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油茶优良无性系是当前生产上的主要良种.通过采用RAPD分子标记方法,从180多个引物中筛选出22个具有多态性的随机引物进行扩增,得到141个位点,其中有91个是多态位点,以此为基础建立油茶优良无性系的RAPD分子鉴别体系.同时还探索出油茶叶片总DNA的分离技术和建立了RAPD反应体系,为油茶分子技术育种积累了相关的知识并奠定了DNA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油茶高产无性系的ISSR分子鉴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江西25个每hm^2产量达到750 kg的油茶高产无性系进行分子鉴别研究.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9条具有多态性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108个位点,其中95个为多态位点,多态比率达87.96%;建立了25个油茶无性系的DNA指纹库,并分析出这些油茶无性系分子鉴别的最优引物组合;聚类分析显示,各无性系遗传背景复杂.研究结果可为油茶新品种的登记和保护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3.
油茶无性系更新造林水平的提高,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现有采穗圃中有关无性系穗条的遗传品质.为了简化常规判别油茶无性系优良度的方法,以及缩短判别的时间和提高判别效果,本文提出依据单株产量与每平方米冠幅产量,单株冠幅面积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因子来进行判别分级,并依此建立判别数学模型,以满足当前油茶生产发展的需要。与常规鉴定方法进行了比较验证,效果极佳,可以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4.
我国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我国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选育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近20年来,各地已选出了上万株优树,经过复选,保留了1200多株,在此基础上,各地经过筛选繁育了优良无性系100多个,其中至少有50多个已经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该文对我国主要油茶优良无性系的育与应用作一简介,供各地引种参考。  相似文献   

5.
GLS系列油茶优良无性系是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通过多年系统选择产生的优良品种。为了加快GLS高产油茶的繁殖速度,结合实践总结出采用GLS油茶枝条作接穗,利用芽苗砧嫁接技术进行育苗,培育出优质的GLS油茶优良无性系苗。  相似文献   

6.
以全县群选为基础,初选出120个优株,后经复选、决选,历时24a,最终选择表现最为突出的1个优株,命名为‘德字1号’。2000年将选育出来的‘德字1号’无性系,采用芽苗砧嫁接的方法培育无性系苗木,建立无性系测定林。测定林按8∶2的比例配置参试无性系,经连续4年测定,平均年产油55.614kg、59.798kg、55.227kg和53.498kg,比参试无性系均值分别高34.1%、55.6%、35%、60.4%。  相似文献   

7.
油茶优良无性系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从生产实际出发,应用油茶优良无性系芽苗砧嫁接,通过“四法分批催芽”盖砂与“温水调控芽砧”、嫁接工序“流水作业”、“改嫁接后两次移栽为一次进圃”、“小罩改大罩”等新技术解决了油茶嫁接繁殖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能达到大批量生产的目的。七年来共繁育优良无性系芽苗砧苗木55167万株,造林3338亩。在栽植技术上,采取分层紧土的方法,解决了油茶嫁接苗造林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对实现油茶良种繁育与造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1973年开始在福建省油茶主产区,有计划分批地开展了油茶优株选择,选育出闽20、闽29、闽81、闽7415等4个优良无性系,达到了油茶优株无性系的评选标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油茶产业迅速升温,良种苗木的缺乏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其中良种壮苗和适地适树适种源,特别是良种采穗圃建设与管理是关键因素。文章综述了油茶优良无性系采穗圃品种配置方法、营建、管理、果穗以及建档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油茶造林品种类型混杂,良莠不齐,优良无性推广慢,油茶产量低等问题,在吸取浙江、湖南两省油茶芽苗嫁接技术经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区的特点,改进油茶芽苗嫁接技术,嫁接工序实行“流水作业”,尤其是发觉规的夏季退接为春季嫁接,解决了5-6月份因遇上高温多雨苗木易发生病虫害、抗旱能力差、工苗木出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株茶树叶部内生木霉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健康茶树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1株内生真菌CSN-16。该真菌的孢子形状、菌丝形态、菌落生长速度等形态学特征与木霉的特征基本一致;进一步进行分子鉴定,获得该菌株的18S rDNA部分序列,并提交Genebank,获得基因登录号为EU678669。18S rDNA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菌株与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的同源性最高,相似性达99%。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拟康氏木霉。  相似文献   

