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两面针林下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面针具有较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是广西化工和医药产业的主要中药材品种。为了扩大两面针植物资源,人工栽培势在必行。2011~2013年在广西钦州进行林下栽培示范,文中从林地选择、整地、栽植密度、苗木类型及规格、苗木培育、栽植及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两面针林下栽培关键技术,选择大苗及林分透光率是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
两面针容器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两面针容器育苗基质、种子催芽播种及幼苗管护技术。林下种植两面针容器苗成活率达90%以上,与同期种植的裸根苗相比较,成活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两面针苗木分级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随机抽样、主成分分析和逐步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两面针当年生苗和1年生苗的分级标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地径和苗高对两面针苗木质量有很好的表达,可以作为苗木分级的质量指标;按照3个等级,提出了两面针当年生苗和1年生苗相应的分级标准;经实测该分级标准与苗木实际情况相符,可为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选取呼伦贝尔草原区新巴尔虎右旗作为放牧样地,于7月下旬在该样区进行了植物群落调查:以克氏针茅群落为调查对象,在不同放牧梯度上随机选取长势均一、生境相近的克氏针茅和多根葱各10株,以植株为中心,在距其中心15 cm处采集土壤样品,分别采集土壤0~10 cm、10~20 cm、20~30 cm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后,测量和分析了土壤样品中铵态氮的含量,以探讨不同的放牧梯度上多根葱种群和克氏针茅种群的生长结构以及土壤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的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辽河河岸缓冲带不同植被类型、与河岸不同距离、不同深度土壤的氮、磷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探讨距离河岸100 m范围内植被缓冲带土壤pH及氮、磷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深度,随土层加深影响逐渐减弱,在0~20 cm土层深度,针阔混交林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在20~40 cm土层深度,针阔混交林与农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在紧邻河岸处,农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在距河岸25 m处,针阔混交林与农田土壤全氮含量相对较高;在距河岸50 m处与100 m处,农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全磷含量在0~20 cm土层深度,阔叶林土壤最高;在20~60 cm土层深度,针阔混交林与农田土壤最高。在紧邻河岸处,农田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在距河岸25 m处,针阔混交林与农田土壤全磷含量相对较高;在距河岸50 m处与100 m处,农田土壤全磷含量最高。不同植被下土壤均呈中性或微碱性,土壤pH在0~20 cm土层深度,阔叶林最高;在20~60 cm土层深度,农田与阔叶林最高。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pH与氮、磷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共分成7类,其中...  相似文献   

6.
湘西南山地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养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湘西南永州市6种主要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湿地松林、马尾松林、毛竹林和杉木林)林地的土壤养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针阔混交林的氮、钾元素含量高,而磷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毛竹林的速效磷含量最高;阔叶林钾、磷元素含量较高,氮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湿地松和马尾松纯林的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呼伦贝尔3种典型草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兰旗庙克氏针茅、呼伦镇大针茅和克尔伦苏木小针茅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了3种植物地上地下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研究表明:全碳含量除大针茅之外,其他两种植物地上养分均低于地下养分,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恰好与全碳相反;3种不同针茅群落的植物地下养分含量特征与其土壤养分特征基本一致,而植物地上养分含量特征与其土壤特征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3种针茅和它们所生长土壤的氮磷化学计量比值均小于14;3种针茅和它们所生长土壤(除小针茅外)的碳氮化学计量比值均大于25。  相似文献   

8.
采用样带法,以海南岛霸王岭林区典型的热带针叶林与阔叶林交错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群落类型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及研究区域内环境因子的综合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分经针阔交错区的变化,土壤 pH、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和有效钾含量都表现为阔叶林区>针阔交错区>针叶林区,全钾含量、凋落物厚度和群落类型光因子表现为针叶林区>针阔交错区>阔叶林区,土壤含水量、全磷含量和土壤砂砾含量变化不显著;3种群落类型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土壤含水量和全磷含量与其他环境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外,其他因子间都显著相关;3种群落类型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 pH、土壤有机质含量、凋落物厚度和光因子对第1轴的贡献最大,全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对第2轴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多重比较、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广东省内桉树(Eucalyptus sp.)、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阔叶混、针阔混这五种主要林分下的土壤A层有机碳含量,并对土壤A层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A层的有机碳含量在0.41~90.25g·kg^-1,不同林分土壤A层有机碳含量排列为阔叶混〉针阔混〉桉树〉马尾松〉杉木;土壤A层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土壤水分对中国沙棘稳定性及生产力的影响,对毛乌素沙地平地与洼地人工林的相应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毛乌素沙地造林设计与立地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洼地土壤的含水率、全P及全K含量均显著高于平地,但土壤含水率对种群特征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洼地的树高生长量、林分生产力、子株数量显著高于平地,且其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或稳定型),而平地的属于衰退型。由此可见:林分生产力和种群稳定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土壤含水率高则洼地林分生产力高、种群稳定性强,土壤含水率低则林分生产力低、种群稳定性弱。  相似文献   

