3个处理。处理1,不采摘花丝;处理2,花丝即开即摘;处理3,花丝呈橘红色时采摘。  相似文献   

2.
新红花7号属少刺药用白花品种.苗期叶片边缘光滑,分枝后叶边缘无刺,适于采摘花丝.该品种突出的特点为籽实产量和花丝药用成分含量高.  相似文献   

3.
对玉米田棉铃虫进行了人工剪花丝和 35 %植保博士乳油不同稀释液点花丝及喷雾处理的防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人工剪花丝处理区雌穗被害率为 18.0 % ,较对照低 70 .7个百分点 ,其防效为 79.7% ,是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福建特色烤烟品种的采摘成熟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恩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004-13007,13025
[目的]探讨福建特色烤烟品种CB-1和F1—35的最佳采摘成熟度。[方法]选取上、中、下3个部位烟叶进行试验,每个部位设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原烟外观质量、感官质量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CB-1和F1-35品种的最佳采摘成熟度不同,下部烟叶,2者均以XM3处理最好;中部烟叶,CB-1以CM3处理最好,F1-35以CM2处理最好;上部烟叶,CB—1以BM2处理最好,F1-35以BM3处理最好。[结论]不同烟叶品种的最适成熟度采摘时间存在差异,适当提前采摘时间能有效提高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研究木薯不同叶片采摘量及采摘时间对木薯主要生长性状的影响。【方法】以华南205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试验方法,测定木薯叶的不同采摘量、不同采摘时间对木薯株高、主茎粗、主茎高度、单株鲜茎叶重、单株鲜薯重及鲜薯淀粉含量、收获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木薯叶的不同采摘量对株高、主茎粗、主茎高度、单株鲜茎叶重及单株鲜薯重等5项生长性状影响大,方差分析及F测验结果显示均为极显著差异,不同采摘时间对株高、单株鲜茎叶重及收获指数的影响较大;此外,所有处理的单株鲜薯重均较对照有所增加,种植3个月后,每次采摘量为1/3,每30 d采摘1次处理的株高、主茎粗、主茎高度、单株鲜叶重、单株鲜薯重等生长性状指标达到最大值,同时单位面积产量也达到最大,而且获得的叶片量在所有处理中排位为第三,为最优处理。【结论】种植3个月后,每次采摘量为1/3,每30 d采摘1次为华南205的最佳采摘方式。  相似文献   

6.
切割式红花收获机滚刀轴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提高花丝采摘效率和花丝质量,设计一种切割式红花收获机,并对其关键部件滚刀轴进行分析与优化.【方法】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滚刀轴进行三维实体建模,并导入ANSYS Workbench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及模态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不同转速下主轴与滚筒联接处的位移量,通过结构静力学分析得出主轴的最大弯曲应力、最大变形量及其发生的部位,通过模态分析提取出主轴1至6阶的固有振动频率及各阶频率所对应的振型.通过以上分析,会得到滚刀轴的优化结果,最后将优化后的红花收获机进行田间试验.【结果】利用胀紧联结套解决主轴与滚筒联结处产生的间隙,避免振动的发生;通过改变主轴转速、强化易变形的部位及增大轴肩处圆角半径来降低应力集中,提高红花收获机整机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采摘花丝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可行性.【结论】该研究可以为红花收获机装置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田间条件下玉米花粉生活力、花丝受精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3年的玉米花粉生活力和花丝授粉结实率的试验结果看,在平均温度20—26℃、相对湿度66—86%的田间条件下,玉米花粉生活力以6小时内为强;花丝授粉结实率以3—6天为最高。  相似文献   

8.
选用不同类型的5个糯玉米自交系,测定了其花丝伸长速度、花丝抽出苞叶数目以及吐丝后不同时期授粉结实数,结果表明:无秃尖类型自交系花丝伸长速度较一致,花丝抽出苞叶的时间较早、集中,花丝伸长1 cm后的第3天,花丝就全部抽出苞叶;第2天授粉结实数就显著增加,第3天授粉结实数接近于最大值;第5天、第6天后结实数开始显著下降。有秃尖、长穗型自交系的花丝伸长速度在试验的6 d中缓慢提高,抽出苞叶的花丝数目较少,持续时间长,前7 d的结实数缓慢升高,后逐渐降低。因此,在糯玉米组合选配时,选择少秃尖自交系作母本,制种时尽可能使父本盛花期在母本吐丝后的第3天至第5天,从而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9.
选用不同类型的5个糯玉米自交系,测定了其花丝伸长速度、花丝抽出苞叶数目以及吐丝后不同时期授粉结实数,结果表明:无秃尖类型自交系花丝伸长速度较一致,花丝抽出苞叶的时间较早、集中,花丝伸长1 cm后的第3天,花丝就全部抽出苞叶;第2天授粉结实数就显著增加,第3天授粉结实数接近于最大值;第5天、第6天后结实数开始显著下降。有秃尖、长穗型自交系的花丝伸长速度在试验的6 d中缓慢提高,抽出苞叶的花丝数目较少,持续时间长,前7 d的结实数缓慢升高,后逐渐降低。因此,在糯玉米组合选配时,选择少秃尖自交系作母本,制种时尽可能使父本盛花期在母本吐丝后的第3天至第5天,从而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目前我国油茶果采摘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采摘成本高等问题,设计了一款油茶果采摘装置,并对其关键部件进行了详细设计.通过建立油茶果采摘力学模型和求解,得到影响油茶果的采摘因素.运用ADAMS仿真分析得到激振器最大输出加速度为124.7 m·s-2,激振器产生的最大惯性力为10.03 kN;结合油荼果采柄分离力试验结果,确定了采摘装置参数设计的合理性.正交试验表明:影响油荼果采摘率主次因素依次为激振频率、激振时间和激振幅值;影响花苞损伤率主次因素依次为激振频率、激振幅值和激振时间.采用综合评分法得到了油茶果采摘最佳参数组合,即激振时间为10s、激振频率为15 Hz、激振幅值为150 mm时,此时油茶果的采摘率为85.36%,花苞损伤率为14.35%.  相似文献   

