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总结防治经验的基础上 ,整理出防治棉铃虫的四个最佳办法。一是多种中早熟品种 ,早收早翻地 ,即秋耕冬灌。结果表明 ,秋耕冬灌和带茬冬灌棉田比未秋耕冬灌成虫减少 3~ 4倍 ,幼虫减少 3.4~ 3.8倍 ,无埂棉田比有埂棉田百株幼虫减少 80倍。二是加大诱蛾力度 ,即用杨树枝把、性诱剂及高压汞灯诱蛾 ,经统计 ,1997年杨枝把诱蛾 148× 10 4头 ,性诱剂及高压汞灯分别为 34× 10 4头及 70× 10 4头 ;1998年杨枝把诱蛾 435× 10 4头 ,性诱剂及高压汞灯分别为10 0 0 0头及 90 0 0 0头。杨枝把诱蛾量大 ,成本低。三是冬春季铲埂除蛹 ,代代挖蛹 ,彻底消灭虫源 ,在上冻之前或在春季化冻后 ,对棉田、玉米、麦子、菜地、果园、苜蓿地的直埂、毛渠、斗渠进行挖蛹。根据调查 ,一代幼虫在菜地、苜蓿地化蛹。进行一次群众性挖蛹活动 ,以降低二代虫口数。根据二代棉铃虫幼虫期长达 18~ 2 0天 ,世代重叠 ,进行二次挖蛹 ,第一次与第二次间隔 8~ 10天 ,在棉田、玉米田埂坡面的水位线上 10 cm左右挖蛹 ,以降低三代虫口数。挖三代蛹 ,降低越冬基数。四是化学防治一代虫 ,消灭虫源。在一代棉铃虫百株幼虫达 3~ 5头棉田进行化防 ,这时天敌少 ,且兼治棉蚜。  相似文献   

2.
自 198 4年大面积种植 Sc70 4玉米良种以来 ,玉米螟危害逐年加重 ,田间被害率一般在30 %左右 ,严重者高达 75 %~ 10 0 % ,造成玉米减产 10 %以上。采用性诱剂经 7年诱捕试验 ,玉米螟越冬成虫羽化始期在 5月 2 2日 ,盛期在 6月 6日 ;第一代成虫羽化始期在 7大 30日 ,盛期在 8月 7日。与黑光灯相比 ,成虫羽化始期提早 2~ 6天。在羽化盛期性诱捕器平均单盆诱蛾 2 36~ 312头 ,比黑光灯提高 2 8.69%~ 5 1.44 %。同时对 7年来玉米螟的越冬基数与发生量进行比较 ,即 7年平均越冬虫口基数高达 30 2 .71头 ,越冬幼虫存活率在 81.14%~ 94.46%。基本上常年大发生。防治上是在 6月中下旬玉米大喇叭口时 (即玉米螟第一代初孵幼虫时 )为防治适期。在测报上 ,用性诱剂比黑光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为多食性害虫。1985~1996年棉铃虫在我县基本上属于轻度发生,1997~1999年呈中度~偏重发生,2000~2001年发生程度超历史,棉铃虫由间歇性暴发害虫变成了常发性的害虫。 一、棉铃虫危害上升的原因 1、种植结构调整,作物布局发生变化。 (1) 麦田是棉铃虫的主要越冬场所,也是第一代主要繁殖场所,越冬代发蛾期延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4.
<正>1棉铃虫危害寄主棉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蕾果危害,能取食的植物和农作物达250余种,我县棉铃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番茄、葫芦瓜、向日葵等作物。2棉铃虫生物学特点及发生规律我县棉铃虫一年发生3-4代,个别年份为不完全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在4月20-25日左右越冬成虫开始羽化,每头雌蛾一般可产卵1000粒左右,多产在棉花上部嫩叶正面,蕾铃苞叶上,幼虫出壳后在附近嫩叶和小花蕾处取食,以后长大吐丝  相似文献   

