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绵阳市郊区刚收割完的麦地土壤节肢动物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膜翅目、蜘蛛目和蜈蚣目是该季节的优势类群;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翅目、双翅目、同翅目、蜱螨目和鳞翅目为常见类群;等足目、螳螂目、地蜈蚣目和蜚蠊目为稀有类群。平均密度为6452.9ind./m3。多样性指数表明,湿润和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大型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干燥和有机质不丰富的土壤,生活污水虽然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也会降低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多样性,因此不提倡直接利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庄稼。为利用巨大的土壤节肢动物这个群落来改善土壤的性质,可持续地提高作物产量,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和丰富的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2.
对绵阳市郊区刚收割完的麦地土壤节肢动物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膜翅目、蜘蛛目和蜈蚣目是该季节的优势类群;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翅目、双翅目、同翅目、蜱螨目和鳞翅目为常见类群;等足目、螳螂目、地蜈蚣目和蜚蠊目为稀有类群.平均密度为6 452.9ind./m3.多样性指数表明,湿润和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大型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干燥和有机质不丰富的土壤,生活污水虽然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也会降低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多样性,因此不提倡直接利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庄稼.为利用巨大的土壤节肢动物这个群落来改善土壤的性质,可持续地提高作物产量,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和丰富的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3.
旨在了解荒漠典型生境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选取宁夏盐池县地区3类典型荒漠灌木林,于2008年8月至9月对大型节肢动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均为沙蒿灌木林甘草沙蒿灌木林沙柳灌木林;不同类型灌木林节肢动物类群之间有显著差异。以膜翅目昆虫为优势种群,占总数的75.91%,鞘翅目(5.43%)、革翅目(4.35%)、双翅目(3.01%)、同翅目(2.68%)、蜘蛛目(2.68%)和半翅目(2.17%)为常见种群,其余各目共占总数的3.76%。3种类型灌木林内节肢动物的垂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沙蒿灌木林、沙柳灌木林主要聚集在土壤的下层,而甘草沙蒿灌木林具明显的表聚性。因此,固定沙地(沙蒿灌木林代表)的土壤环境优于沙质草甸(甘草沙蒿灌木林代表)优于半固定沙地(沙柳灌木林代表)。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林分类型中,节肢动物在个体数和类群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而类群数差异不显著;节肢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并具有明显的袁聚性;在不同层次的土壤中,土壤理化性质的不同因素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个体数和类群数的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发现不同林分类型中,节肢动物在个体数量上,山杨桦木混交林和樟子松林明显高于华北落叶松林;在组成结构上,三种林分类型中不仅具有共有类群,还分别具有特有类群;发现节肢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并具明显的表聚性,三种林分类型在不同土壤层次之间均表现出递减的变化,但樟子松林中的变化明显小于其他两种林分;在0~10cm的土壤中,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的主要因素,其中华北落叶松林中土壤节肢动物的变化与温度和湿度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它两种林分中湿度的影响较大,在10~ 15 cm的土壤中,各林分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样带法对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林牧过渡带不同生境中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过渡带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共获得大型土壤节肢动物2 134只,隶属6纲18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膜翅目和蜘蛛目,常见类群为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成虫、鞘翅目幼虫、双翅目幼虫、石蜈蚣目和地蜈蚣目,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大型土壤节肢动物在3个地带中的森林带的种类最高(17类),且对土壤环境响应敏感的稀有类群数最多的出现在植被丰富、土壤疏松和枯枝落叶层厚度最高的森林带(8类),初步认为这些稀有类群对指示土壤肥力质量变化具有巨大潜力。在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中,DG指数比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更能体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群落聚类及排序结果显示,9种不同生境的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可以分为3大类:森林类、森林-草甸类和草甸-草原类,同时土壤pH值对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数影响较大,而土壤温度对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油茶林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基于Tullgren干漏斗法和罐诱法对八大公山亮叶水青冈林、枫香林、光皮桦林、栲树林和耒阳市南京乡半垦复油茶幼林、全垦复油茶幼林、全垦复油茶成林、未垦复油茶成林8种生境的土壤跳虫和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Tullgren干漏斗法共分离出土壤跳虫1 830头,隶属4目10科19属;罐诱地表节肢动物12目24科34属1 136头。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土壤跳虫的多样性显著高于人工油茶林,多样化的地表植被和凋落物有利于提高土壤跳虫的多样性,但对地表节肢动物没有显著影响;而油茶人工林不同垦复方式对跳虫群落和地表节肢动物结构及多样性均影响显著,适当垦复对于增加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有机肥施用对耕作黑土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6年6—9月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种植基地进行定点试验,研究有机肥不同施用量0 (OM1)、15 000 (OM2)、30 000 (OM3)和45 000 kg/hm~2(OM4)对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的影响。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2 628只,隶属于46个类群。结果表明:隐翅甲科、正蚓科和象甲科幼虫等类群对有机肥施用变化适应性最高。OM4处理显著提高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P0.05),OM3处理提高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但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OM1处理下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大,OM3处理提高丰富度指数,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有机肥处理后大型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并且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表聚性增强。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以腐食性为主,并且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其个体数增加。主成分分析表明,线蚓科、隐翅甲科、长足虻科幼虫和金龟甲科幼虫等土壤动物个体数及类群数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最为敏感,可以作为考察东北黑土区农田有机肥施加效应与缓解黑土地退化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为了研究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方法]以典型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天然林、杨树人工林、草地及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结果]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各不相同。与耕地相比,林地、草地表层土壤水解氮、有机质的含量增加,而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的含量降低。草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林地脱氢酶、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相关性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论]林地与草地有利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累积,可为探讨黑土质量的演变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植被恢复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Soil macro-arthropods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in Jilin Province of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emphasis laid on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in relation to the types of land-use, i.e., farm yard, farm land and Three-North Forest Shelter Belt. Soil macro-arthropods were hand-sorted in the field. A total of 2 357 soil macro-arthropod individuals was captured and fell into 70 familie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ype of land use affected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of soil macro-arthropods. Agricultural practices had a strong impact on the soil macro-arthropods community, the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s changed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macro-arthropods in the soil profile, and improved the richness and abundance of macro-arthropods in the lower soil layers especially in July.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different groups of soil macro-arthropods had various responses to land use changes.  相似文献   

12.