12.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重庆南山植物园中花色、花型十分相似的4组10个川茶花品种进行分子鉴别。从23条引物中筛选出5条谱带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用于PCR扩增,共获得72条谱带,其中64条谱带呈现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8.89%。利用5条引物所建立的DNA指纹图谱显示,第Ⅰ组的氅盔和吊金钟是2个独立的品种;第Ⅱ组的胭脂莲、胭脂鳞和鱼鳞甲是3个独立的品种;第Ⅲ组的泸州大红和泸州二红也是2个不同的品种;第Ⅳ组的红佛鼎与紫金冠、似紫冠可以区分,但后两者难以区分,很可能就是同一个品种。  相似文献   

13.
以改进的CTAB高盐法提取油茶嫩叶总DNA,进行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析,分别测试了退火温度、模板DNA浓度、M g2+浓度、dNTP s浓度、T aqDNA聚合酶用量和是否加入去离子甲酰胺对反应结果的影响.油茶ISSR分析的最适反应体系为:在20μL PCR反应体积中,含20 ng模板DNA,2.5 mm o l.L-1M gC l2,0.2 mm o l.L-1dNTP s,1UT aqDNA聚合酶,0.5pm o l.μL-1引物,1%去离子甲基酰胺.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2 m in;94℃变性30 s,52℃退火30 s,72℃延伸90 s,反应38个循环;最后在72℃延伸7 m in.  相似文献   

14.
利用ISSR标记鉴别珍珠黄杨无性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PCR方法对珍珠黄杨5个无性系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9个多态性引物用于扩增,共扩增出256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11条,占总带数的82.4%,平均每条引物扩增的DNA带数目为13.5条,依据扩增结果进行Nei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分析,利用UPGMA法构建聚类树状图.结果表明:ISSR分析产生了一些无性系特有的指纹图谱,认为ISSR技术在珍珠黄杨无性系鉴定和阐明遗传关系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利用油茶人工林为砧木,采用改良撕皮接技术,嫁接36个茶花品种.分析结果得出,不同茶花品种嫁接成活率有较大差异,其中25个品种嫁接砧成活率平均达到92.3%,亲和性强,7个品种的成活率平均达到88.1%,另有4个品种成活率平均为83.5%.6a后的生长状况调查表明,早花系列的5个品种、中花系列的7个品种、晚花系列的7个品种树势恢复情况最好,符合园林生产快速培育大规格茶花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不同套种模式油茶幼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最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亦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何方等,2004).油茶在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广泛栽培.  相似文献   

17.
对茶油微胶囊化植脂末生产工艺研究的结果表明:采用 HLB 值为 6 的乳化剂,用量为 5% ~6% (占油脂质量), 温度为70℃,用水量为油脂质量的 4 倍等条件下对茶油进行乳化,以明胶、酪朊酸钠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在进风温度为 250℃,出风温度为85℃,进料速度为 50 m L/m in 等条件下对乳化液进行喷雾干燥,制得茶油植脂末, 其包埋率在 87.2% ~94.5% ,茶油含量在 40% 左右,包埋后茶油的分散性能良好,抗氧化稳定性比精炼茶油明显提高,在常温下贮藏可达 8 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8.
MYB类转录因子是一类包含一段保守的DNA结合结构域的基因家族,广泛地参与植物发育和植物次生代谢的调节。根据前期芯片杂交和文库筛选得到的2个MYB转录因子的部分序列,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分离得到它们的全长基因:CsMYB1和CsMYB2,在GenBank的登录号分别为HQ660373和HQ660374。序列分析表明:CsMYB1基因全长1132bp,开放阅读框长879bp,编码292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2.9ku,理论等电点为8.13;CsMYB2基因全长1020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675bp,编码224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分子量约为25.4ku,理论等电点为9.05。2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具有明显的R2R3MYB结构域,且在R3结构域的下游都含有1个相对保守的C1(LIXXGIDPXTHR)基序。同源性分析表明:茶树CsMYB1和CsMYB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的MYB类转录因子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中CsMYB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陆地棉MYB1的相似性为57%,CsMYB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葡萄MYBC2的相似性为75%。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个转录因子基因在遮荫处理条件下的表达规律,及其在茶树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CsMYB1和CsMYB2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具有明显区别,其中CsMYB2在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是根中的100多倍;而遮荫处理能明显降低叶片中的花青素含量,并提高CsMYB1的表达,但对转录因子CsMYB2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