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中国春"单体系和抗锈品种"丰抗2号"杂交,对其抗病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丰抗2号对条锈菌小种25号的单显性抗病基因位于5B染色体上;对叶锈菌小种38号的单显性抗病基因位于5A染色体上。位于5B和5A染色体上的两个分别抵抗条锈和叶锈病的基因可能是新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春小麦4个重要抗原品种对小麦秆锈菌(Puccinia graminis var.tritici)3个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并对抗原品种所含有的抗病基因与国际上已命名的Sr基因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inn2761携带对小种21C3显性的抗病基因Sr5Sr5和一对抗小种34C4的隐性的抗病基因;Alondra"S"携带Sr5Sr5和兼抗小种21C3、34C2、34C4的一对显性的抗病基因;Orofen携带Sr5Sr5和兼抗小种21C3、34C2的显性的抗病基因Sr6Sr6;Rulofen携带Sr6Sr6、一对抗小种21C3的隐性的抗病基因和另一对抗小种34C2的隐性的抗病基因。除了Sr5和Sr6基因之外,抗原品种所携带的另外四个抗病基因与国际上已命名的抗秆锈基因Sr1(即Sr9d)、Sr2、Sr5-Sr20、Sr22-Sr32、Sr36、Sr37是非等位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3.
 1958年在前信宜县金垌乡金星高級农业社进行了大面积的防治甘薯瘟試驗。防治措施主要是:(1)用无病薯块育苗。品种为最易感病的当地丰产良种"黑节降",比較抗病的"选二"和很少量的抗病品种"台农46号",以后在定植时由于种苗缺少一些,曾从农家无病田里剪取一些"新洲薯"(中等抗病)及"木薯"(很抗病)的切条来补充。(2)育苗地和假植地都选用与水稻轮栽过一年至多年的田块,定植地(即大田)則用种过水稻半年以上的田块。在試驗过程中尽可能采取了避免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可溶性硅在植物抵御病害中的作用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硅是地球表面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尽管硅在植物中的生理和营养作用显得很有限,但其在抵御病害方面的特殊"本领"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从硅在植物抵御病害中的作用、施用方式及其抗病机理等几个方面,对国外有关娃在植物抗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提出了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四川杂交中稻面积全国第一,单产和总产居全国前列。但是,长期以来杂交水稻米粒外观和食味品质都较差,商品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优质与高产相结合的品种很少,加之四川盆地光照少、昼夜温差小,不利于优质稻米的形成。笔者经过11年的艰苦探索,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粒型优质香稻不育系和优质抗病恢复系,成功培育出优质、高产和抗病相结合的新品种"川优6203",实现了在高产、抗病基础  相似文献   

6.
由多个不同的抗病诱导因子组成植物抗病诱导系统的1个子系统。每个因子都是这个系统中的1个要素。系统的性质不但取决于系统中的要素,还取决于要素的结构。合理的配伍可以使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得以优化,使系统的功能得以强化。把筛选得到的多个不同的抗病诱导因子进行配伍,组合成新的"诱导组合体",其诱导效应比单一因子显著提高;用不同的"诱导组合体"进行"相继诱导"和"循环诱导",则进一步提高诱导效应,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78.16%,高于常规杀菌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南方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选育的高产稳产、抗逆、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油春1204"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是以高产抗病的大豆品种"中豆32"与优质抗倒伏的大豆品种"中豆29"的杂交后代株系为亲本,杂交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在区域试验中比对照增产明显,品质性状、抗性表现较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正>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侵染引起的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一种重要的根部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小麦种植区。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黄淮冬麦区发生呈上升趋势。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解决小麦全蚀病危害的根本途径,抗病基因研究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性工作。随着目前克隆基因数量的日益增加,利用已知抗病基因的保守序列或根据已有抗病基因的序列信息克隆抗病基因已经成为抗病及相关基因克隆  相似文献   

9.
激发素与植物互作及抗病防卫信号传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发素是一类由疫霉属Phytophthora等真菌分泌的,可诱导茄科、十字花科等植物过敏性反应和系统获得抗病性的蛋白类激发子.激发素与植物的互作系统为研究植物抗病防卫信号传导途径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模式.最近发现:激发素具有转移甾醇的活性,而形成甾醇和激发素复合物又是激发素与受体蛋白互作和激活抗病防卫信号传导途径的前提条件,也是对最近提出的病原激发子与受体互作"保卫假说"的支持.用125I标记法,找到了激发素的受体蛋白,由分子量约为160kD和50kD的2个亚基构成,被认为是Ca2 通道.在激发素激活的烟草抗病防卫信号传导途径中,蛋白质的磷酸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抑制蛋白激酶的活性,可阻止离子交换、活性氧进发、植保素合成等多种防卫反应;Ca2 参与诱导活性氧进发和植保素合成,活性氧进发与细胞死亡相关连,而植保素的合成与活性氧进发无关,过敏性反应对抗病防卫反应的建立不是必需的.激发素抗病基因工程在广谱抗病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草酸青霉菌果胶酶诱导黄瓜抗黑星病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就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的固态发酵提取产物--果胶酶粗酶液诱导黄瓜对黑星病(Cladosporium cucumerinum)的抗性进行了研究。以果胶酶粗酶液喷雾处理4个感黑星病黄瓜品种的黄化苗,48 h后挑战接种黑星病菌孢子悬液,其中"中农5号"黄瓜品种表现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诱抗效果达62.51%。不同浓度果胶酶诱导处理黄瓜,发现果胶酶浓度在20 U/mL时,可导致黄瓜发病略高于对照;在40~200 U/mL浓度范围内,诱导效果较为明显。通过研究果胶酶诱导抗病的时效性,表明诱导处理前接种病菌或诱导处理后0、6 h接种的各处理病情指数与对照间没有差别,而诱导处理12~72 h后接种病菌的,果胶酶的诱导抗病效果均很明显,诱抗效果达29.64%~60.02%。实验还表明,随着挑战接种压力的增大,果胶酶的诱导抗病效果降低。果胶酶不能抑制黑星病菌孢子萌发,相反可以促进孢子萌发和芽管生长。  相似文献   

