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明确水稻品种龙粳57的适宜栽培模式,以糯稻品种龙粳57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种植密度(20和24穴·m-2)、4个施氮量[0 kg·hm-2(N0)、115 kg·hm-2(N1)、138 kg·hm-2(N2)和161 kg·hm-2(N3)],探究种植密度与施氮水平对糯稻品种龙粳57不同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寡分蘖力水稻品种栽培模式,以绥粳4号为试材,研究密度与施肥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绥粳4号在产量最高(9 122.5kg·hm-2)时求得最佳密度为33.9万穴·hm-2,氮、磷、钾分别为141.2、60.0和58.4kg·hm-2;绥粳4号在食味品质最高(86.5分)时求得最佳密度为39.0万穴·hm-2,氮、磷、钾分别为116.6、80.5和74.4kg·hm-2。  相似文献   

3.
巢湖地区水稻氮肥利用率和最大经济效益施氮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间条件下,对皖稻52和宁粳3号在不同施氮水平(0、60、120、180、240和300 kg·hm-2)下的产量、氮素吸收、累积及利用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水稻产量增加较少,超过240 kg·hm-2,水稻产量开始下降。当施氮量从60 kg·hm-2增加到300 kg·hm-2,皖稻52和宁粳3号的氮肥表观利用率(REN)分别为75.1%~49.4%和62.1%~50.2%;氮肥农学利用率(AEN)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为17.3~7.33 kg·kg-1和16.8~8.64 kg·kg-1。通过拟合水稻产量、经济效益与施氮量的回归方程计算,水稻皖稻52和宁粳3号的最大经济效益施氮量分别为178 kg·hm-2和190 kg·hm-2。此时,水稻可维持较高的产量和保持较高的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以龙香稻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的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对龙香稻2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肥量的增加,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推迟1~2d。种植密度小处理比密度大处理生育期延迟2~4d;密度和氮肥对水稻有效分蘖数有直接影响,低密度条件下(15.00万穴·hm-2)适当施用氮肥可促进大量分蘖而提高有效分蘖;密度和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有效分蘖数和穗粒数实现;龙香稻2号的最佳氮肥和密度配比方案为:密度16.67万穴·hm-2,尿素160kg·hm-2,产量为8 001kg·hm-2。  相似文献   

5.
利用正交旋转回归分析研究氮、磷、钾、种植密度和行距对强筋小麦烟农19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烟农19产量影响最大,依次是施氮量、施钾量、行距和施磷量,烟农19产量≥8 250.00 kg·hm-2的氮、磷、钾、密度和行距为施氮量203.5~209.6 kg·hm-2,施磷量88.1~92.0 kg·hm-2,施钾量107.7-112.3 kg·hm-2,基本苗280.62×104一287.04×104hm-2,行距19.8~20.2 cm.烟农19产量≥19 000.00 kg·hm-2的氮、磷、钾、密度和行距为施氮量203.3~209.2 kg·hm-2,施磷量87.7-92.3 kg·hm-2,施钾量105.8~114.2 g·hm~,密度287.88×104~297.12×104hm-2,行距19.6~20.4 cm.  相似文献   

6.
寒地优质超级稻龙粳21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发挥超级稻品种巨大的增产潜力,以寒地超级稻龙粳21为试材,通过对其不同播种时期、播种量、插植密度和施肥量进行研究,结合良种良法,组装集成其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龙粳21的适宜播种日期在4月15~20日,最佳播种量为200~250g·m-2;最适宜的插植密度为25穴·m-2,插秧规格为30.0cm×13.3cm,每穴5株;最佳施肥量为纯氮130kg·hm-2、P2O565kg·hm-2、K2O 65kg·hm-2时,产量可达到9t·hm-2以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分析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化控量等5项栽培因子对瓜套棉皮棉产量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效应,并进一步优化各栽培因子。结果表明,各因子对瓜套棉皮棉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施氮量、化控量、施钾量、密度和施磷量。密度与施氮量、密度与施磷量间交互效应达显著水平(P0.05),生产中应注意协调。频数分析结果表明,皮棉产量大于1 850 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密度2.68万~2.84万株·hm-2,施氮量(N)为211.95~229.32 kg·hm-2,施磷量(P2O5)为93.42~102.33kg·hm-2,施钾量(K2O)为222.03~247.14 kg·hm-2,化控量(25%助壮素)为410.97~450.49 m L·hm-2。  相似文献   