5.
几种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的诱集效果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4种小菜蛾性信息素的田间诱蛾效果和对小菜蛾防效试验表明,性信息素2号的田间诱蛾效果极显著高于其它3种性信息素,平均日诱蛾量达30.75±1.86 头,最高日诱蛾量194.00±8.95头;性信息素应用能使田间小菜蛾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与同类型同生育期正常用药的露地蔬菜相比,性信息素2号对小菜蛾幼虫的田间防效为84.74%,对蛹为79.34%.  相似文献   

6.
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 1996~ 1999年 4年试验观察 ,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卵至三龄幼虫存活率 ,二代为 1.3% ,三代为 5.5%。田间幼虫与被害蕾铃比分别比普通棉田提高 35.1%和 2 1.3%。结合对普通棉田复合防治指标研究 ,初步确定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防治指标为 :二代百株幼虫 5.2头或百株卵量 4 0 0粒 ,三代百株幼虫 4 .7头或百株卵量 85粒  相似文献   

7.
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 ,系统研究了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小面积测报的多点试验结果表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产的性信息素诱芯与英国进口诱芯的诱蛾效果相当 ,明显优于江苏省金坛激素所的诱芯 ;性信息素对1、2代棉铃虫的诱蛾效果优于树枝把 ,对主要危害世代 3、4代的诱蛾效果低于树枝把 ;田间系统查虫查卵的趋势和发生量拟合度验证了上述结果。但当大面积棉田连片使用性信息素时 ,诱蛾效果与小面积测报效果有较大的差别。在 3、4代棉铃虫的蛾峰期 ,每 0 .13 4hm2 棉田放置 1个诱芯盆 ,当性信息素区田间蛾量急增进入盛发期时 ,田间卵量同时进入盛发期 ;当性信息素诱盆蛾量累计为全代蛾量 40 %和 80 %时 ,当天或第 2天田间累计卵量也达到全代卵量的 40 %和 80 %。不同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在 3、4代棉铃虫的蛾峰期 ,每 0 .13 4hm2 棉田放置 1个诱芯盆 ,诱蛾效果较好且经济 ;与相同面积棉田内插放 40个树枝把的诱蛾效果比较 ,前者所诱棉田的雄蛾量降低 1.3 6~ 1.45倍 ,雌蛾交配率下降 3 5 .68%~ 44 .75 % ,落卵量减少 9.90 %~ 17.80 % ,幼虫量减少12 .3 6% ,蕾铃被害量下降 4.49%~ 10 %。  相似文献   

8.
<正>一、杨小舟蛾又名杨褐天社蛾、小舟蛾,属鳞翅目舟蛾科。大发生时常将成片杨树的叶片吃光,危害重的杨树食叶害虫,是主要的防治对象。杨小舟蛾1年发生5~6代,以蛹越冬,第2年4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出现,第1代幼虫5月上旬出现并危害,5月下旬为盛期;第2代幼虫于6月上旬出现,6月下旬化蛹、羽化为成虫;第3代幼虫集中在7月危害;第4代幼虫从7月下旬开始危害,8月达到盛期,9月上旬开始化蛹;第5  相似文献   

9.
性诱剂对主害代棉铃虫的诱杀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性诱剂诱杀江苏沿海地区三、四代棉铃虫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每 0 .1 3 4公顷棉田放置 1个诱芯盆的诱蛾效果较好且经济 ,与相同面积棉田内插放 40个树枝把的诱蛾效应比较 ,前者所诱雄蛾量增加 3 6.3 1 %~ 45 .5 9% ,雌蛾交配率下降 3 5 .64 %~ 44 .75 % ,田间落卵量降低 9.90 %~ 1 5 .0 5 % ,幼虫量减少 7.69%~ 1 2 .3 6% ,蕾铃被害量下降 4.49%。室内的性比试验证实 ,棉铃虫雌蛾的产卵量与群体中雌蛾的性比比例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金星尺蠖成虫灯诱结果的统计分析,尺蠖的诱蛾量2011年比2000年增长了87.2%,表明尺蠖虫口增长趋势明显,成为略阳县危害杜仲树优势虫种;越冬成虫羽化高峰期在2月18-3月4日,其诱蛾量占总诱蛾量的85.42%;根据金星尺蠖诱蛾量预测幼虫的发生量与实际调查幼虫发生量相比较,准确率可达8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