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介绍东亚地区“桑黄”物种,交流主要种类、区别,讨论了桑黄名称物种起源、使用、分布、今后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桑黄菌株S-1的形态学观察及分子鉴定,确定其生物学地位。方法:采用插片培养及显微观察法对实验菌株的生长特征及子实体形态进行初步的形态学鉴定,同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r DNA ITS区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分析,并与Gen Bank中的BLAST软件搜索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在初步的形态学观察基础上,依据ITS序列分析结果,将实验所用菌种鉴定为桑黄核心种类纤孔菌属真菌(Inonotus linteus)。结论:明确了桑黄菌株S-1的分类地位,对下一步应用研究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能力,亚铁离子的螯合能力,DNA损伤的抑制,MDA、SOD含量等方面对桑黄(Phellinus sp.)抗氧化研究进行概述;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珍稀药用真菌桑黄菌液体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珍稀药用真菌桑黄菌的液体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成分相对简单的1号液体培养基有利于桑黄菌的生长,pH值以6.50为宜或采用自然pH,培养基装量以摇瓶体积的60%-65%为宜,一级种菌龄以7d为宜,还可以向摇瓶中添加玻璃殊等使菌丝分散,促进菌丝断裂和增殖。  相似文献   

5.
药用真菌桑黄总黄酮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采用NaNO2-Al(NO3)3比色法及紫外比色法对不同桑黄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进行了定性分析.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桑黄提取物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两种测定方法的方法学考察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均可作为桑黄中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营养及环境因素对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营养及环境因素对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方法:观测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温度、pH、光照、培养基含水量等7个方面对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碳氮比在15/1~20/1有益菌丝的生长;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pH值和培养基含水量分别为28~32℃、5.0~6.0和65%;一定的光照使菌丝颜色加深,但不会抑制菌丝的生长。结论:为鲍氏针层孔菌的高产优质低耗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药用真菌桑黄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黄是目前抗癌效果最好的药用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市场潜力.针对现有的桑黄人工栽培方法中普遍存在的技术不成熟、产量低、子实体质量差(不成形)等缺陷,提供一种新的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代料栽培,找出了最适合桑黄子实体发育的空气相对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及管理措施,提高了桑黄人工栽培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分类学上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针层孔菌属,是大型珍稀药用真菌。针层孔菌是多孔菌中一个大属,全球共有描述的分类单位250余个,我国到目前共发现62种。桑黄学名、俗名或别名较多,目前有关桑黄的报道资料中就出现了几种学名,如:鲍氏层孔菌、裂蹄针层孔菌,裂蹄木层孔菌;亦有称火木层孔菌、针层孔菌;还有称桑臣、桑耳、桑黄菇、胡孙眼等,叫法不一。  相似文献   

