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蚕的胃肠型脓病是由病毒感传而引起的,是五龄蚕期常见的病害,在夏秋蚕期发生更为普遍。病蚕的粪便及尸体,含有大量病毒,是病毒的主要来源;病蚕与健康蚕混育,病毒在蚕座中辗转传染,是引起大量发病的主要途径。但养蚕人员对混育传染的危害性,还是注意不够,防治不力。本文重点  相似文献   

2.
浅析中肠型脓病的发生规律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铖 《广西蚕业》2014,(1):11-12,10
为更好地促进我镇桑蚕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财政和农民双增收。通过对全镇养蚕区的充分调研,结合多年的气象条件、养蚕技术等综合因素,解析中肠型脓病在我镇的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3.
1家蚕中肠型脓病的病原家蚕中肠型脓病,又叫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病,其病原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BmCPV)。该病原属于呼肠弧病毒科(Reoviridae)质型多角体病毒属(Cy.povirus),主要寄生于家蚕中肠上皮圆筒状细胞的细胞核内(图1)。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以游离态病毒粒子和多角体2种形式存在于病变细胞中:  相似文献   

4.
遂宁市蚕种生产微粒子病流行与超负荷生产,原蚕区基础差、夏蚕丝茧育有关,病原分布调查该市已经大范围受到污染。采取宏观控制生产量,桑树治虫和桑叶全程消毒、补正检查,并户划小批制种等措施能控制微粒子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桑蚕血液型脓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桑蚕血液型脓病是养蚕生产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蚕病。它的病原体是核型多角体病毒,该病在各龄蚕均可发生,3龄以上大蚕期,特别是5龄中后期和上蔟前后更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甲醛减毒疫苗对家蚕中肠型脓病发生的效果。使用的病毒毒株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D-13”。游离的病毒由0.02%甲醛在27℃下减毒28-36小时。这种经减毒的疫苗涂沫在桑叶上给刚孵化的蚁蚕添食4小时,疫苗的浓度为10~8(多角体/m1),然后在二龄起蚕用活性病毒添食,本文报告的结果表明,在家蚕中肠质型脓病场合下,口服甲醛减毒疫苗可相对地预防以后食下病毒引起的发病,在1975-1977年期间,蚕区生产试验也表明了同样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桑蚕生产中,血液型脓病较常发生,危害较大,给蚕农造成蚕茧减产,收入减少,有些甚至可能造成绝收,严重挫伤蚕农养蚕的积极性。本文分析了桑蚕血液型脓病发病的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定点调查同一蚕期和一年内不同蚕期,有中肠型脓病病史的蚕室地面表土中的中肠型脓病病原的消长变化,总的倾向是:(1)在同一蚕期中,消毒前病原留存量大,消毒后病原留存量下降,随着蚕的生长发育,病原留存量又回升,上蔟时留存量最高。(2)在同一年内不同蚕期,蚕室地面表土中的病原留存量,随着养蚕次致的增加而增加.提出了相应的防病措施。  相似文献   

9.
前几年,嘉湖两市主要蚕区真菌病的危害十分猖獗,尤以1982年为甚.仅桐乡、海宁、海盐及嘉兴的城区和郊区等5个县、区供销部门收购的干僵蚕数即达260.868吨,损失蚕茧千吨左右,给蚕桑生产带来了严重  相似文献   

10.
2004年上半年忻城县发生了当地罕见的蚕病,并在较大范围内连续几造流行,损失较大。经检查诊断为中肠型脓病,接种感染试验表明该病原体对现行品种具有较强的致病力。研究分析中肠型脓病流行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和现场消毒试验条件下,对戊二醛4128消毒剂的消毒效果进行了检测。初步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含0.1%(1000ppm)的戊二醛4128消毒剂能够在作用1分钟后,完全杀灭1.93×108个大肠杆菌、5.7×107个沙门氏菌、5.3×107个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是,在现场条件下,含0.1%(1000ppm)戊二醛4128消毒剂不能够完全杀灭自来水(每毫升含菌2800个)中的细菌,其杀灭率为96.5%。鸡舍现场环境消毒试验,其细菌杀灭率平均为71.98%和75.55%。  相似文献   

12.
家蚕中肠型脓病(TC型)蚕的血液,经中和试验及致病滴度测定,证明有强烈的传染性。病蚕血与健蚕血通过紫外光全光谱吸收及聚丙烯酰胺电泳测定,有明显区分。(1)中和试验在CPV抗血清(效价3200)稀释10~40倍的情况下与等量病蚕血混和,置37℃中孵育1小时,取出给蚁蚕接种,这个浓度范围内经中和反应后的中肠型脓病蚕血,对蚕无致病力。(2)病蚕血的致病滴度,经口感染的分别为:转青卵1:64、蚁蚕1:512、4龄起蚕1:256、5龄起蚕1:16;4龄起蚕经皮穿刺感染的为1:4。(3)电镜观察有游离CPV存在。  相似文献   

