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冻灾毛竹低产林施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采取营养补充、配方施肥、改良土壤,对灾害竹采取选择性清理养笋长竹,促进毛竹根系发达粗壮,促使亩立竹量增加。结果,经过3年的实施由实施前亩立竹量在52~88株,增加到亩立竹量180株以上,平均胸径由实施前8.1cm增加到9cm以上,每亩年增新竹82株以上,年均增加收益130.0%以上,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
毛竹用材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毛竹用材林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试验林8.0hm2,提出了包括毛竹林砍杂、竹林结构调整、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毛竹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采取砍杂草灌、清理竹林,科学施肥,调整竹林结构等技术措施,使竹林健康旺盛生长、立竹量增加,亩立竹量由实施前的104株增加到187株以上(增加83株),比对照的林分增加41株,平均胸径由实施前的9.3cm增加到10.9cm以上,达到国家丰产毛竹林标准,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3.
南岳衡山宅基迹地毛竹扩张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知毛竹在宅基迹地的扩散过程,本研究定位观测了南岳衡山宅基迹地毛竹扩散过程的扩张速度、立竹度、胸径及笋死亡率。结果发现,毛竹2003—2018年共扩张83.2 m,平均扩张速度为5.2 m·a~(-1),扩张速度随年份的增加而递减。立竹度随着扩散距离增加而增加,2003—2015年,立竹度由110株·hm~(-2)增加到2 060株·hm~(-2)左右,2015年后立竹度基本稳定在2 100株·hm~(-2),立竹度在达到稳定前呈线性上升。2003—2005年,立柱胸径基本稳定在5 cm左右,2006—2010年,立竹胸径逐年增加到10 cm,并基本保持到2014年,2015年以后立竹胸径增加到12 cm左右。竹笋死亡率随扩张的年份增加而递减,2003—2015年,竹笋死亡率从55%降到15%,到2018年,竹笋死亡率基本稳定在10%。  相似文献   

4.
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开展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对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坡向以阴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和立竹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9 cm、13.3 m、2160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5.1 cm、11.1 m、285株.hm-2、208.531 m3.hm-2;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和立竹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阴坡>半阳坡>阳坡。坡位以下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7 cm、13.2 m、2152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6.6 cm、11.2m、270株.hm-2、209.211 m3.hm-2;毛竹、杉木生长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  相似文献   

5.
采取全垦林地、营养补充、配方施肥、喷施生长激素或淋篼,注射笋竹,改良土壤,促进毛竹根系发达粗壮,立竹量增加,竹径增粗,节间增长.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的新竹第1、6、11、16、21、26、31节长度分别比对照增加1.2、5.7、3.8、5.2、5.5、5.5、5.5 cm;各处理的新竹2、4、6、8、10、12 m等横断面竹壁厚度分别比对照增厚0.12、0.10、0.13、0.12、0.15、0.14 cm.试验期年均水平与试验前相比,年均出笋数、新竹平均胸径、新竹量、鲜笋产量、总立竹量分别提高了85.0%、19.5%、93.5%、123.3%、38.2%;试验施肥区与不施肥对照区相比,年均出笋数、新竹平均胸径、新竹量、鲜笋产量、总立竹量分别提高了88.7%、28.8%、101.4%、143.0%、41.2%.  相似文献   

6.
安吉竹种园茶秆竹引种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春,安吉竹种园从广东怀集坳仔乡引种茶秆竹1000株,造林面积8亩,成活率达99%,1982年郁闭成林,1983年开始砍伐利用,每亩立竹达6500株以上,平均胸径3.2cm,最大胸径达6.3cm平均高9.75m,最高达12.5m。  相似文献   

7.
通过3年来对朝北的山坡或山岙地的笋竹两用林林分采取增加竹林密度和选粗壮的竹笋留养新竹的技术培育毛竹大径竹材,结果表明:新竹平均胸径达11.76 cm,比实施前提高了0.93 cm;胸径≥12 cm立竹株数达55.8%,比实施前提高了近18百分点;林分立竹竹材产量比实施前增加34.3%;胸径≥12 cm立竹竹材产量提高了14.8%;每度新竹立竹产值比实施前增加36.6%.  相似文献   

