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近几年来,随着东海区大黄鱼资源的衰退,我省大黄鱼成了众矢之的,闽东、闽中渔场的越冬大黄鱼承受了越来越大的捕捞压力,1979年冬汛投产机围作业单位(包括上海、浙江渔船),多达2,000对,产量达80.4万担。此外,其它作业如定置作业和拖网也捕获了相当数量的大黄鱼。  相似文献   

2.
养殖大黄鱼不同部位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俗名黄花鱼、黄瓜鱼,是我国传统的海产经济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导致资源严重枯竭。大黄鱼已在全国范围广泛养殖。产区主要集中在浙江沿海和福建闽东地区,到2007年大黄鱼养殖产量达到了10万吨。大黄鱼个体较大,  相似文献   

3.
《内陆水产》1984,(3):36-36
华容县近几年大力发展渔业,建设渔业基地,主攻小水面精养高产,使鲜鱼产量大幅度上升。一九八二年全县水产品总产突破10万担,比上年增长14.1%。一九八三年水产品达124950担,比上年增加2万多担。养殖水面147559亩,产量94740担,亩产64.18斤。其中精养水面1.4万亩,产鱼44780担,亩产达320斤;家庭养鱼10159亩,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根据福建宁德关于申报"中国大黄鱼之都"称号的申请,中国渔业协会组织专家组进行了评审。专家组认为,宁德市是我国大黄鱼养殖主产区,区域优势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2018年大黄鱼养殖产量达14.6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苗种繁育量超过20亿尾,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直接从事大黄鱼养殖、加工的有10多万  相似文献   

5.
施佑 《淡水渔业》1980,(4):14-14
<正> 佛山地区塘鱼产量在1978年超历史最高产量的基础上,1979年全区塘鱼产量达240万担,比1978年增产5%。主产塘鱼的顺德县,1979年塘鱼产量102万担,产值5千万元,全县实现“四超历史”(产量、产值、  相似文献   

6.
郁才贵 《海洋渔业》1982,(4):182-182
<正> 毗邻福建省宁德、罗源、福安,霞浦四县的官井洋内湾,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也是著名的大黄鱼产卵场。该内湾肚大口小,与外海仅有狭窄的“东冲口”相通,是天然的大黄鱼“护产院”。由于过去的酷渔滥捕,1979年在官井洋投产渔船3,500只仅产2,000多担,比之六十年代年产  相似文献   

7.
大黄鱼已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年产10.5万吨,产值超100亿元,规模居于海水鱼前三.市场上销售的大黄鱼几乎全部产自福建宁德,目前消费市场在北方也逐渐打开.  相似文献   

8.
正大黄鱼俗称黄花鱼,原居我国海洋四大主捕对象之首,20世纪70年代因过度捕捞而濒临枯竭。自1986年大黄鱼人工繁育技术成功突破后,大黄鱼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养殖产量也逐年增加。2006-2018年,大黄鱼的产量呈逐渐递增的趋势。目前,大黄鱼是我国最大养殖规模的海水鱼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也是福建省打造水产千亿元产业链的十大水产品种之一。2018年我国大黄鱼养殖产量19.8万吨,其中福建16.54万吨,占83.53%。2018年大黄鱼产量约占海水鱼产量(149.5万吨)的13.2%,广东省约占全国大黄鱼产量的7%,浙江省约占9%。  相似文献   

9.
我县地处长江三角洲,捕涝水面约360万亩,鱼塘面积达11万亩,素以鱼米之乡著称.1959年是继续大跃进的一年.全县鱼虾产量达456,238担,比解放初期14万担增加3倍以上,其中捕捞产量268,168担,比1958年增长68%;内外塘河沟养殖产量188,070担(均为起水数),比1958年增长44.3%,另外,还捕获食用、农用的贝类31万担.由于大搞基本建设,全县鱼船增至4,062条,比1958年增加27%;养鱼水面达110,401亩,比1958年增加55.5%,放养鱼种8,517万尾,比1958年增加181%.十年来,自育鱼苗29,790万尾,比上年增加6.5倍;移殖长江鱼苗3.4亿尾,育成冬片鱼种8,800万尾.  相似文献   

10.
福建沿海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752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51万平方公里,浅海滩涂可利用养殖面积达225万亩;贝、藻、鱼、虾种类的数量居全国前列.福建水产品种主要有鲍鱼、海参、大黄鱼、对虾、鲈鱼、鱿鱼、鱼糜制品等.其中海参、鲍鱼、大黄鱼和鱼糜制品在国内水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福建省水产资源丰富,企业众多.1400多家水产加工企业,除了鱼糜行业出现了诸如安井、海鸥、海新、百洋、坤兴等渠道巨头外,却未能出现影响全国市场的强势品牌.为什么福建水产产量大,产值低?为什么福建水产品牌走不出渠道的窠臼?原本中国行福建站从内销市场层面深度解密福建水产的品牌困境.  相似文献   

