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5 低压输水管道 以管道替代土渠进行输水是世界各国认同的发展趋势。低压管道输水可以采用各种管材、管径的管道将水从水泵一直输送到田间进行地面灌溉,输水管道几乎全埋在地下。它所具有的优点主要是水的有效利用率高(约95%,比土渠提高30%~40%);工作压力低(≤0.02~0.2MPa,可节能20%~25%);  相似文献   

2.
针对渠道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田间输配水问题 ,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基础上 ,研究开发的田间闸管灌溉系统已获成功 ,并投入生产 ,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该系统可与渠灌区、井灌区的管道输水配套使用 ,也可用作全移动管道输水 ,替代田间农、毛渠 ,完成从斗渠到田间畦沟配水 ,又可用作波涌阀的末级配水管道 ,圆满地解决了渠道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田间输配水问题。该系统由输水软管和开度可调节的配水口等部分组成。经水利部灌排设备检测中心测试 ,管材拉伸强度大于等于 2 0MPa ,断裂伸长大于 5 0 0…  相似文献   

3.
地面多孔配水软管的设计与灌水均匀度试验吕谋超,彭贵芳,马福才,熊明洁(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目前,低压管道输水工程已在全国铺设4500万亩、输水效率提高到90%以上.但是当低压管道输水到田间给水栓后,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沟畦灌,容易产生毛渠输水损失及深层...  相似文献   

4.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简称“管灌”,农民喜称“田间自来水”),是利用管道代替土渠输水到田间的一种新灌溉技术,最近几年在我国北方井灌区得到了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3500万亩左右农田实行了管灌。  相似文献   

5.
“七五”以来,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井灌区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按田间地埋管道密度大于9()inhmZ的工程标准统计,现阶段低压管道输水工程控制面积已达267万hnlZ,输水管道长度约25万km。但是在渠灌区(水库灌区、自流灌区、提水灌区)管道输水灌溉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其技术难点比井灌区管灌技术复杂得多。本文拟就开敞式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各组成部分功能作用及其在渠灌区中的应用加以探讨。1开敞式管道输水系统管道输水系统一般指从水源经各级管道及附属设施到达出水口(给水栓)之间的部分管网。所谓开敞式管道输水系统是相对于…  相似文献   

6.
渠灌区半封闭式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渠灌区管道输水灌溉简况,提出了渠灌区半封闭式管道输水灌溉系统自水源、拦污栅、闸门、通气孔、管道、量水装置、安全与保护装置、分水减压池、浮子阀、田间给水栓等一整套工程解决方案,通过建设半封闭式管道输水灌溉示范工程和现场试验观测,验证了该种管道结构形式的适用性并取得了相关工程技术经验,为渠灌区开展自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技术模式。建议渠灌区宜采用中低压的自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主干管宜采用开敞式结构,支管宜采用半封闭式结构,并应适时制定渠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青县水利局研制成鼠洞式地下软塑低压输水管道,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成果和经济效益。鼠洞式地下软塑输水管道,是以充满水的软塑料管作内衬,以挤压成形的钻孔为外壳的输水管道。整个管道由联接管、联接头、出水口、放水闸阀及排水阀组成,与地面第三级软塑管或毛渠相联直接流入田间。鼠洞式地下软塑输水管道的铺设方法是:在已规划好的管道安装线路上,每Zoom挖一个安装水平钻机的工作坑,每50m或80m挖一个安  相似文献   

8.
沈联峰 《排灌机械》1990,8(2):33-34
随着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的发展,近几年对不同管材(水泥、硬塑、软塑)的配套连接、控制件,进行了系列化的研制与应用,取得明显效果,现择其主要简述如下。一、给水栓为输水管道向田间给水的主要部件,有  相似文献   

9.
农业节水抗旱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李南 《湖南农机》2001,(1):25-26
设施节水灌溉 (1)管灌技术.即管道输水灌溉,是利用低压管道埋设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一般可省水30%~50%.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管道输水灌溉发展的速度很快,范围很广。据了解黑龙江、吉林、天津、北京、山东、河北等地都在试验应用薄膜塑料管代替了田间输水渠道。河北省目前已采用各种软硬塑料管道已达700多万米,其中仅1984年一年就发展了500万米。山东省到1985年初已拥有输水管道总长达2027万米,有效  相似文献   