8.
以低丘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对红竹幼林主要结构因子年际变化规律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红竹抽鞭发笋能力强,年际立竹量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达2309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达3.54 cm;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 cm区间,造林后3 a鞭系长度10 m/m2以上,平均鞭径1.75 cm.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较第1年增加119.4%.红竹在低丘退化红壤地生态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 cm径级的1~2 a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500株/hm2.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茨萍林场对1.3万亩竹林采取全面抚育、号宇建档、合理采伐、及时勾梢、适当挖笋等技术措施,以及分户承包、集中经营等管理办法,三年多来平均立竹度由115根/亩增加到195根/亩,平均胸径由2.64cm增加到2.85cm;建立了竹林加工、竹笋加工、竹副产品加工3条生产线。全场竹业总产值由1986年的16万元增加到1990年的130万元,竹农人均年收入由1986年的335元提高到1990年的968.8元。  相似文献   

10.
大别山区笋竹林定向改造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山县位于皖西大别山腹地,为重要的山区县和林区县。竹林资源是霍山县的一大资源优势,现有毛竹面积40万亩,总立竹株数6000万株,平均每亩150株,竹林占全县有林地面积215万亩的18%,立竹平均胸径9.1cm、最大胸径17.8cm。霍山是长江以北唯一的毛竹分布大县,有“江北毛竹第一县”之称,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竹子之乡”称号。  相似文献   

11.
柴河林业局天保工程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文章通过对天保工程区各类土地资源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系统阐述和评价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该局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薛松  李志荣  倪翠萍 《防护林科技》2004,(Z1):92-93,105
在原有种植试验的基础上 ,选择适宜树种和模式对洪泽湖大堤防护林进行规划更新。在充分考虑防护功能的同时 ,注重堤防美化、生态保护和投资效益 ,适应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巨桉内含物对牧草的化感作用,试验选用浓度为1∶10、1∶50、1∶100的巨桉根浸提液(母液浓度为1∶10,w/v),以蒸馏水为对照,按照培养皿水培和盆栽土培的生物检测方法,探讨巨桉根系对黑麦草、紫花苜蓿、高羊茅3种牧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在水培试验中,对黑麦草表现为高浓度抑制其根和苗生长,低浓度促进其根和苗生长;对紫花苜蓿根和苗生长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盆栽试验中,对黑麦草和高羊茅表现为抑制其根长和促进其茎高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对根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紫花苜蓿根和地上部分干重表现为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4.
沙棘嫩枝扦插的病害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自知  王星 《沙棘》2003,16(4):23-24
沙棘嫩枝扦插育苗是在特定的高温高湿条件进行的,插条很易受到真菌、细菌和病毒的侵染致病。经多年育苗推广的实践,介绍了插条常见病害的发病时期、症状和防治措施,并提出了运用合适的水分管理技术和有针对性的应用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思路,可供生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牡丹江野生百合科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现代林业的核心,我国林业应走可持续经营带动多目标、多功能经营的超常规发展道路。文章提出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若干策略,以加快中国林业与国际林业同步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文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9月引种11个品种桉树优良无性系在迈号镇种植试验,通过6年对试验点跟踪调查、分析,对各品系的生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今后同一立地条件下种植桉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引种区域的沙棘优良品种的栽培对比试验,选育出适合阜新地区栽培的优良沙棘品种。根据3a的调查结果,按照幼林的生长量、结实量和百粒果重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获得"丘杂F1代"、"白丘杂交"、"森淼"、"亚中杂交"等4个品种优于"辽阜1号"、"辽阜2号"对照品种,也优于引种的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9.
针叶树种播种育苗的出苗率和出苗后的保苗率是针叶树种育苗成败的关键技术,云杉属是针叶树种育苗最难的一个属,兰云杉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良好的种子处理技术,苗木出土后,易遭病菌危害,立枯而陆续死亡。本实验采用了9种种子处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0.5%K2MNO4水溶液浸种15min,再用冷水冲洗3~4遍,在自然冷水吸胀24h,后在室温下堆积催芽,和采用10%巴士消毒液以雾化状态喷雾于堆积的种子上,边喷边翻动,保持均匀;15min后冷水冲洗3~5次,用冷水浸种24h并在室温下堆积催芽处理后,其苗木出苗率和保苗率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汇集17个臭椿系号,以当地臭椿为对照,营造了臭椿无性系测定林。经多点造林测试,选出3个优良无性系,分别是臭椿824005、82001和箭杆2号,其材积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2%~67.8%、30.2%~97.1%和26.7%~47.2%,生长表现优良,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