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鳃结构进行观察,并采用浓度为2 mg/L的Cd Cl_2水溶液对稀有鮈鲫进行急性毒理实验。结果显示:稀有鮈鲫具4对鳃,由鳃耙、鳃弓、鳃丝及鳃小片组成。鳃的各个部位表面均有上皮细胞覆盖;鳃耙和鳃弓具味蕾,鳃弓上还具不同类型的黏液细胞;相邻鳃小片的上皮细胞间也分布有黏液细胞,在鳃小片基部有氯细胞着生。鳃丝表面有不规则凹陷和微嵴,具沟、坑、孔等结构;鳃小片两面均呈凹凸状。在2 mg/L的Cd Cl_2水溶液暴露下,鳃受到损伤,发生鳃小片充血呈球状,鳃上皮水肿、脱落,黏液细胞增多等现象;并随时间延长受损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2.
控制水域电压为75 V,电流280 m A,持续电刺激5 500 ms左右,电刺激的作用强度是使鱼既能达到休克昏迷状态又能在几分钟内苏醒。通过对1月龄的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进行电刺激,观察电刺激对其性腺发育及性成熟后繁殖的影响,以期为渔政部门评价电捕鱼行为对鱼类资源的影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电刺激1次组、电刺激3次组和电刺激5次组可以促进雌雄鱼的生长和性腺发育,连续电刺激组对雄鱼的生长和性腺发育影响不大却会抑制雌鱼的生长和性腺发育;电刺激1次组、电刺激3次组和电刺激5次组对性成熟后雌雄鱼的繁殖没有产生显著差异,而连续电刺激组对性成熟后雄鱼的繁殖没有产生显著差异,却会造成雌鱼不产卵、或产出的卵颜色泛白,且可产卵雌鱼的产卵周期平均延长4.5 d,产卵量平均减少36粒,受精率平均降低9.2%。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电刺激1次组、电刺激3次组和电刺激5次组对性成熟后雌鱼的卵巢没有造成影响,而连续的周期性电刺激对性成熟后雌鱼卵巢中大的卵细胞的细胞膜造成了损坏,细胞膜界限变得不清晰;电刺激对性成熟后雄鱼精巢没有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3.
四种渔药对稀有(鱼/句)鲫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控温半静态换水式实验方法,测定了伊维菌素(0.4%)、辛硫磷(20%)、氯氰菊酯(4.5%)和精制马拉硫磷(20%)四种常用药物对稀有(鱼句)鲫(Gobiocypris rarus)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分别在实验24、48、72 h和96 h后记录稀有(鱼句)鲫幼鱼的死亡数,并推算了实验药液的安全质量浓度。结果显示,四种渔药的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01、24.22、9.37和460μg/L,安全浓度分别为0.70、2.42、0.94和46.00μg/L,这4种药物对稀有(鱼句)鲫的毒性大小依次为:伊维菌素>氯氰菊酯>辛硫磷>精制马拉硫磷。结果表明:稀有(鱼句)鲫可用于渔药对水体环境影响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热休克因子1(Heat shock factor 1,HSF1)作为转录调控元件,能够调控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的表达,保护机体免受压力损伤。为评估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HSF1和环境污染物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PCP)的关系,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稀有鮈鲫肝脏中克隆HSF1全长序列,并将其命名为GrHSF1;利用Real-time PCR检测稀有鮈鲫GrHSF1的组织分布;温度以及PCP暴露下稀有鮈鲫肝脏中的GrHSF1的表达情况。RACE结果显示:GrHSF1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为1 581 bp,共编码527个氨基酸。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预测得到的GrHSF1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HSF1具有广泛的序列相似性。组织分布显示GrHSF1在稀有鮈鲫的12种组织中均表达,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肝脏中的暴露实验表明,当80μg/L≥PCP≥8μg/L时,GrHSF1的mRNA与PCP之间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当160μg/L≥PCP≥...  相似文献   

5.
对硝基酚对稀有鲫胚胎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探究了不同浓度对硝基酚对稀有鲫( Gobiocypris rarus)胚胎发育的急性毒性,记录了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毒理学特征,并对稀有鲫的心率、死亡率、孵化率、自主运动频率及孵出仔鱼体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硝基酚会导致稀有鲫胚胎发育延迟,并造成胚胎卵凝结、心包囊肿、脊柱弯曲等多种畸形甚至死亡现象。随着对硝基酚浓度的提高,稀有鲫的胚胎孵化率、96 h成活率降低,各时期的死亡率与畸形率均增加。对硝基酚对稀有鲫胚胎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 LC50)分别是14.162、10.282、4.484、4.160 mg/L,安全浓度( SC)是1.63 mg/L。  相似文献   

6.
摇蚊幼虫提取液和田螺提取液对鲤鱼的诱食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诱食剂的研究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了,随着水污染日趋严重,如何生产一种绿色高效的诱食剂来替代人工合成添加剂成为当今一个重要任务。鱼类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摄食习惯,在野生环境下摇蚊幼虫、蚯蚓、螺类等生物对大多肉食和杂食性鱼类有着不可抗拒的引诱性。  相似文献   