11.
 落叶松褐锈病[Triphragmiopsis Iaricinum (Chou) Tai]现已遍布我国东北三省广大落叶松人工林区。由于该病为害,提早落叶40天左右,给落叶松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威胁。  相似文献   

12.
梨胶锈菌重寄生菌对贴梗海棠锈病菌的寄生及控病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梨胶锈菌的重寄生菌在贴梗海棠锈病菌上的寄生形态特征、侵入及控病作用。重寄生菌在贴梗海棠锈菌的性子器旁及性子器相对叶背发生重寄生现象。描述和测量了重寄生菌产孢结构的形态及大小。重寄生菌以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经性子器口和锈子器口侵入(不能直接侵入),完成侵入所需最短时间为7个小时。潜育期8~9天。用重寄生菌孢子悬浮液,在性子器成熟时喷雾接种防治贴梗海棠锈病,重寄生率从5月初的37.4%逐渐上升至7月中旬的94.6%。  相似文献   

13.
 青海云杉叶锈病在祁连山林区蔓延成灾.通过四年试验和样地调查,对此病症状、病原、侵染循环以及主要发病规律进行了阐述.病原菌被定名为祁连金锈菌(新种)(Chrysomyxa qilianenses Y.z.Wang,X.B.Wu et B.L p.nov.)根据交互接种试验,确定青海杜鹃(Rdodendron przewalskii Maxim.)是它的转主寄主.结合当地自然情况和防冶条件,提出以改造灌木林为主的综合防冶措施是解决该病害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关于小麦秆锈和叶锈的越冬问题,国外业巳有许多报告[10,13,14,15,16,17,18]。国内在小麦锈菌越冬方面也有一些报导。  相似文献   

15.
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条锈病普遍率与严重度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田间接种条件下,详细地观察了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条锈病普遍率与严重度之间的关系(I-S关系)。结果表明供试三种病害的I-S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描述;在普遍率小于70%左右时,用直线方程拟合效果更好;普遍率大于90%时,对严重度的预测效果较差。分别建立了各病的I-S关系式。小麦生育阶段(拔节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对叶锈病和白粉病I-S关系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条锈病的I-S关系在不同生育阶段有一定的差异。文章最后对I-S关系的使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是小麦主要的叶部病害,它柄在侵染特点、发病规律及危害特性等方面均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大叶白蜡树锈病及其重寄生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黄云  叶华智  黄天述 《植物病理学报》2002,32(4):351-355,360
 小叶白蜡树锈孢锈菌(Aecidium fraxinibungeanae Diet.)引起大叶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var.rhynchophylla Hemsl)锈病为国内新记录。该锈病在我国重要白蜡产区乐山市严重发生,病株率和病叶率分别可达100%和56%,造成叶片病部坏死,病叶脱落,严重影响白蜡产量。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重寄生菌在乐山市及雅安市大叶白蜡树锈病菌上寄生很普遍,自然重寄生率达46.8%。重寄生菌寄生在大叶白蜡树锈菌春孢子器(锈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锈孢子)的释放。本文还报道了大叶白蜡树锈病的危害、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
落叶松褐锈病的研究锈寄生菌的形态特征及其萌发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褐锈病的重寄生菌经鉴定为锈寄生菌[Darluca filum(Biv.)Cast.],寄生在褐锈病菌冬孢子堆上。它的分生孢子萌发喜低温,萌发温度范围2-27℃,适温4-12℃。不同营养液对分生孢子萌发速率各异,5%葡萄糖及蒸馏水滴中萌发率较高,2.5%硫酸铵液滴中不萌发。pH值对分生孢子萌发也有影响,pH9萌发较好,偏碱性pH9下不萌发。
锈寄生菌对褐锈病菌有较强的杀伤性能,被寄生的冬孢子以上失去发芽力且逐渐破碎乃至消失。因此,它将为落叶松褐锈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和可能。  相似文献   

19.
花生锈病在广东省始见于1956年。1970年后迅速蔓延流行,致使花生产量遭受严重损失,轻病年损失约15%,大流行年损失为25—59%。本病原菌能侵害花生叶片、叶柄、托叶、茎、果柄及荚壳。在花生植株上只产生夏孢子,其发芽适温为24.5—28℃,致死温度为50℃,10分钟。未发现冬孢子。在24.5—26.5℃接种,潜育期为6—8天,21℃以下和29℃以上相应延长。在冬、春季室温条件下,夏孢子可贮存120—150天。强烈光照对夏孢子发芽有抑制作用。病原菌多数从寄主气孔侵入,也能通过表皮细胞间隙侵入。花生锈病的流行,与菌源、气候、品种的抗病性、栽培技术等条件关系密切,而湿度则是我省花生锈病流行的主导因素。春植花生锈病的初次侵染源来自秋植花生落粒病苗、病藤和带病荚果,而落粒病苗是主要侵染来源。鉴定了国内约1000个花生品种,未发现兔疫或高度抗锈的品种,但品种间的抗病力有明显的差异。种植抗病品种,春植花生早播,秋植花生适当迟播,发病初期每隔8—10天喷药一次,连续3—4次,有显著防效。供试药剂以“百菌清”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