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确立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利用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场力分析理论,构造了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数——可持续发展度,对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呈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2.
区域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预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渐进性理论为基础,即从区域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的角度,对区域森林资源预警系统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首先阐述区域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而提出以动态评价为核心的区域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预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章志皓  蔡明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148-4149
分析了我国区域农村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支撑体系的结构,建立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综合定量评价模型,进行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根据模型的结果对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晔立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191-192
本文基于PREEST系统模型,提出了甘肃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对甘肃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协调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甘肃各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能力出现明显的分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和协调度大的区域很少,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和协调度小的区域多,且两极分化显著.  相似文献   

5.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估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已有相关数据,建立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并对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和横向比较。  相似文献   

6.
王力峰  于春玉  刘阿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18-6219,6223
结合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述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定量。详细分析了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如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创新能力、制度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从长远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提供良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兰天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52-12453
构建了由社会指标、农业经济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4个部分构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单人参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广义离差最小的多人参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实例研究,对某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社会指标和农业经济指标的评价得分较高,资源指标一般,而环境指标的评价结果不是很理想,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为0.665 5,评价结果为"好"。  相似文献   

8.
鉴于山区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地位,对山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也变得特别重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既需要大量而全面的资料,又需要合适的方法。本文以河北太行山区域为例,以由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组合构建的信息平台为支撑,对河北太行山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和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北太行山区域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和水平有所不同,并且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各县(市)间的差距较大;各县(市)的年际可持续发展状况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河北太行山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趋势良好,其中尤以2004-2007年可持续发展状况最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和水平在空间分布上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鉴于山区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地位,对山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也变得特别重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既需要大量而全面的资料,又需要合适的方法。本文以河北太行山区域为例,以由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组合构建的信息平台为支撑,对河北太行山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和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北太行山区域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和水平有所不同,并且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各县(市)间的差距较大;各县(市)的年际可持续发展状况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河北太行山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趋势良好,其中尤以2004-2007年可持续发展状况最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和水平在空间分布上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点就是如何衡量一个区域是否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的问题。本文从系统学的角度,制定区域(地级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常规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17地市2003年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评价,为进化神经网络提供训练的样本,然后利用进化神经网络算法,对泰安市1995年至2003年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进行评价,揭示了泰安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间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必定要在具体区域内进行、区域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途径。本在概述了区域概念、特性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空间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安福县实际情况,运用模糊聚类和层次分析法,对该县内部可持续发展系统空间作出正确划分,并对划分出的各注区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数字城市"的内涵和功能,论述了"数字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建设"数字城市"的必要性,提出了"数字城市"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郭佳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8137-8141
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2007年的指标数据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南各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把湖南省划分为三大类和若干亚类,并提出了提高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差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承载力研究可以为分析区域发展现状及确定区域发展方向提供依据。通过对东台市具体情况的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社会、经济3个方面选取指标,建立了东台市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旨在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虽然国内外众多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很多类型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但各种模型的评价结果还都是基于数据在一维数轴上具有可比性的基础之上的.既然可持续发展系统是有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如人与自然两个亚系统.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保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但人与自然本质上是不可替代的.那么评价结果建立在一维数轴的比较上便忽视了人与自然的不可替代性.本文通过分别构建人与自然系统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山东省17地市人与自然的发展现状,在二维向量坐标系中评价各个地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与在一维数轴上得到的各个地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比较,表明基于二维向量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程中玲  徐刚  孔圆圆  刘成  杨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830-3831,3833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组成的动态、开放的系统,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资源管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相关领域。结合人地系统理论,分析人地系统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涵,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协调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67,自引:3,他引:67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分析了循环经济内涵及其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出发,提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了区域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福建省9个地区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比重、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和人均交通与通讯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厦门地区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水平最高,宁德地区最低;区域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区域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体系;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大力提升区域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