11.
花椒是典型的耐寒、抗旱、喜温、喜光、喜肥、好气树种,甘肃文县全境光热水资源丰富,尤其东南部光热水资源优于西北部,但从生产实际反应,花椒在该县东南部的生长结实状况不及西北部。通过2005-2007年对该县10个调查点、100个样株定向观测,采取各调查点主导气象、土壤因子与花椒产量相关分析方法,得出年降水量是影响该县花椒分布的最重要因子,并以年降水量为依据,对甘肃文县花椒栽培作了区划。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区顶坛花椒适生的土壤水分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月以盆栽顶坛花椒幼苗为对象,在不同水分梯度及充分供水条件下用CI-301 CO2气体分析仪进行林木生理指标观测,研究了顶坛花椒1年生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片水分利用效益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维持顶坛花椒净光合作用的最佳土壤含水量为22%,维持顶坛花椒较高蒸腾速率的土壤含水量范围为22.5%~25.6%,气孔导度最大时对应的土壤含水量为25.6%,维持顶坛花椒叶片水分利用效益的最佳土壤含水量为28%,根据喀斯特造林的基本构思,可选取维持最佳叶片水分利用效益的土壤含水量临界值和维持最佳净光合速率的土壤含水量低限值作为喀斯特造林树种顶坛花椒的适宜土壤水分的高限值和低限值。这一指标可量化为22%~28%。  相似文献   

13.
日本花椒的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日本花椒雌雄异株,无刺或少刺,早花早果,果实鲜红,果皮可用于药用、调味等。通过对引进的葡萄山椒和朝仓花椒两个日本花椒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观察和栽培试验表明,日本花椒同国内花椒生物学特性有较大的差异,可采用嫁接和组培的方法繁殖育苗,在石家庄地区幼树期需要进行防寒越冬,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花椒窄吉丁虫是危害花椒的主要害虫。通过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分布与管理、扩散蔓延的可能性、危害影响和检疫防治的难度等5个方面的分析,依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利用有害生物多指标评价体系,对花椒窄吉丁虫在渭南市的危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在定性和定量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得出风险评估值(R=1.23),属低度危险有害生物,并提出花椒窄吉丁虫的防治办法,为花椒经济林的丰产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选育丰产、稳产、质优、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青花椒品种,为昭通市青花椒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种源和技术支撑。【方法】在鲁甸县青花椒人工种植林中选出优良青花椒单株进行区域试验、扩繁和生产试验,选育出“鲁青1号”优良品种;通过与本地青花椒比较,评价“鲁青1号”的产量性状和品质。【结果】“鲁青1号”具有果大、质优、丰产及稳产等特性,其果实呈绿色,成熟后呈紫红色;果穗塔型,紧凑,平均单株产量鲜果12 kg,10年以上20 kg;平均穗粒80粒,鲜果千粒重90 g。果皮挥发油含量0.0969 mL·g^-1,水分含量11.9%。【结论】“鲁青1号”具有生长旺盛、适应性和抗逆性强、果大、色泽鲜亮、丰产等特点,适宜在昭通市干热河谷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甘肃陇南地区花椒种质资源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肃陇南是我国花椒主产区之一,栽培历史久远.花椒种质资源丰富.为全面掌握陇南地区花椒种质资源,通过开展陇南地区花椒种质资源调查.比较各调查点分布花椒生态生活习性,初步查清了陇南地区分布的8个花椒栽培品种(类型)和8个野生花椒种,为陇南花椒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北方花椒主产区种质资源考察报告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于2001年和2002年对花椒主产区的河北、陕西和甘肃省的18个村镇进行了花椒种质资源考察。调查主要涉及花椒种内的各个品种(类型),测定了各品种标准株的树体与果实基本性状并相应归类,发现了花椒的品种变异与优良单株;初步提出了目前适合我省推广的花椒品种类型与育种目标,并对花椒的品种名称与生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陕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0个乡镇、17个不同土壤类型的花椒园采样,采用电耦合等粒子质谱法测定土壤中N、P、K的含量,得出调查区域椒园土壤大部分存在低氮低磷高钾现象,提出科学的施肥方法,解决土壤中氮磷钾失衡的问题,提倡有机肥搭配化肥施肥,促进土壤吸收,提高其产量和质量的同时改善土壤的活性,保证肥料的吸收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