黑土资源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该研究基于吉林省黑土资源概况及利用优势,探讨了吉林省黑土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从宏观管理、农田建设、土壤肥力等方面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地土壤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壤成分及含量,利用酸度计测定了不同土样的pH值,利用火焰光度计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研究了速效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燕麦种植对土壤中无机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地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分布不均匀,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别不大,pH值较高,有的已达到9.6以上,但仍处于燕麦生长所耐受的范围之内,种植燕麦后盐碱地土壤有了酸化趋势.因此,应大力提倡在盐碱地种植燕麦,可为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地改造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吉林西部宜农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以期为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模糊数学方法,依据系统性、主导性、有效性、可行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耐性定律,按照农作物生态幅要求确定合理评价标准;原始数据基于GIS技术处理,应用EXCEL中VBA程序完成评价计算。[结果]吉林西部宜农Ⅰ等地5512km2、Ⅱ等地25985km2、Ⅲ等地7907km2,不宜农地6312km2。根据评价结果,土地利用调整的重点区域是镇赉县、大安县、乾安县、通榆县、长岭县西部,改善灌排条件、治理土地盐碱化、退耕还林还草是土地利用调整方向。[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吉林西部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吉林玉米带黑土胶散复合体组成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玉米带黑土(耕作黑土、防护林带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丘林胶散分组法分离复合体。结果表明:耕作黑土和防护林带黑土的胶散复合体的绝对含量均呈现出G1>G0>G2的趋势;与防护林带黑土相比经多年耕作施肥的耕作黑土易形成土壤结构体,但结构体稳定性下降。土壤经长期耕种,并且有机肥施用量较少或多年未施,导致有机质含量下降,G2组复合体分解为G1组复合体。使G1组复合体相对含量增加,G2组复合体相对含量减少。受生物气候带影响无论耕种黑土还是防护林带黑土其胶散复合体在三角坐标图中的分布是特征性的,但受耕作施肥的影响,耕作黑土和防护林带黑土的胶散复合体组成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土壤酸性增强对农作物生长条件的影响。[方法]利用GPS野外定点采取吉林省中部表层土壤样品共90个,采用X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元素含量,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土壤元素含量与pH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区表层土壤中K、Ca、Mg等必需大量元素含量与土壤pH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K、Ca和Mg含量随土壤酸性增强而流失;N元素含量与土壤pH呈0.01水平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N含量随土壤酸性的增强而积累;Cr、Pb、Hg和As有害元素含量与土壤pH呈0.01水平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Cr、Pb、Hg和As有害元素含量随土壤酸性增强而积累。[结论]合理施肥,采用科学的耕作方式,可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是一个粮食大省,如果能够将农业大省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于促进吉林省经济大飞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笔者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吉林省支行为例,对于农业生产提供的资金有限、外部监管不健全等现象,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予相应有效的解决措施,研究结论对于实现吉林省农业健康蓬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找出吉林省中部黑土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及空间变异规律,从而为黑土资源的合理利用、黑土退化提供部分理论依据。[方法]对吉林省中部黑土区进行定点采样,对大批量样品进行室内分析。[结果]与休闲黑土及第2次土壤普查进行对比,土壤中有效态微量营养元素分布产生变化且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有效铁、有效锌、有效锰含量呈现中间地区低、南北两侧地区高的趋势;有效铜含量从南到北呈现降低的趋势。3个地区土壤中有效态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均低于公主岭休闲黑土,土壤中微量元素有减少趋势。吉林省中部黑土中微量元素空间上存在差异,不同元素空间变化规律不同。[结论]适当增加3个地区锌、铜的投入,为吉林省中部增产增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农业部科技司1997年发出了关于规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方法的通知,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设计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作为农口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统一使用方法。应用这一方法,测得吉林省2003~2008年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年平均值已达到53.36%。通过分析可知,吉林省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物质费用的投入和科技的进步,但物耗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占首位,科技进步居第二位。  相似文献   

20.
东北黑土区农林复合土壤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黑土区小黑杨—大豆、长白落叶松—大豆和红皮云杉—大豆农林复合系统及大豆纯农地土壤为对象,通过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有机质、N、P、K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对黑土区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养分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能够显著改善黑土区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增加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和C/N。其中以小黑杨—大豆模式效果最好,土壤含水量可达41.20%,总孔隙度和土壤密度分别为60.60%、1.02g/cm3,CP/NCP高于大豆纯农地,且该模式在提高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及有效磷质量分数方面最为突出;长白落叶松—大豆和红皮云杉—大豆模式的速效钾质量分数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