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黄正全:珙县八五年蚕桑总结表彰会后,全县传颂着青年黄正全栽桑养蚕。治穷致富的事迹。谁都赞叹地说:“黄正全立志养蚕,三年三大步连年夺魁。今年养自收入将近六千元。真是不简单”。路不黄正全是怎样走养蚕致富的路子的呢?他的回答很干脆:“党的富民政策好。农村致富少。依靠勤劳和智慧。直向康庄大道跑。”正是这样,黄正全一靠政策,二靠勤劳和智慧。在养蚕业上路越走越宽。一、养蜂不成,立志养蚕黄正全是珙县上罗区下罗乡下罗二组人,全家上有年迈的父母,下面夫妻二人带着一个小孩。他所在的家乡过去叫“老宝寨”。是一个离县城较远、偏僻的小乡村。由于偏僻,经济发展缓慢,贫穷在“老宝寨”总是没有摆脱。黄正全一家也不例外。黄正全自懂事起,就  相似文献   

2.
我省栽桑养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养蚕方法从“天温养蚕”走向“恒温养蚕”到推行“高温干燥,多回、薄饲”养蚕。每次养蚕技术的革新,对提高蚕茧产量都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高温干燥,多回、薄饲”养蚕法,小蚕的喂桑叶切得很细,饲育室内的温度又高,喂桑以后,很快就干瘪,因此,小蚕期每天要喂桑8—12回,大蚕期也要喂6—8回,虽然名叫“薄饲”实际造成“厚饲”,由于给桑一次吃一次,剩下的桑叶成为废  相似文献   

3.
<正> 岳池县齐福乡五村八社罗昌荣,凭着自己的决心、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承包土地上栽桑养蚕,走出了一条蚕—粮—猪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致富之路,成为我县产茧超吨茧、收入逾万元的“蚕桑状元”。 罗昌荣全家六口人,劳力两个,承包耕地八亩,现有桑树11000株,其中密植小桑园4亩,良桑率达95%。1995年养蚕35张,产茧1139公斤,养蚕收入10023.2元,加上良桑穗条、蚕沙、育桑苗等收入,  相似文献   

4.
<正> 四川省泸县方洞乡新联村二社青年妇女温明芳、与丈夫一道,依靠科学技术栽桑养蚕,8年来,用勤劳的双手建成了一个温馨的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女能人,在田野上实现了金色的梦。  相似文献   

5.
覃光族 《广西蚕业》2001,38(4):53-53
笔者最近慕名走访了一位农村中年妇女 ,了解她今年租地种桑养蚕的效果如何 ?她就是环江县大安乡环界村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覃美仁。笔者说明来意后 ,覃美仁诚恳地道出了她今年发展种桑养蚕的收获和体会。她说 :“我在县蚕业站附近的思恩镇北门一队租用 1 3亩田地来种桑 ,并在附近建了八间蚕房。今年春节前后我把桑树种好 ,加强管理 ,到 4月下旬就可以开始采叶养蚕了。今年我总共养蚕 4 0 .5张 ,其中有 5张是原蚕。总产鲜茧 1 6 71公斤 ,总收入 2 56 88元 ,今年刚种桑头一年 ,桑树产叶量不高 ,但今年养蚕效益还算是不错的 ,平均一亩桑养蚕三张…  相似文献   

6.
<正> 你们召开蚕茧会议,我很高兴.我是来和大家见见面的,向同志们问好。并且希望通过你们,向蚕、桑、茧、丝、绸方面的专家、工作人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工人同志们表示慰问。栽桑养蚕是我们伟大祖国发现的,中国劳动人民最早发现了自然界有这个好树种,以后又发明了可以用桑叶养蚕,进一步又发明了缫丝、织绸。这应该说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它是勤劳的、智慧的中国人民首先做出的贡献,先发现有养蚕的桑树,又  相似文献   

7.
快乐驿站     
《北方牧业》2013,(4):35
<正>同归于尽今天吃饭的时候,婆婆突然问老公:假如我和你媳妇同时掉下海里,你先救谁?看着我和婆婆各自期盼的眼神,老公淡淡地说:我和你们同归于尽。就这么难吗?一女走夜路,突然看到一男张开双臂向她走来,做拥抱状,上前就是一脚。男子倒地大哭,说:都第三块了,我招谁惹谁了,带块玻璃回家就这么难吗?  相似文献   

8.
<正>王作海,宁南县新村乡碧窝村一组养蚕大户,40多岁,典型的中年农民,勤劳、头脑灵光,充满活力,全家五口人。2005年开始全身心投入养蚕生产,首先将自己的河边土地全部栽上桑树,到2010年全年养蚕40张,收入7万多元,初见成效。尝到甜头的他,将自己的土地全部种上了桑,还从其他村民手中承包桑园,大干起来。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  相似文献   

9.
<正> 会东县是我省的新蚕区。该县中心乡郑家坝村一社郑仕举家有四人,劳力三个,承包土地7.5亩,荒山20余亩。除两亩水浇田外,其余全是旱田、旱地。郑仕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凭着自己的决心、智慧和勤劳的以手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垦荒山、荒坡栽桑养蚕,1982年起年年育苗栽桑不止,蚕桑收入成倍增长。1989年养蚕22.5张,向国家交售蚕茧1036公斤,养蚕收入9,755元;共育小蚕276张,收共育费2,622元,合计12,377元。蚕桑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的增长,全年生产粮食4000多公斤,创  相似文献   