9.
对桑黄菌丝体粉中总黄酮含量测定及方法学考察,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70%乙醇溶液对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进行回流提取,采用NaNO2-Al3+-NaOH体系吸光光度法,对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含量测定及方法学考察。结果:获得的芦丁标准曲线在0~0.04 m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010x-0.016,线性相关系数R2=0.994;5批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含量(mg/g)分别为:8.363、6.236、8.761、7.532、6.851,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含量均在6.2 mg/g以上,平均含量为7.549 mg/g,相对标准差RSD为13.8%。结论:试验范围内,将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含量的限度定为不少于6.0 mg/g;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回收率良好,专属性更强、精密度高的优点,可作为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几种药用真菌粗多糖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为动物模型,对虫草属(Cordyceps)、针层孔菌属(Phellinus)和灵芝属(Ganoderma)的几种药用真菌粗多糖降血糖作用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戴氏虫草(C.taii)与勿忘虫草(C.memorabilis)菌丝体粗多糖降血糖效果较好,其高低两个剂量组(1 g/kg和0.5 g/kg)的血糖和模型对照组比较都表现极显著差异;赤芝(G.lucidum)和蛹虫草(C.militaris)子实体粗多糖降血糖作用稍差,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其高剂量组降血糖作用表现极显著差异,低剂量组的降血糖作用表现显著差异;针层孔菌(P.sp)菌丝体粗多糖的降血糖作用较弱,使用低剂量时血糖和模型对照组比较无差异,高剂量时血糖和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基于ITS序列分析鉴定灵芝属菌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11个本所保藏灵芝属菌株及9个灵芝属野生菌株的ITS序列,应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并从GenBank上下载2条赤芝(Ganoderma luncidum)、1条黑紫灵芝(Ganoderma japonicum)和1条无柄紫灵芝(Ganoderma mastoporum)的ITS序列,以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m)为外类群,用NJ(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20个灵芝属菌株聚为4个簇,其中赤芝组和树舌亚属的菌株各自聚为1组,其组内同源性均达99.7%以上,紫灵芝组的菌株分成2组:无柄紫灵芝和黑紫灵芝。系统发育分析也表明仅根据形态学特征难以将灵芝属菌株进行有效的分类,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对灵芝菌株进行分类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ITS序列分析在近缘种的分类鉴定上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2个真姬菇子实体的同源性,应用ERIC—PCR图谱分析和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ERIC—PCR结果显示2个真姬菇存在条带多样性差异,应为不同品种或不同菌株(品系);ITS序列测定结果显示2个真姬菇样品仅存在3个碱基差异,属于同一品种。2种分子方法结合分析表明,这两个真姬菇子实体来自同一个品种的不同亚种或不同菌株(品系),拥有独立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13.
对采自不同国家的菜豆进行核rDNA的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菜豆的ITS序列长度和GC含量变化不大,ITSl片段的遗传多态性低于ITS2片段;来自中国的菜豆与来自欧洲的菜豆优先聚类,然后与来源于美洲的菜豆聚类;来自非洲的菜豆同样优先与来自欧洲的菜豆聚类.结果表明,美洲是菜豆的初级起源中心,来自非洲和中国的菜豆是否...  相似文献   

14.
Fourteen Morchella samples (eleven from Yunnan and three from Zhejiang Provinces) were selected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ces in fruit body morphology.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 were amplified in each case using the universal primer pair, ITS-1 and ITS-4, and the amplification products were purified and sequenced. Comparisons with sequence data in GenBank revealed that the 11 Morchella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Yunnan belonged to four species: Morchella elata, Morchella conica, Morchella crassipes and Morchella costata. The three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Zhejiang Province (M12, M13 and M14) were designated as unknown Morchella species. When Verpa conica (AJ544206) (from the genus Verpa belonging to the same family as Morchella) was taken as the outgroup, the 14 isolates formed three groups, M. elata, M. costata (Group 1); Morchella esculenta, M. conica (Group 2); and M. crassipes, M12, M13 and M14 (Group 3).  相似文献   

15.
云南羊肚菌rDNA的ITS序列与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序列比对技术分析了根据形态挑选的14个羊肚菌子实体(其中11个来自云南,3个来自浙江)。结果表明,云南的11个羊肚菌子实体(M1~M11)可分为4个种: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粗柄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和大孔(宽肋)羊肚菌(Morchella costata)。浙江的3个羊肚菌子实体(M12~M14)经鉴定为未知羊肚菌种。14个羊肚菌子实体样品和GenBank中黑脉(小顶)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ceps(AJ698476)]、美味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AJ698475)]以及羊肚菌科常见属钟菌属Verpa conica(AJ544206)的ITS序列聚类,以钟菌(AJ544206)作为外类群,可分为三大聚类群:高羊肚菌、大孔(宽肋)羊肚菌和黑脉(小顶)羊肚菌为第1类群(Group1);美味羊肚菌和尖顶羊肚菌为第2类群(Group2);粗柄羊肚菌和浙江的3个羊肚菌为第3类群(Group3)。  相似文献   