8.
北方广适型超级稻品种吉粳10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吉粳102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5个因子(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播种密度和每穴苗数)及每个因子的5个水平对吉粳102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因素对吉粳102的作用表现为:施氮量>施磷量>密度>每穴苗数>施钾量。5个栽培因素与产量均呈明显的抛物线关系。施氮量对产量的效应最为明显。施氮量与每穴苗数呈负的交互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吉粳102的最高产量10 896 kg/hm2。当吉粳102产量达到10 500 kg/hm2时,要求施氮量为132~167 kg/hm2,施磷量为87~113 kg/hm2,施钾量为51~98 kg/hm2,移栽密度为30 cm×(13.9~19.4)cm,每穴苗数为2~4棵。[结论]建立了吉粳102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处理对晚粳稻‘浙粳22'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粳22’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浙粳22’的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浙粳22’以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处理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增产53%,增产效果显著优于不施肥区(CK)、有机肥(M)单施区及氮钾(NK)配施区;氮磷(NP)配施水稻增产38%,有机肥及增量无机肥(MNPK')配施水稻增产32.3%,氮磷钾(NPK)配施水稻增产27%;同时肥料合理配施可增加作物养分吸收总量,促进养分向籽粒中迁移。在所有处理中,均是MNPK区的养分吸收量最高,MNPK配施区的水稻籽粒吸氮量为126.66 kg·hm-2,吸磷量为26.91 kg·hm-2,吸钾量为45.59 kg·hm-2;MNPK’配施水稻吸氮总量为184.51 kg·hm-2,吸磷总量为33.57 kg·hm-2,吸钾总量为198.40 kg·hm-2。所有处理的氮、磷和钾收获指数均较对照(CK)有所降低;氮、磷素当季表观利用率均以M单施最高,分别为43.85%和36.64%;钾素当季表观利用率则以NPK配施最高,为54.52%,从肥料的输入来看,所有施氮处理的磷表观利用率较M处理下降,施磷处理的磷表观利用率较M处理下...  相似文献   