11.
茎尖采摘次数对叶菜型甘薯薯块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0~7次8个茎尖采摘处理,采摘时间间隔为10 d,分析了茎尖采摘对薯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薯块产量与茎尖采摘次数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对薯块的8个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烘干率及灰分、脂肪、蛋白质、淀粉、粗纤维和Vc的含量都随着茎尖采摘次数增加而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只有可溶性糖的含量在进行第1次茎尖采摘时就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在茎尖采摘3次时,烘干率、灰分、脂肪、蛋白质、淀粉和粗纤维等的含量均达到最高,且高于对照,可溶性糖的含量也在此时出现了1个反弹.因此,对于叶菜型甘薯品种,采用3次茎尖采摘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可以兼顾薯块产量,并具有薯块品质改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红花是一种集药材、油料、染料和饲料为一体的特种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发展迅速。红花新品种‘豫红花1号’,经示范种植,667 m产花丝21.62kg、籽粒226.34kg,是优良的花油兼用品种;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主要包括选地整地、种子包衣、合理密植、适当化控、水肥管理、花丝采摘及籽粒适时收获等。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盆栽试验条件下采摘1次、2次处理及0、0.3、0.6、0.9 g/kg NaCl 4个胁迫水平(分别以S_0,S_1,S_2,S_3表示)对中华枸杞和黑枸杞幼苗生物量、维生素C、还原糖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采摘措施下,中华枸杞均以S_0、S_1水平下幼苗生物量较高、品质较优。采摘2次与采摘1次中华枸杞幼苗生物量均以S_0、S_1处理显著高于S_2、S_3处理,增加量分别为0.97~2.91,0.91~1.42、3.85~6.07 g/盆;维生素C含量都以S_1处理最高,分别为456、366、371 mg/kg;还原糖含量则分别以S_1、S_0处理最高,为3.16%、2.81%、4.41%;氨基酸含量均以处理S_2﹥S_1﹥S_0﹥S_3。黑枸杞采摘2次处理幼苗生物量分别以S_1、S_3处理最高,为6.24、6.02 g/盆;采摘1次处理仍以S_1处理生物量较高,为9.32 g/盆;其幼苗维生素C、氨基酸含量均以S_2﹥S_1﹥S_0﹥S_3或S_3﹥S_2﹥S_1﹥S_0;还原糖含量分别以S_0和S_3水平下最高,为3.35%、4.25%、4.02%。结果表明,采摘期与盐胁迫对黑枸杞幼苗生物量及品质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但总体而言,高盐胁迫(S_2、S_3水平)对二者的影响要小于中华枸杞。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柑橘的无损采摘,本文设计了1款采摘软体末端执行器。基于Yeoh本构模型建立软体手指弯曲变形力学模型;借助有限元仿真进行中心组合设计试验,最终取最优组合参数为:气囊高度为7 mm、限制层厚度为3.5 mm、气室厚度为3 mm;通过MATLAB拟合ANSYS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了力学模型修正;制作软体手指进行弯曲试验,验证了力学模型与有限元仿真可靠性;通过ANSYS有限元仿真得到软体手指充气压强为0.035~0.07 MPa,软体机械手即满足刚度要求又不损伤柑橘。搭建试验平台,得出最大气压下最大挤压力为18.13 N,试验证明采摘软体末端执行器无损夹持柑橘成功率为96.67%,平均采摘1个柑橘需要耗时3.54 s。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苹果在采摘过程中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根据人手采摘苹果的机理,借鉴章鱼吸盘吸附猎物的方法,研制一种仿生无损吸取式苹果采摘装置。该装置主要由气吸式末端执行器、摆位支撑机构、送果机构、实时在线采摘监控系统以及计重系统等组成。对采摘装置的关键部件进行有限元静力学强度分析和动力学模态分析,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模拟采摘和吸取损伤试验结果表明:1)该苹果采摘装置可以采摘3 m高度以下,直径60~90 mm、果梗直径3.3~4.8 mm的苹果。2)该苹果采摘装置采用3关节万向节的气吸式末端执行器便于调整转动,在苹果采摘过程中可以调整末端执行器的采摘位姿与果实的生长姿态保持一致,并避开树叶、树枝造成的障碍,从而以最优位置和最佳角度实现采摘。3)对同一批次大小、质量相近,表面完好的30个苹果进行吸取损伤试验,吸盘吸力不会对苹果表皮造成损伤;对放置了7 d的试验苹果削皮处理后也未发现其内部果肉组织有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6.
茶树是以收获叶片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上,茶树旺盛的生殖生长会消耗大量营养,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通过比较有无花芽和采摘花芽对春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茶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以中茶108为材料,试验设3个处理:T1为有花芽未采摘,T2为采摘花芽,T3为无花芽。在春茶期,分别于3月15日、3月18日、3月22日和3月25日进行采样,测定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开花会显著降低春茶产量,与有花芽的T1相比,T3处理前3次采摘分别增加了114.3%、55.1%和76.5%。可采摘芽头数量也呈现相同的趋势,与T1相比,T3处理各个时期鲜叶芽头数分别增加了100%、55%、31.6%和9.9%。T2摘花处理也能够显著提高可采摘芽头数量。茶树开花与采摘花芽处理对春茶期间茶叶百芽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1次采摘时,T1处理百芽重最低,T3处理的百芽重最高,达到3.1 g。对茶叶品质成分进行研究发现,无花芽的T3处理鲜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显著高于有花芽的T1处理;与T1处理相比,摘去花芽后T2处理的鲜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不同处理间鲜叶养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主要体现在磷(P)、钾(K...  相似文献   