16.
 以核糖体DNA 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 ITS 区)作为DNA 条形码 对辣椒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收集的17 份辣椒资源,提取总DNA,进行PCR 扩增和测序,并从GenBank 下载辣椒属的主要栽培种浆果状椒(Capsicum baccatum)、茸毛椒(C. pubescens)、灌木状辣椒(C. frutescens)和野生种(C. eximium)、野生种(C. lycianthoides)的ITS 序列,进行系统进化与亲缘关系分 析。结果表明,以野生种(C. eximium)的ITS 序列为参考序列,利用Clustalx 2.1 软件进行比对,发现3 个中华辣椒、茸毛椒和灌木状辣椒在ITS1 区有15 个碱基缺失。以茄科番茄属(lycopersicon)栽培种‘上 海906’作为外类群,在进化树标尺约0.11 处,22 个辣椒属ITS 序列可分为6 个分支。全部一年生辣椒 (14 个)聚在一支。中华辣椒(3 个)和灌木状辣椒聚在一支,表明中华辣椒与灌木状辣椒亲缘关系相 对较近。野生种(C. eximium)、浆果状椒、茸毛椒和野生种(C. lycianthoides)分别单独为一支。  相似文献   

17.
叶绿体DNA(Chloroplast DNA,cpDNA)中的反向重复序列中的非编码区对于陆生植物的进化研究非常有指导意义,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分类阶元的系统研究中.该研究在叶绿体rRNA ITS 序列的保守区设计引物,PCR扩增得到450 bp左右的叶绿体rRNA从4.5 S到5 S的片段,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进而依据叶绿体rRNA ITS基因序列分析了兰科植物(Orchidaceae)的33个品种材料(12个兰属品种,14个兜兰属品种,7个石斛属品种)间的亲缘关系.通过最简约性分析产生的叶绿体rRNA ITS系统树表明,石斛属和兜兰属为两个自然类群,兰属可能为一多源组.兰属的碧玉兰位于系统树的基部,构成其余各种的姐妹支.兜兰属的白花兜兰、麻栗坡兜兰独立于属内其他种而自成一支.由于兰科植物叶绿体rRNA ITS序列变异率较低,最简约分析产生的分支得不到Bootstrap分析的高度支持,各亚属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对兰科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尚需要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ITS序列的红山茶组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田敏  李纪元  倪穗  范正琪  李辛雷 《园艺学报》2008,35(11):1685-1688
 测定了红山茶组30个物种的ITS序列,利用茶作为外类群,应用PAUP程序中的最大简约法构建了该组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红山茶组植物构成一个单系群,这一单系群又分为两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包括了分布在我国中南地区的大花红山茶、多齿红山茶以及分布在华东南的浙江红山茶、山茶等,其自展支持率为79 % (Clade I);另一个分支主要包括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西南红山茶、金沙江红山茶、滇山茶等,自展支持率为92 % (Clade II)。根据ITS系统树并结合物种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探讨了红山茶组植物的种间关系及其系统进化。  相似文献   

19.
不同灵芝类群药效的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0种灵芝的表型性状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将灵芝聚为3类,对不同类群灵芝菌株的免疫调节、抗疲劳及改善睡眠的药效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灵芝的功效具有特异性,不同类群间存在功效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为鉴定方斑网衣中的隐存种,以新疆地区的方斑网衣为试验材料,用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研究了方斑网衣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碱基组成信息、变异位点以及简约信息位点、种内的遗传距离、遗传距离聚类情况、ITS位点系统发育树分析以及基于条形码间隔自动检索鉴定方斑网衣隐存种类。结果表明:方斑网衣ITS基因片段长度为528 bp,其中62个为变异位点、43个为简约位点、460个为保守位点、G+C碱基组成占总含量的56.1%、G+C含量高于A+T含量、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gene)diversity,Hd)为0.993、核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Pi)为0.048 76;基于遗传距离构建的聚类树同系统发育树分支聚类情况一致,分为2个大分支;通过条形码自动检索法鉴定出方斑网衣可为2个种。通过综合分析鉴定出方斑网衣2个隐存种即方斑网衣原种(Lecidea tessellata var.tessellata)和方斑网衣蓝变种(Lecidea tessellata var.cae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