10.
<正>10月28日,在夏津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杏坞园旁,一群村民正在一个小伙子的指导下,让桑蚕上方格簇,这是蚕吐丝结茧前的重要一步。这个小伙子名叫王传振,1990年出生于夏津县香赵庄镇王寨村,大学毕业后,带着所学回到家乡,投身于养蚕事业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让养蚕能够规模推广,带富一方百姓。谈起与养蚕结缘,还得从高考说起。2009年7月,王传振考入了山东农业大学的蚕学专业。随着专业知识逐  相似文献   

11.
日前,在重庆市合川区沙鱼镇庙堡村2社,笔者看到一片荒废的园林地里,一群肥美的羊儿正欢快的吃着杂草。这是一名叫张友彬的勤劳老汉返乡创业开办的羊场。  相似文献   

12.
涪陵区李渡镇大堡村二组养蚕大户周治明,是在贫困荒地上依靠科技、通过勤劳,仅用三年时间就从一个贫困户成为远近闻名的“蚕桑专业户”.周一家3口人,承包耕地5.1亩.现有密植桑3.5亩、四边桑3000多株,良桑率达100%.1997年共养蚕16张,产茧600公斤,平均单产37.5公斤,收入7200元;共育小蚕361张,收入5054元,合计收入12254元,人平蚕桑收入4085元,蚕桑收入占整个农副产  相似文献   

13.
鲁建根 《四川蚕业》2005,33(1):52-52
荣获“2004年度淳安县养蚕大户”荣誉称号之一的唐村镇长岭村方风鸣,全家5人,主要劳力4人,1999年承包了一片荒地,通过开垦,陆续种桑10亩(1亩≈667m^2,下同),由于依靠科技,勤劳耕耘,蚕桑效益连年翻番。2004年养蚕27.5张,产茧1222.8kg,产值24016.96元,张产44.5kg,亩产茧122.3kg,亩产值2402元,总结其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地处粤西山区的信宜县,年均气温22.3℃,最低气温也在0℃以上,年降水量1776.2毫米,可算得是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加上河流纵横东西南北,林木茂盛,土地肥沃,是一块种桑养蚕的好地方。在这土地上,还有可耕地26.7万公顷,近百万的勤劳人民。因此,几百年以来,人们都利用这良好的自然条件,进行种桑养蚕,从中得益。然而由于技术、价格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这块宜桑之地的蚕桑业生产曾三起三落。90年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县委把蚕桑生产作为本县十大商品生产基地之一来抓,并抽调有关人员  相似文献   

15.
兴义镇石佛场村四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顽强拼搏,在蚕桑生产上闯出了一条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之路,由过去的零星桑树变成今日绿油油的成片桑园.全社40户,共150人,青壮年劳动力70人(其中部分外出务工),仅养蚕一项年收入就是10万余元,人均700余元.该社是如何发展蚕桑的呢?栽桑养蚕,并非一开始就是该社的拳头经济.勤劳的人民,利用紧靠场镇的优势,种植蔬菜、柑桔在一度时期确也很有市场.但单一的农副产品生产,不免遭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加之气候条件制约,对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影响极大,该社群众对单一经济一时怨声四起.  相似文献   

16.
刘向阳 《草原》2013,(10):28-35
山杏的家住在一个到处是山到处是小煤窑的乡下。半年前嫁到了离自家村子不远的小煤窑连成片的山沟沟,成了世代靠挖煤为生的喜旺的媳妇。同喜旺结婚还没出月,公公下的那个煤窑便出事了,命虽保住了,却成了瘫子。婆婆也一股火上到了眼睛,变成了睁眼瞎。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压在了喜旺一个人的身上。看着愁眉不展的丈夫,山杏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四川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是国际国内闻名而又历史悠久的古老蚕区。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绚丽多姿的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茧丝绸历来是出口创汇的大宗商品,勤劳的广大蚕农栽桑养蚕,给丝绸工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心灵手巧的广大缫丝、织绸、印染、服装工人辛勤劳动,生产了成品、半成品,满足人们衣着需求,为国家提供了可观的税利,为出口创汇作出了贡献。成都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个朝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马村规模化养蚕发展为例,分析了省力化养蚕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饲育环境等方面对养蚕规模化的影响,指出了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通过完善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促进养蚕的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棚养蚕是在传统养蚕技术上的一次革新,是为了适应我县蚕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省力化发展而被重点推广的一项新的养蚕技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传统养蚕基本上是在室内进行,户平饲养量受多种因素制约。随着近年来建湖县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加剧,蚕农迫切需要一项省工、省力、方便、高效的养蚕新技术,大棚养蚕技术运而生,并通过不断的完善、探索、总结,大棚养蚕技术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20.
从1971年成立养蚕组以来,在搞好室内养蚕的基础上,试验室外养蚕.1975年室外养蚕9张,不论春蚕,还是夏、秋蚕,单产都稳定在70斤以上.室外养蚕省工、省蚕具,是多快好省发展养蚕事业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