17.
一、试验材料 当年辣椒种子,品种为墨西哥甜椒. 二、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2年2月在莎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化验室进行.试验时,先温汤浸种,即把种子放入55℃温水中不断搅动,并保持水温10分钟,水温降至30℃时继续浸泡12小时. 三、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1:前3天仅淘洗1次(即第3天淘洗1次);处理2:前3天仅淘洗2次(即第2天和第3天各淘洗1次);处理3:前3天仅淘洗1次(即第3天淘洗1次)并在毛巾中放入1根吸管;处理4:前3天仅淘洗2次(即第2天和第3天各淘洗1次)并在毛巾中放入1根吸管;对照(CK):前3天每天淘洗1次.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各重复随机挑选100粒种子.将处理好的种子捞出控水,并用湿毛巾包好置于恒温箱中,温度控制在30+1℃.在催芽期间每天检查1次,并按试验方法淘洗.第4、5天分别计算发芽率.  相似文献   

18.
<正> 1 原料的采收 一般甜玉米品种的采摘期为花丝抽出后的23~25天,此时甜玉米嫩穗的糖含量最高,加工品质最佳。糯质玉米、高营养玉米的采摘期应以不超过28天为宜。采摘后的嫩玉米  相似文献   

19.
一、加工工艺流程玉米青穗(棒)原料采收→去苞叶→冷却→分级→去花丝→清洗→切段→漂洗→热烫→冷却→挑选→吹干冷却→速冻(冻结)→挑选→包装→冻藏→检验→冷链控制二、操作要点1.原料采收鲜糯玉米青穗(棒)较适宜的采摘期在乳熟初期,即授粉后20~25天;通常春播成熟期为90天左右,夏秋播成熟期为75天左右,原料采摘时间一般以授粉期或播种期为参考。可通过水份含量来判断采摘期,具体做法是:授粉第18天开始测定鲜糯玉米青穗(棒)的水份含量,水份在70%~73%时即可采摘;另还可以  相似文献   

20.
玉米单倍体诱导及化学加倍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玉米单倍体的诱导及加倍.【方法】以北方春玉米区高抗丝黑穗病自交系K88和高感丝黑穗病自交系G115的杂交F1代作为母本,以5个诱导系(JS6-11~JS6-15)作为父本,进行单倍体杂交诱导试验;以秋水仙素作为玉米单倍体人工染色体加倍药剂,采取4种(浸根法、浸芽法、滴心叶法、针刺生长点法)处理方法,每种方法设置3个浓度梯度(0.2、0.4和0.6 mg·m L-1),并分别以体积分数2%DMSO+5%甘油溶液作为辅助药剂,进行单倍体加倍试验.【结果和结论】花丝长短和授粉时间对单倍体诱导率有重要影响.延迟授粉(长花丝≥7cm)的平均单倍体诱导率为17.0%,约为正常授粉(短花丝≤4 cm)条件下的3.3倍;伏后授粉的诱导率平均为18.4%,约为伏期授粉的3.4倍,证明延迟授粉时间和较低的温度有利于提高单倍体诱导率.秋水仙素加倍试验表明,浸根法对植株伤害较严重,存活率低于50%;针刺生长点法(0.6 mg·m L-1)和滴心叶法(0.4 mg·m L-1)的散粉率较高(45.9%,28.9%),相应的结实率也较高(15.2%,11.1%),说明针刺生长点法处理效果最好,滴心叶法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