11.
自压低压移动式聚乙烯软管输水灌溉,是管道输水灌溉的一种形式.它是在库渠灌区,利用斗渠水位高于农田地面,同时利用农田地面坡度的势能,使软管输水至田间灌水沟、畦口,进行地面灌溉.软管从斗渠取水,代替土质农渠和毛渠.管道系统由虹吸取水管(或自流取水管)、农管、毛管、管件等组成.除取水管之外,管道、管件均用聚乙烯输水软管加工制成.管道铺设的地面应平整,并有一定的坡度,且地面坡度要比  相似文献   

12.
设施节水灌溉 (1)管灌技术。即管道输水灌溉,是利用低压管道埋设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一般可省水30%~50%。(2)微灌技术。有微喷灌、滴灌、渗灌及微管灌等,是将灌水加压、过滤、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水于作物根际附近,微灌属于局部灌溉,只湿润部分土壤,对部分密播作物适宜。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80%~85%。微灌可以与施肥结合,利用施肥器将可溶性的肥料随水施入作物根区,及时补充作物所需要水分和养分,增产效果好。目前,微灌一般应用于大…  相似文献   

13.
4 开沟(渠)机与防渗渠道成型、施工机 要提高地面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输水渠道是关键.据统计,土渠输配水的损失占用水总损失的60%~80%,也就是说,我国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低(只有0.4左右)的原因,主要是从水源到田间的输水损失.因此,要节水就要把握住输水损失.国内外经验证明,提高地面灌溉的水利用率的主要措施是管道输水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由于投资高等原因,目前推广缓慢,所以,把握输水损失主要是靠土渠输水的渠道规范化及其防渗技术.  相似文献   

14.
新疆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条件及面对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疆目前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状况以及输水工程存在的问题,结合新疆的地形、气候以及田间微喷灌技术对水质的要求,指出了新疆发展管道输配水灌溉系统的有利应用条件和必要性,介绍了国内外管道输配水灌溉系统的发展状况和取得的效益,提出了新疆发展管道输配水灌溉系统应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5.
用耐压较低的塑料管、强化布塑管或简易橡胶管等将压力较低的水从水源输送到田间,然后进行地面灌溉,称之为低压管道田间输水。与土渠输水比较,其输水效率可达95%,减少输水损失90%以上。输水所需压力低,一般为0.02MPa~0.20MPa,节能50%以上。由于田间不开毛渠,可节约土地1%~3%。运行费用少,适应性强,受气候、地形、作物分区、灌水时间等因素干扰少。水流速度快,灌水周期短。该技术投资为450元/hm2~900元/hm2,技术简单。其实用区域是北方机电井灌区,对老灌区节灌扩灌也有重要的意义。1.输水系统的组成输水系统的组成(见图1)。(1)水源主要…  相似文献   

16.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田间工程配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土壤的畦田规格、土垄沟输水时间、距离、入渗强度、入渗量等定量研究,从理论上提出了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井泵、管道、畦田工程合理配套标准。采取低压固定管道与土垄沟相结合输水配小畦灌溉,可使灌溉水利用率达到85%-90%,耕地利用率达到92%-96%,既可免去再配地上移动软管或闸管,节省投资,又便于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17.
适用于梯田灌区自压管灌的拍门式出水口出水口(给水栓)是低压输水管道的主要田间灌水装置。目前各地在推广应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中,研制出不同型式的出水口(给水栓),但却至今尚未形成标准化定型产品.尤其是对渠灌区管灌出水口的研制很少.我们结合试验工程,研...  相似文献   

18.
1问题的提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以下简称管灌)工程作为一种节水灌溉方式,发展迅速。这种灌溉方式极易被人们所接受的主要原因有:造价低、占地少、施工简单、使用方便和出水量大。但由于土壤、水源以及灌溉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瓦房店市管道输水的田间水利用率并不高,不足以达到高效用水的目的。因此管道输水不能成为本地发展节水农业的主导灌溉形式。随着节水灌溉的发展,喷灌以它节水效果明显、适应性强、可提高产量等特点,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选灌溉方式。为了提高田间水利用率,降低工程造价,提出利用低压管道输水进行二次加压喷…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为了节约灌溉用水,许多国家在减少渠系输水损失,减少田间用水损失和加强水管理等方面等发展了灌水新技术,如喷灌、微灌、涌流灌、水平畦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以及灌溉管理自动化等方面的新技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  相似文献   

20.
节水农业的潜力在哪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渠道工程节水和田间节水的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田间节水潜力大于渠道工程节水。目前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等工程措施仍是节水农业的有效手段。在工程措施达到一定水平后,通过田间节水措施提高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将是节水农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