7.
达里湖和岗根湖东北雅罗鱼和鲫四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了达里湖和岗根湖的东北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和鲫(Carassius auratus)肌肉、肝脏、心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的差异。结果显示:达里湖中东北雅罗鱼和鲫在心脏和肝脏中POD、EST含量均高于岗根湖,而肌肉中含量相对低些;MDH、LDH在三种组织中的含量达里湖中的东北雅罗鱼和鲫也高于岗根湖。由试验结果可知,东北雅罗鱼和鲫心肌和肝脏中四种同工酶的含量高于岗根湖,肌肉中四种同工酶的含量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25℃~27℃下研究了二氧化氯、强氯精、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和高锰酸钾对体质量3.12g的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各种药物的半致死浓度LC50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二氧化氯、强氯精、硫酸铜和硫酸亚铁铁合剂(5∶2)、高锰酸钾96h时的LC50分别为161.32mg·L-1、4.32mg·L-1、1.91mg·L-1和4.17 mg·L-1;安全浓度SC分别为38.37mg·L-1、1.08mg·L-1、0.59mg·L-1和0.62 mg·L-1。4种药物对菲牛蛭的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硫酸铜和硫酸亚铁铁合剂(5∶2)>高锰酸钾>强氯精>二氧化氯。本试验结果为菲牛蛭人工养殖中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18种中草药煎液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抑、杀菌效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琼脂扩散法(打孔法)测定了五倍子等18种中草药对2株病原温和气单胞菌(Aerom onas sobria)的抑制作用,并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抑菌效果较强的中草药对这2株温和气单胞菌的抑菌和杀菌浓度。结果显示:五倍子、苏木、地锦草、石榴皮、黄芩、虎杖和山楂对病原温和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较强;苏木、五倍子、地锦草和石榴皮4种中药对2株温和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为1.56~6.25 mg/mL之间,最小杀菌浓度(MBC)为3.12~12.5 mg/mL之间,其中五倍子的抑菌和杀菌浓度最低,分别为1.56 mg/mL和3.12 mg/mL;而金银花等11种中草药抑菌作用较小。结果表明,所选取的18种中草药中五倍子对防治由温和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分别采用红线虫和大平二号蚯蚓两种活鲜饵料的碎屑对初孵的西伯利亚鲟仔鱼进行开口喂养试验,比较了二者对鲟鱼仔鱼开口期生长效果的影响。在相同水质条件下,分别等量、等次数地投喂两种饵料,喂食45 d后,测定其成活率和增重状况。结果显示,用红线虫开口和用大平二号蚯蚓开口的仔鱼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可以用人工养殖的大平二号蚯蚓替代红线虫作为鲟鱼仔鱼的开口饵料。但在仔鱼身体增重和体长增长方面二者略有差异,用红线虫开口的仔鱼生长速度好于用大平二号蚯蚓的,这可能是蚯蚓的皮肌囊较厚,粉碎细度不够导致仔鱼摄食率低或消化率较低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在水温20~25℃条件下,采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聚维酮碘、溴氯海因、氯化钠和高锰酸钾等4种常用水产药物对西杂鲟幼鱼(平均体长11.40 cm,平均体质量10.10 g)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聚维酮碘对西杂鲟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8.81、8.50、8.34、8.17 m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2.37 mg/L;溴氯海因对西杂鲟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98、0.95、0.94、0.91 mg/L,SC为0.27 mg/L;氯化钠对西杂鲟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3954.78、13545.83、13292.42、13139.48 mg/L,SC为3829.06 mg/L;高锰酸钾对西杂鲟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94、2.89、2.82、2.77 mg/L,SC为0.84 mg/L。试验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和氯化钠对西杂鲟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高于生产中的常用剂量,聚维酮碘可作为生产上的首选药物,氯化钠可放心使用但使用剂量不宜过高;高锰酸钾对西杂鲟幼鱼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后应适当投喂添加抗氧化剂和保肝的药物;溴氯海因对西杂鲟幼鱼的安全浓度低于生产常用剂量,因此不建议在养殖生产中使用。  相似文献   

12.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poly‐β‐hydroxybutyrate (PHB) o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Milne‐Edwards) larvae. Different PHB delivery approaches (particulate, enriched in filter feeding prey, or a combination of both) and feeding levels were applied to crab larvae from the zoea 2 (Z2) up to the megalopa stage. Bio‐encapsulation into rotifers and Artemia at a PHB dose of 100 mg L?1 seemed an efficient approach to deliver PHB to the larvae and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ly enhanced survival, development rate and osmotic tolera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HB should only be applied as a feed additive rather than as a food source, and that the availability of an adequate amount of nutrients seems to be of major importance for the PHB to induce these beneficial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