11.
<正>回首大黄鱼产业发展的30年,以原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家富为首的科研团队,相继克服了进官井洋产卵的大黄鱼数量少、可用于人工授精的亲鱼少、保活难、驯化难、人工催产难等技术难题,并在1987年取得大黄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突破性进展。在全行业的努力下,2018年全国大黄鱼产量19. 7万t,其中宁德产量占70%以上,相关就业人员达十多万人。今年6—7月初,宁德大黄鱼暴发白点病,死伤惨重。对于大黄鱼养殖  相似文献   

12.
大围缯作业(简称机围)是福建近海主要先进的大型流动作业。六十年代末,全省大围缯基本实现机帆化,产量逐年上升,年产量约7.5万吨左右,占全省海捕总产量的25%。素以技术先进、产量高、贡献大而享有盛名的闽侯县闽江乡,1968年46对机围年产2.1万吨,平均对产460吨,1965年该乡红旗村第44生产队首创机围年产超万担。  相似文献   

13.
林冰 《内陆水产》2013,(11):47-47
“1991年杭州市甲鱼产量只有13.75t,1993年全国甲鱼量4,472t,1997年浙江省甲鱼产量为4322t,1995年底,杭州市已建成年产1万t商品鳖的养殖场53家,每家产量达269t,产值8,166万元.2012年全国甲鱼产量达33.14万t,浙江省产量15.56万t,杭州市产量3.46万t.这些数字足以说明,甲鱼是淡水水产品中,规模最大,产值、产量最高的品种.”11月1日,第五届“南祥”龟鳖产业发展论坛在佛山顺德召开,杭州市养鳖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毅会上发表讲话.  相似文献   

14.
宁德市大黄鱼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升级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黄鱼是我国海水鱼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石首鱼类中珍贵的种质资源。人工养殖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浙江和山东也有少量养殖。2014年我国大黄鱼养殖产量12.79万吨,其中福建11.45万吨,占89.5%,而福建大黄鱼养殖主要集中在宁德市。本文依据实地调研宁德市大黄鱼产业获得的一手材料和前人的资料,对宁德市大黄鱼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成效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为大黄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rea)俗称黄瓜鱼、黄花鱼,是我国四大海产经济鱼类之一,被农业部列为我国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素有中国"国鱼"之称。福建省是大黄鱼的主要养殖区,2013年福建的大黄鱼养殖产量为9.655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饲料作为大黄鱼养殖的重要投入  相似文献   

16.
一、现状和问题。 洞庭湖是我省渔业的重要基地,1983年养殖产量118万担,比50年增加116万多担、72倍,在鱼业总产中的比重也从4%上升到78%。池塘单产119.4斤,(十一个主要湖区县),养殖内湖单产31斤,81年在内湖浅水地带种植湘莲11.2万亩,产壳莲38332担,亩产34斤,83年产壳莲达56482担。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中国大黄鱼养殖供给和区域分布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大黄鱼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16.55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幅高达11.36%。福建、广东、浙江三省养殖产量分别占总量的88.53%、5.93%、5.54%,如表1所示。表1给出了2008年至2016年大黄鱼主要养殖地区产量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大黄鱼产量达16.55万吨,居海水鱼类产量之首,是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在大黄鱼养殖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海岸带土地局限性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发展大黄鱼的低盐养殖技术,将可能使大黄鱼养殖业能够在内陆地区开展起来,解决大黄鱼养殖所面临的问题。目前,已证实通过缓慢淡化,大黄鱼可在低  相似文献   

19.
大黄鱼是闽南渔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1952-1977年平均年产量11,394.5担,最高年产量为86,820担(1956年),最低仅1,017担(1967年),1978-1982年平均年产量34,279.6担,1983年春汛只产538担。  相似文献   

20.
《内陆水产》2013,(10):45-45
自从上个世纪8O年代大黄鱼人工繁育成功,大黄鱼产业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原来的海洋捕捞步入人工养殖时代。目前,大黄鱼是我国网箱养殖产量最大的鱼类品种,年产已达到7~10万t,2012年年产量甚至超出137Yt。如此庞大的产量在饲料的使用_k4#g到2O%,这是大黄鱼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