13.
1 治疗依据家蚕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的传染途径都是以食下传染为主。此病毒寄生组织在蚕体中肠。同时这二种病的病毒只能溶于碱性溶液。据此特征 ,根据消特灵的杀菌作用机理 ,把消特灵主剂稀释成目的浓度稀释液 ,通过添食的方法 ,把药液输送到病毒寄生组织蚕体中肠 ,这样使药物与病毒直接接触 ,病毒就溶于碱性的消特灵稀释液中 ,然后通过消特灵的强氧化作用 ,杀死病毒 ,达到治疗效果。2 治疗方法夏蚕、中秋、晚秋各期定点一户查病情比较严重的农户进行添食 ,时间均在五龄饷食第三天开始 ,添食前先把大批中得病比较明显的小蚕挑出——…  相似文献   

14.
《四川蚕业》2012,40(2):55-55
<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备案公告2012第2号(总第146号)发布,《桑蚕中肠型脓病诊断技术规程》(DB51/T1367-2011)和《蚕用脱皮激素使用技术规程》(DB51/T1368-2011)两个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建立了考马斯亮兰(C.B.B.)染色检测法及蔗糖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可检测存在于尘土中和蚕粪中的病毒多角体,样品检出率与发病率成正相关.较常规生物测定法快速、灵敏,可用作检测养蚕环境和蚕粪中病毒多角体存在的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养蚕环境及蚕座的消毒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中肠的收集及保存:取五令发病之典型中肠型脓病病蚕,浸于0.3%漂白粉溶液中作表面消毒(约5分钟),再用无毒水洗两次,剖取中肠,除去肠内容物(围食膜),取其肠壁细胞组织,投于50%甘油中(甘油∶水=1∶1),置冰箱(0—5℃)保存。二、病毒的纯化: 1.取保存的中肠组织,加生理盐水磷酸缓冲液(即0.9%氯化钠,O.01MPH7.8磷酸缓冲液),洗涤两次后,加水少许捣成匀浆,用四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农村抽样调查,2008年以前淅川县桑蚕血液型脓病年平均发病率不超过5%,而2008年以后,平均发病率在10%左右。特别是在夏秋季,有少数农户该病发病率达30%~40%,严重影响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笔者通过调查和走访,将该县桑蚕血液型脓病发病率上升原因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去年“三氯异氰尿酸”(简称新药)对家蚕病原体消毒效果试验的基础上,于今年春又对我区饲养家蚕中常见的主要病害中肠型脓病(CPV)及病毒性软化病(FV)进行了消毒效果生物测定和使用新药消毒对养蚕后代有无影响的试验.其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柞蚕感染疾病(主要是膿病和微粒子病),是減低高額产茧量的基本原因之一。因此,消灭疾病病原体是保护蚕兒免除感染和死亡的措施。实践証明了,如果第一次在林地放养的,当然,蚕兒并不发病。相反的,如果多年利用林地放养的,那末就經常观察到流行病的爆发。这說明疾病原体的逐漸积累形成了傳染源地,这样,傳染作用会保持很長的时間。早先没有进行过放养的地区,蚕兒因病而死亡的情况是极少見的,这是因为野外昆虫大量发展,而以疾病終結,这些疾病的病原体是与蚕病的病原体同样的。为了确定傳染的源地,我們研究了如下的專門方法:在放养林地取得土样,憑借生物学方法来測定土壤中存在的疾病病原体。这里,拿取一定体积的土壤放入容器內,加水并充分攪拌,当土沉到容器的底部时,倒出沉淀,洒到柞叶上餵给一龄蚕,根据蚕的死亡数来确定土壤傳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2002年我县遭遇百年大旱,降水量364mm,比往年减少38%。中秋蚕共饲养893张,产茧2.6万kg,较往年减产25%。全县有30%的养蚕户不同程度的发生了中肠型脓病,有的蚕农绝产,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蚕农反映,这几年蚕儿越来越难养了,特别是夏秋蚕、蚕病多,张产低,收入少。我们分析了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1发生原因1.1消毒不严格病原大量存在是发病的首要因素。大多蚕农的房子即是蚕室,贮桑室、仓库,有的是住房等生活场所,养蚕前要进行彻底的清扫,消毒较困难,有的消毒只消地面,房顶,墙壁不消。消毒药液不称量,药液达不到消毒的浓度要求,有的两种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