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随之产生的环境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当前乡村旅游环境保护背后主要存在经济效益与环保投入的矛盾、游客休闲娱乐权与居民生活安宁权的矛盾以及旅游开发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推动建立多元主体共治机制、利益补偿机制以及废弃用地开发利用奖励机制,并完善乡村旅游环保法律体系,可以缓解现阶段乡村旅游环境保护活动中各主体间的矛盾冲突,推动各方主体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环保手段,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乡村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乡村转型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众多,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和生态环保的特征,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空心村治理、农村剩余人口的就地安置、农民增收和农村空间重构。在乡村转型发展驱动机制研究成果系统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对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分析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辽宁盘锦某乡村旅游规划案例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创新型乡村度假地产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二种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识别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立足资源禀赋,结合时代需求,注重产业融合,加强城旅联动,重视用地平衡,加强生态环保,开发模式创新,重视公共参与。探索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模式在东北地区乡村发展和区域发展中的可行性与未来前景,为全国其他类似乡村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叠加资源、市场、政策等多重效应,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占尽天时、地利条件,同时面临人和困境,人才成为制约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短板。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机遇、新内涵,指出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需要管理、规划开发、文化创意、生态环保、市场营销5类人才。基于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健全教育培训的机制、构建教育培训的体系、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激活教育培训的动力等建议,以建立适应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4.
为将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运用到北京的乡村旅游发展之中,本研究首先介绍了乡村概念及其内涵;其次,通过文献回顾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动因、模式及其经验;最后,结合北京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借鉴与启示:乡村风貌的保持、乡间公路标识体系的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乡村旅游创新型人才建设、注重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驱动机制,期望这些经验对未来北京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是“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了解三亚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关系,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梳理了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5种模式,解析了三亚市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二者之间关系,并提出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发挥三亚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联动优势,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创新乡村旅游新业态,多业态融合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农业与旅游有机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互促互融、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乡村旅游用地与农村集体用地的关系,其实质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基于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合理利用。乡村旅游用地的获取一般有征地和土地流转两种途径。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用地的开发对农民的土地权益造成诸多损害,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创新乡村旅游用地开发模式,建立具有旅游禀赋的土地产权交易机制是优化乡村旅游用地获取途径,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乡村产业振兴是基于地方特点开发特色产业实现乡村发展,武汉市黄陂区因其优越的人文历史、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在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为该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有些开发不合理、文化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和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市场主体绿色环保发展意识不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黄陂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3条实现路径:一是加强环境治理与修复恢复生态机能;二是重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三是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助力黄陂区乡村旅游永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部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畜牧业发展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乡村旅游与畜牧业协同发展模式的相关内容,旨在为乡村旅游与畜牧业协同发展,实现预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不同视角乡村振兴的内涵,总结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旅游扶贫的模式。以河南省南召县铁佛寺村为案例,分析了乡村旅游扶贫遇到的覆盖面不广、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业态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大财政资金配套、建立农户参与旅游开发机制、策划乡村旅游扶贫业态、开展旅游人才培训、精准指导贫困户、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旅游带动脱贫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产联动的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各地兴建了大量的乡村旅游项目,但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和产业链的分析,提出了乡村旅游多产联动发展模式。在分析现有旅游资源和市场基础下,通过有效联动、整合及优化区域间及区域内产业要素,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业多功能视角下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仍存在着产品创新开发程度不够、产业链条短、乡村文化建设受轻视、乡村生态资源缺少科学规划和保护等问题。乡村旅游的发展扎根农村、依托农业,以农业多功能性的角度提出要开发特色产品,增加北京乡村旅游产品异质性、促进景区间联动、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完善生态保护和投入机制等发展路径,以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崇义县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与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农业产业为支撑,乡村环境为旅游资源,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并突出生态效应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崇义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突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于促进崇义县乡村资源和绿色资源开发、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该县的资源环境条件、市场条件和区位条件等总结出:景区依托型、资源依托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型是崇义县乡村生态旅游的三种发展模式.合理规划、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建立农村社区利益保障机制、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强县域交通建设是崇义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涛  徐福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102-2104
结合对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意义的分析,根据系统动力学和推拉理论,从内力,包括农民增收、农村就业和农业现代化压力3个方面和外力,包括市场拉动和政府、要素推动2个方面的层面对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长野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特点,主要包括实施农业生产法人制、开发特色农业旅游产品、注重原生态保护。总结了长野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强调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农民的参与和创新,以及将环境发展定位为绿色和持续。长野县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富成功经验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陈海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333-13335
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和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因,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归纳出乡村旅游的3种主要开发模式,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谢莉  刘昭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779-5781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旅游活动方式,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活动内容,而显示出蓬勃生机和良好的市场前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而乡村旅游发展又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世界客都”梅州的客家文化是一种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在梅州开展乡村旅游是促进梅州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昌吉州为例,定量化地分析农村发展与乡村旅游的关系,以期为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农村发展与乡村旅游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计算耦合度.[结果]农村发展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度较高.[结论]农村发展与乡村旅游是相伴而生的,农村发展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结果.生活质量、绿洲建设两个指标是影响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史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96-15298,15301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在中国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满足了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享受"返璞归真"的追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而乡村旅游发展又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促进作用。晋中市喜村的晋商文化是一种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喜村开展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袁珂 《现代农业研究》2019,(12):146-14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中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农村经历了四十年的 农村普法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在发展进程中依然存在着多种问题。经过实地调研本 文选择了民生、环保及普法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对农村民生保障制度的建设、乡村旅游环 境的保护以及农村基层法律普法服务工作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好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相似文献   

20.
沈中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41-19942
乡村旅游发展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首先界定了乡村旅游的范畴并阐述了和谐新农村的内涵,继之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互动作用,最后提出了二者的互动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