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耕地生态安全危机的影响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年来,由于我国耕地面积锐减、耕地质量持续下降、土壤环境日趋恶化、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遭受重创等,导致我国耕地资源生态与环境安全问题愈益严峻。文章浅析了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危机对国家粮食安全、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构成的威胁及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提出了强化耕地生态安全意识、厘清耕地资源"家底"、完善政策法规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调粮食安全方略等措施,力保中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与农业安全。  相似文献   

2.
出志海 《乡村科技》2023,(21):137-140
耕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当前我国耕地资源总体保护有力有效,土地整治项目也稳步推进,但耕地资源保护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缓解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化解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平衡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完善激励政策和机制、加强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实施差别化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进行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等对策,旨在促进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县域耕地资源利用分析——以河北省辛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耕地资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耕地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合河北省辛集市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辛集市耕地资源利用中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化程度、加强土地整理、注重耕地资源生产能力保护等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耕地价值构成与分区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在区域耕地栅格空间经济价值、社会承载价值和生态价值评价的基础上,研究探讨福建省耕地资源的价值构成,并开展区域耕地资源价值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在福建省耕地资源价值构成中,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分别占全省耕地资源价值的35.73%、53.99%和10.28%,耕地资源高、中、低价值区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资源总面积的4.29%、38.14%和57.57%.可见:全省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在耕地价值中占有较高比重,而生态价值的比重则相对较小;全省大部分耕地资源的价值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之间关系开展相关内容的研究与分析,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对全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耕地保护现状进行分析,详细分析二者之间的影响、相关系数、制约因素,重点对经济发展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经济发展对耕地质量变化影响、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以及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的需求进行研判,最后提出要加强土地流转最大量限制土地流失与提高利用率;保护土地资源不光靠限制城建用地等手段来实现;解决土壤侵蚀问题必须重在防与合理治;耕地保护要全面协调农业发展等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毕节市是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地区耕地资源有限,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喀斯特地区的耕地资源承受的压力日益加重.为定量判断喀斯特地区耕地资源的负荷状况,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2007年毕节市生物资源产量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对毕节市耕地资源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毕节市耕地资源的生态足迹为0.421 4 hm2/人,生态承载力为0.149 1 hm2/人,生态赤字为-0.272 3 hm2/人.说明,其耕地资源的负荷较重.并在分析耕地资源负荷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耕地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其物质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3个方面。在立足于钦州市耕地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固碳制氧法核算钦州市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研究表明,钦州市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为798 637.33元/hm2,显示出耕地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长期以来,耕地的生态价值一直被忽略,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部分价值,对其进行科学量化,让耕地生态价值观念更深入人心,真正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国外耕地生态补偿的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耕地水平的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耕地数量与质量持续下行,耕地生态环境遭受着严峻挑战,建立稳固且有效的耕地保护体系显得尤为迫切,而耕地生态补偿是耕地保护顺利实施的重要一环。本文阐述了美国、德国及加拿大等国家耕地方面较为成熟的生态补偿实践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提出了在明确补偿主体、转变生产方式、健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政策启示,以期为完善中国耕地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30 年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未来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有利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国家粮食安全。为了解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定量分析1985—2014年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值,采用等间距法将耕地生态安全级别划分为不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安全5个等级,并引入灰色系统理论预测2015—2020年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分析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4年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呈U型变化,安全等级经历了较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的演变历程,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于1999年之后显著转好;2015—2020年珠海市耕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呈上升趋势,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发展到较安全,未来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为乐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地矛盾仍是影响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是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础保障,它具有公共性、潜隐性、战略性等特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类: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因素主要指农药、化肥、农地膜、自然灾害等因素,间接因素是指工业"三废"、生活污水以及粪便等污染源,社会经济因素是指财政支农投入水平、整个社会的耕地资源生态安全保护意识等因素.进口部分粮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耕地资源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是实现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1.
耕地质量建设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河北省望都县为例,从土壤肥力、耕作田块条件、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耕作便利条件和农田防护保障水平等5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借助GIS技术提取各评价指标的空间属性数据,运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因素组合法,对研究区域做出耕地质量评价与耕地质量建设分区。结果表明,望都县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为4个级别,1、2级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6.42%和30.56%,表明望都县耕地质量总体上相对优质;3、4级地共占区域总耕地面积的33.02%,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空间较大。望都县耕地质量建设分区可划分为高标准农田主导型、农田水利路网主导型和农田路林主导型3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7.47%、39.86%和52.67%。本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为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常立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651-22653
介绍了鄂尔多斯市的概况,指出大批土地在建设中被征用,加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耕地人口承载力的潜在压力逐渐显现出来,时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通过灰色系统模型和自然增长法对该市的耕地资源人1:2承载力进行研究,提出了耕地与人口协调发展的途径,即调整粮食结构、对废弃耕地复耕和控制人口增长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质量评价既是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状况,使耕地由数量管理转变为数量、质量以及生态管理,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也是当前研究耕地质量变化,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为了保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的现势性及了解耕地质量的发展趋势,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对耕地等级质量成果更新工作进行研究,进而了解区域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及其空间分布情况,掌握年度内耕地现状变化及耕地质量建设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本次夷陵区更新评价后的国家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的等别分布与上一轮成果基本保持一致,保证了更新评价成果的连续性,同时耕地总面积呈增长趋势,耕地质量也有一定的提升,主要归因于地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为贵州省制定耕地资源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从数量、质量、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等方面介绍了贵州耕地资源的现状,指出了贵州山区耕地质量较差、坡耕地面积较大及分布范围较广、耕地撂荒严重、优质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突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大耕地执法力度;完善耕地目标保护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强化职能部门和群众对耕地的保护意识;加强耕地规划和用途管理制度,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增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推进耕作层剥离利用步伐;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贵州省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王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81-7982,7985
从理论分析入手,论述了土地利用规划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借用"熵"理论定性描述了土地利用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关系,指出土地利用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对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具有积极影响。针对江宁区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的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低及耕地质量保护形势严峻等问题,提出了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实施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和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常立新  田德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769-8770,8807
近十年来,内蒙古通过实施能源战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大批耕地在建设中被征收,加之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耕地人口承载力的潜在压力逐渐显现出来,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该研究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研究,提出耕地与人口协调发展的途径,为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农田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叙述了吉林省农田自然环境、面源污染和耕地土壤退化现状,产地环境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回顾了主要气象灾害、面源污染及耕地质量退化形成的原因,分析了30年来,粮食产量波动规律及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吉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的关键技术措施,认为科学施肥,提高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生产力是解决粮食可持续的关键技术环节。粮食可持续关键技术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吉林省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粮食品质,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节约和集约使用耕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了解耕地变化的趋势特点,从而更好地实现耕地资源的保护及持续利用.通过从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选取原则等方面的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农四师1998年至2007年10年间的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7两年的集约利用程度较高,1998、2002~2005年五年的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弱,1999~2001年三年的集约利用程度最低.其变化除了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外,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科学发展观来看,耕地在数量上的扩张是有限的,但在提升耕地质量方面却具有相对大的空间。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补充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其本质就是有效提高耕地质量。笔者根据项目区土地整理初步工程设计,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做出评价,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现重耕地数量到重耕地质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该文以宣城市为例,基于之前各县耕地地力评价的结果,采用特尔斐法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全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及层次分析法并结合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宣城市耕地做了整体评价。实现了宣城市耕地评价结果的统一可比性,消除了之前各县不同指标体系之间的差异。最后,将市级评价结果与各县级成果做对比,分析了产生地力等级差异的地区及原因。该文的操作方法为其他市级地力评价工作及更大范围的省级地力评价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