10.
作物对钾的吸收受到土壤速效钾含量、种植密度、氮和磷营养的供应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土壤钾含量过高或施钾量过大,往往会导致钾的奢侈吸收.以淄蓖5号和云蓖泰国202为试验品种,研究了沿海滩涂中度盐碱地不施钾条件下蓖麻钾吸收利用的特点及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钾吸收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淄蓖5号在种植密度13 000株·hm-2、施氮量120 kg · hm-2的条件下产量最高,每生产100 kg的蓖麻籽吸收钾9.55 kg,云蓖泰国202在种植密度16 000株·hm-2、施氮.量为120 kg·hm-2条件下获得的产量最高,每生产100 kg的蓖麻籽吸收钾11.16 kg.两个品种苗期钾吸收速率很低,蕾期增加,开花期达到高峰,花果期和灌浆成熟期逐渐降低,云蓖泰国202在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钾吸收速率明显高于淄蓖5号.两个品种的整株钾吸收量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花序中的钾吸收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茎杆和叶片的钾吸收量与产量呈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鉴于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开花期适量施用钾肥可进一步促进花序生长和籽粒灌浆,从而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1.
张秀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074-1074,1135
介绍了籽粒苋的植物学特征、营养价值、饲喂价值、光合效率及抗性、栽培技术,并且展望了籽粒苋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生物覆盖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2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盐碱地生物覆盖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有效钾含量明显提高,耕层含盐量下降,有效地阻止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散失,改善了土壤结构,熟化了土壤,培肥了地力,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生物覆盖田比不覆盖田一般增产21%~46%。覆盖方式和覆盖量要因地制宜,并注意选用优良品种,合理密植,种子包衣,实行平衡施肥。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耐盐植物对盐碱土生物改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为探求不同类型耐盐植物对盐碱土生物改良效果及其机理,促进盐碱土作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盐碱地产业的发展,在宁夏银北地区以盐碱荒地为对照,选取3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耐盐植物(柽柳、苇状羊茅、油葵)进行试验研究.经过3年(2008-2010)的试验,观测分析了不同类型耐盐植物对盐碱土理化性质、盐分含量及其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柽柳、苇状羊茅、油葵对盐碱土(0~20 cm)土壤容重的降低最为显著,分别较对照降低了24.16%、27.53%和24.72%;不同类型耐盐植物对地表的覆盖度不同,表现出“抑制春季土壤返盐,增强秋季洗盐”效应,导致土壤含水率及其垂直剖面分布不同;与对照相比,柽柳、苇状羊茅、油葵土壤的初始入渗率分别提高至9.96、3.74倍和1.49倍,稳定入渗率分别提高至5.33、3.49倍和1.65倍;3种耐盐植物种植有效降低土壤全盐含量,改善土壤肥力水平,种植柽柳、苇状羊茅、油葵分别降低土壤表层盐分86.4%、71.5%、46.1%,分别增加表层有机质73.7%、38.2%、21.3%.同时,种植柽柳、苇状羊茅、油葵改善了盐碱地微生物特征,分别增加表层0~20 cm土壤微生物含量6.4、5.5倍和4.1倍,20~40 cm土壤微生物含量分别增加了7.0、6.6倍和5.5倍.由此可知,耐盐植物通过盐分吸收、运移对盐碱地具有一定生物改良作用,依据耐盐植物的耐盐特性及其作用效果构建盐碱地生物改良模式,是盐碱地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盐碱土壤放线菌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碱土壤放线菌是极端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类极具应用前景的微生物资源.讨论了盐碱土壤放线菌的分离问题,并对其分类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概述,同时还就筛选抗生素高产菌株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盐渍化土壤广泛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研究盐渍化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盐碱地的生产能力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研究介绍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盐渍化土壤的成因、危害以及盐渍化土壤改良措施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盐渍化对植物的毒害机理。并且,结合目前相关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提出我国盐渍化土壤的研究前景,为进一步完善盐渍化土壤改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备耕地资源之一,盐碱地的治理对于维持我国1.2亿hm2耕地红线具有重要意义。从盐碱地改良的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等4个方面,综述了我国常见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并对未来盐碱地改良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盐碱土作为宝贵的耕地后备资源,如何有效的改良和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研究课题。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土壤施用沼液沼渣,进行盐碱土改良新措施的探讨,同时提高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沼液沼渣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和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氮,施用沼液沼渣改良盐碱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沧州滨海盐碱地造林绿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沧州滨海地区的自然状况,提出了滨海盐碱地区造林绿化的基本观点,及采取的造林绿化技术措施,并推介了一批该地区的适生树种。  相似文献   

19.
耐盐牧草生物修复盐渍化耕地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三种耐盐牧草生物修复盐渍化耕地效果得出:各处理较对照在0-90cm土层范围内土壤含盐量降低了12.30%-19.86%。牧草植株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内对K^+、Na^+的选择吸收能力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沙打旺苗期植株K^+、Na^+含量最高但收获期降至最低;碱茅草和小黑麦收获期的K^+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且Na^+含量比苗期均有增加;苗期和收获期Sk/na值均以小黑麦最高,沙打旺居中,碱茅草最低;通过收获植株地上部秸秆Na^+移出量分别为:小黑麦:38.03kg/hm^2,沙打旺:13.68kg/hm^2,碱茅草:13.24kg/hm^2,种植小黑麦修复盐渍化耕地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盐碱地绿化中银杏的栽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地绿化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介绍了工程中采用多种技术措施,包括工程排盐、土壤改良、塑造地形、苗木运输、栽植及养护等,使银杏能在盐碱土的基础上达到普通绿地同样的成活率及生长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